文/万兴坤
在梅灵路的云栖竹径至梅灵隧道以南,琅珰岭北麓的山坞里,有个古村落,名曰梅家坞。村落青山环抱,重峦叠翠,茶树满坡,古木参天。
梅家坞是杭州西湖龙井茶著名产地,种茶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名因族姓而得名。横亘梅家坞村是条长达十余里的古街,称之“十里梅坞”。街道两侧,多为明清建筑,白墙黛瓦,茶坊林立,溪水淙淙,茶香袭人。
初春的一天,我从“百老屋”对面的古街前行,经“礼耕堂”古茶楼,沿一条小路往里拐,来到周恩来纪念室。这是一座小四合院、晚清风格的二层木结构民宅。院内立有周恩来半身铜像。门前的墙角,一株红梅,一株白梅,竞相绽放。展厅正中,悬挂着周恩来手迹“为人民服务”红色烫金匾额,两侧的楹联:遗爱不忘梅坞春光好,湛恩长在茶乡胜事多。1957年至1963年,周恩来把梅家坞作为他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先后五次陪同外宾或专程到梅家坞。纪念室陈列了当年周总理在梅家坞视察、调研,指导工作的相关史料、图片及实物。我久久凝视着一张黑白老照片。周总理站在教室外,面带笑容,靠近窗户,侧耳倾听。教室里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坐在第一排同桌的是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坐在第二排的是位男生,左手托腮,神色腼腆。
这是1963年1月6日,周总理第五次来梅家坞,陪同外宾参观访问。当视察梅家坞小学时,恰好是上课时间,为了不打乱课堂秩序,影响学生和老师上课,周总理站在教室外等候,倾听老师讲课。冬日的山村,寒风凛冽。周总理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下课铃响了,才走进教室,与师生亲切交谈,还向客人解释教室里张贴的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含义。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来梅家坞。
步出纪念室,我想找人带路,去当年周总理曾经走过的路线踩个点。这时,见路口站着一位老人,年逾古稀,身着黑色厚实的夹克,头发花白而茂密,额头和眼角带有深深的皱纹。我言明意图,他爽快答应。问其姓名,他说“叫老赵就行”。我随老赵沿溪边的古街,向东前行数百米,到了一个岔路口,路旁的巨石上刻着“朱家里”三字。路口转角处有座建于清代的古桥——五福桥,桥边的一栋楼房是村里的文化礼堂,前面几步之遥,是一家茶庄。老赵引路到此,正是1957年4月26日,周总理第一次到梅家坞经过的地方,并在茶庄前的一棵老树旁停留。还对村干部说,村庄要好好规划。
我向老赵打听,周总理当年视察过的梅家坞小学位置。他转过身来,指着那栋白墙灰瓦的楼房说:“这就是原来的学校,改造成文化礼堂了”。我在路边,果然看到梅家坞“小学遗址”的石碑。这时,老赵兴奋地告诉我,当年,他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全班有20多名同学,正在教室上课。谁能想到,今天站在我跟前的老赵,就是照片里坐在第二排的那位左手托腮、面带害羞的少年!正好一个甲子,他的额头刻着岁月的年轮,眉宇间仍有少年时的影子。老赵回忆道,那天,听说有重要“客人”来,老师要求专心听课,不能东张西望。令他永生难忘的是,周总理走进教室那一刻,全体同学起立鼓掌。周总理高兴地向大家招手,让同学们坐下。接着,询问学生学习情况,还翻看学生的作业本。临别时,向师生门挥手致意,“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周总理在陪同外宾参观茶园时,采茶姑娘们正在采茶。村干部介绍了一位名叫萧正凤的小姑娘,当时只有九岁,已是采茶好手。总理听后,首先想到她有没读书?问明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讲,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村里的建设多作贡献。并要求村干部“一定要把农村小学办好。”周总理在梅家坞考察期间,察看茶山,走村访户,其中两次到翁双泉家,还看了他家的猪圈。经过实地考察,周总理对搞好山林经济、绿色山村建设提出要求:“能种茶的地方尽量种茶,但要兼顾树林;宜养林的地方要养林”。与村民座谈时,村干部安排周总理坐主位。总理谦逊地说:“梅家坞是我联系的一个点,我是来学习和调研的。”坚持与村民坐同一条板凳。
老赵家住在琅珰岭口不远,拥有三间楼房,十余亩茶园,开有茶庄。正好顺道,我随老赵到他家的茶叶经销部小憩。店面是租的,由他儿子、儿媳经营。这里过去曾是供销社的茶叶炒工场。在一楼的一间房子里,现在还摆放着好几个炒茶锅。老赵讲起周总理来炒工场参观时,看到给炒茶锅烧水的茶农,被火烤得大汗淋漓,满脸是炭灰,随即对村干部说,“炒茶工太辛苦了,能不能改用电炒茶?”根据总理的设想,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当年成功研制出电热、电磁内热等多种炒茶灶,用于炒制龙井茶。当周总理见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双手采茶十姐妹”之一的沈顺招,高兴地拉着她的手,对外宾说:“龙井茶这么美好,就是由这双灵巧的手采制出来的。”
为了永久缅怀周总理,梅家坞村民自筹资金,把原来的接待室改建为周恩来纪念室,可见对伟人的深厚感情。周总理的足迹遍布梅家坞。梅家坞人觉得周总理从来没有离开他们。每当听到《采茶舞曲》,就会想起周总理改写的两句歌词,“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
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如今的梅家坞,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已建设成为山水人情完美结合的文化村,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村民乐岁华。村里的“五福桥”,蕴含着周总理给村民带来的福气。
早春的梅家坞,和熙的春光洒满翠谷,映照碧绿的茶山,鲜亮的新芽嫩叶,晶莹剔透。正是十里梅坞蕴茶香,伟人深恩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