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图文首页 > 漫山遍野竹文化
— 2023 —
01/16
15:02:58
来源:绿色中国
漫山遍野竹文化
字体:
分享到:

文/龚达才


近读《“以竹代塑”潜力大》一文,很受启发。文章中说:“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代塑’竹制品,减少塑料污染。”这使我想起了邮票上的中华竹文化。

1993年6月15日,邮电部发行《竹子》特种邮票一套4枚和小型张1枚,邮票图名分别为“紫竹”“金镶玉竹”“佛肚竹”和“茶秆竹”,小型张图名为“毛竹”。邮票第1枚“紫竹”,是一种中小型散生竹,主要生长在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第2枚“金镶玉竹”,是黄槽竹的变种,主要产于中国江苏云台山地区,现今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也有栽培;第3枚“佛肚竹”,是一种中小型丛生竹,因节间短缩膨大呈棒槌形状,颇似大肚弥勒佛之腹,故得此名;第4枚“茶秆竹”,是一种中型散生成林的竹类,原产中国南部山地,现今华东地区也多有栽培。小型张“毛竹”,又称“楠竹”,是一种中国特产的散生竹类,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地区。这套邮票图案,采用写实画法,刻画了各种竹子不同的自然特征,表现出细腻逼真的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竹海之中。


↑《竹子》特种邮票一套4枚

↑《竹子》特种邮票小型张1枚


竹,又名竹子,品种繁多,为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坚韧,许多材料也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四季青翠,傲雪凌霜,颇受中国人喜爱,它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逐渐演化形成了竹文化,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的象征。古诗曰:“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堪称第一产竹大国,也是竹文化的发祥地。全国现有竹子品种370多个,竹林面积超过1亿亩,年产值近3200亿元。我国的南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仅是亚洲竹子的主要起源地,而且也是现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无论在竹林培育、竹笋生产、竹材加工以及竹工艺品制作等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已走在世界各产竹国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植物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竹文化,邮政部门除了发行《竹子》特种邮票以外,还发行了一系列其他内含竹元素的邮票。竹子品种繁多,竹文化流传悠久,这为邮票发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料。而这些内含竹元素的系列邮票的发行,又为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比如:1963年8月5日,邮电部发行《熊猫》特种邮票一套3枚;1973年1月15日,发行《熊猫》特种邮票一套6枚;1985年5月24日,发行《熊猫》特种邮票一套4枚和小型张1枚。这几套邮票在图案上,除了表现熊猫可爱憨厚的形象以外,都画有熊猫最爱吃的竹子。大熊猫为何选择竹子作为主要食物?主要原因是在野外相对于其他食物来说,竹子分布广泛,容易获得,与大熊猫进行抢食的竞争者相对较少。


↑“熊猫”邮票图案


1982年7月31日,邮电部发行《明、清扇面画》特种邮票一套6枚,本套邮票所选的6幅扇面画都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画家的得意之作。从表现题材上看,既有山水、人物,又有花草鸟虫;从表现手法上讲,既有酣畅淋漓的水墨写意,又有精雕细琢的工笔重彩,可谓各领风骚。其中第3枚“竹雀图”在1982年最佳邮票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印刷邮票。“竹雀图”的作者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周之冕,他以自己首创的“钩花点叶”技法,描绘出一枝细腻优美的翠竹,几只喜鹊栖息在柔韧的竹枝上,宛转啼鸣,悠然自得,静态的画面透露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明、清扇面画》特种邮票第3枚“竹雀图”


1993年11月22日,邮电部发行《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其中的“竹石扇面”“兰竹石大中堂”“竹石图轴”三枚邮票均有竹子,并且诗画结合,图文并茂。第1枚图案,选用郑板桥创作的一幅小品竹石扇面画,画面上题字为:“越老年兄,板桥郑燮。”第3枚图案,选用郑板桥创作的一幅兰竹石大中堂,画面左下侧写有题跋:“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中,有芝不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山绝壁见幽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第4枚图案,选用郑板桥创作的一幅竹石图轴,画幅上的题跋为:“文与可墨竹诗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竹万尺长。’梅花道人诗云:‘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而画益传。愚既不能诗,又不能画,然亦勉强题几句,曰:‘雷停雨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鄙夫之言,惶惭前哲。廷翁年学老兄先生正画,乾隆己卯年板桥居士郑燮拜手。”


↑《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第1、3、4枚图案


2006年2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漓江》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名分别为“杨堤”“浪石”“黄布”和“兴坪”。这次发行的《漓江》特种邮票是桂林山水第6次进入方寸。为了避免重复,设计者选择1980年《桂林山水》邮票之外的4处景观,以中国山水画写意为主,兼顾写实技法,重点体现漓江生动而丰富的气韵,图案中的竹子清晰可见。漓江两岸修竹茂密,青翠欲滴,再加上江边的竹楼和江中的竹筏,真令游客们心旷神怡,乐而忘归。


↑《漓江》特种邮票第3枚图案


2007年4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扬州园林》特种邮票一套3枚,其中第2枚“个园"图案也画有竹子。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北隅。该园以叠石艺术著称,有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并遍植翠竹。个园为清代两淮盐业商总所建,主人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形似“个”字,故将此园命名为“个园”。


↑《梅兰竹菊》特种邮票第3枚“竹"图案


2010年10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梅兰竹菊》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竹”,图案选自清代“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的《兰竹画册》,画面上的“竹”,以草书中的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潇洒秀丽,诗情画意。上面的配诗选用唐代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