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示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第7号市级总河长令——打造最美河湖岸线专项行动相关亮点工作,重庆河长制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山城水韵 最美岸线 ”栏目。
水清岸绿 湿意栖居
梁平:书写最美岸线“水墨诗篇”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梁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双桂湖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双桂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依托双桂湖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梁平荣获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
随着第7号市级总河长令的发布,梁平区迅速响应,深入开展最美河湖岸线专项行动,围绕“安全、生态、法治、活力、人文”五大目标,持续优化滨水空间,完善亲水服务功能,全力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生态画卷。
筑牢安全基底,打造“平安岸线”
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前身为张星桥水库,是梁平城区内唯一的湖泊,它如一颗生态明珠镶嵌于城市版图之中。为守护这片珍贵的水域空间,梁平区以推进“平安岸线”建设为抓手,不断筑牢水域安全基底。
在具体措施上,梁平坚持预防为主,科学修订并严格执行《张星桥水库2025年大坝安全应急预案》及防汛预案,构建起权责清晰、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与动态监测,在汛前、汛中累计开展30余次全面巡查,系统排查并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圆满完成年度防汛任务,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针对双桂湖东岸万石楼片区以往存在的电线杂乱、设施老化等问题,梁平区实施了电力线路专项整治工程,实现管线全部入地,既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显著提升了空间视觉品质。梁平还全面推进老旧木栈道与观景平台的改造工程,采用防腐、防滑、耐久的环保材料,并同步优化无障碍设计,极大提升了市民游览休憩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深化生态修复,打造“生态岸线”
实施生态修复,是打造“生态岸线”的关键一环。梁平区新建东岸1.5公里巡护步道,同步实施绿化美化与照明工程,打造兼具巡护管理与生态体验功能的环湖慢行系统,有效连接断裂岸线,高质量完成大剧院段生态修复,通过地形重塑、植被恢复与缓冲带建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生物栖息环境,使其成为湿地生态与城市人文融合的示范区域,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亲水空间。
同时,将生态修复的实践从湖区向城乡延伸,创新探索“小微湿地+”模式,以文化镇小微湿地为代表,通过对边角地、废弃塘进行精准的生态化改造,建成了集雨水调蓄、水质净化、生物栖息与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微观区域的生态品质,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
创新治理机制,打造“法治岸线”
为全面提升岸线治理现代化水平,梁平区积极推行“生态警务”模式,双桂湖生态保护警务站已正式投入运行,由区公安局常驻,检察院、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按需轮驻,形成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检察监督高效衔接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与打击力度。
同步实施精细化管理举措,建立健全常态化水面及岸线保洁机制,通过组织专业队伍定期清理漂浮物与垃圾,有效保障“湖清岸洁”的常态长效,持续加强湿地公园的日常维护,严格对标整改上级检查反馈问题,不断优化园区环境与设施管理,推动生态空间品质持续提升。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活力岸线”
为激活岸线生态价值与教育功能,梁平区以自然教育为抓手,成功引进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同步运营安胜归园自然教育中心,进一步开发系列特色课程与活动,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逐步将其打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重庆市首批“小微湿地+”示范点,为“湿地+自然教育”“湿地+乡村文旅”等融合模式的探索筑牢根基。
与此同时,梁平区还持续加强项目谋划与储备,推动“活力岸线“的打造。一方面,“小微湿地生物监控平台及生态功能强化关键技术”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以技术赋能生态保护。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候鸟栖息地保护修复与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力争2026年获得中央资金支持,为湿地生态的持续改善不断储备动能。
强化科研宣教,打造“人文岸线”
梁平区以“科技赋能+宣传引导+经验输出”为核心路径,全方位激活岸线人文内涵。在科研监测层面,重点提升智慧监测能力,已安装运行3套鸟类声纹识别系统,实现对特定鸟种的自动识别与监测,推动“智慧湿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依托科研基础,宣传影响力与教育价值进一步扩大。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同时获国家级媒体报道6次、市级6次、区级35次,构建起多层次传播矩阵。此外,联合市林业局等单位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活动10场,让湿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来源:重庆河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