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图文首页 > 药湖蝶变:“两山”理念下的湿地生态重生记
— 2025 —
10/20
16:57:19
来源:绿色中国
药湖蝶变:“两山”理念下的湿地生态重生记
字体:
分享到:

  10月20日,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江西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面瞬间被镀上金边,粼粼波光随着涟漪层层扩散。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的药湖。湿地巡护员喻义龙也踏上泥泞的小道对药湖展开巡护,湖中,上百只东方白鹳悠闲觅食,远处还散布着成群的白琵鹭和苍鹭。“几年前这里还是密密麻麻的养殖场,哪里看得到这么多珍稀鸟类,自从那些养殖户搬走了,这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连空气都带着水草的清香。”巡护员老喻的话里满是感慨,也道出了药湖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生态蝶变。

  一、破局:从“清退养殖户”到“整改攻坚”

  药湖,晋代以前叫“叹早湖”,清同治《丰城县志·波堰》载:“药湖,县北五十里,周迥四十里”,这片流域曾是赣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鄱阳湖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随着围湖造田、高密度养殖兴起,湿地生态持续退化。2022年,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锁定1条生态线索,遍布湖区的养殖场成为侵蚀湿地的“疮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不好生态,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面对生态困境,丰城市委、市政府对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量身定制整改方案。各乡镇加快退养进度,深入调查养殖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当前的困难,对积极配合的给予补贴。湖区拆除增氧机、投料机共1000余台;拆除生产、生活用房100余处,拆除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公园养殖户也与属地乡镇签订了完全退出养殖协议,全面退出承包养殖,水质明显好转,公园环境焕然一新。

  二、重生:生态修复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回归密码”

  2024年药湖湿地成功救护东方白鹳、蛇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只。这背后是全方位的守护网络,也体现了社会爱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

  生态修复工程是湿地重生的加速器。2025年,省级林业补助专项再添助力,投资200万元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于9月敲定施工方,涵盖生态岛修建、巡护路铺设、观鸟台建设等关键工程正加速推进。此次工程,破除塘埂2.9m³,建设生态岛2万余平,营造浅滩170米,恢复陆域植物852株,湿地植被6.5公顷,构建起“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立体净化系统。

  技术赋能让保护更精准。药湖布设无人机监测系统,实现鸟类活动、人员到访实时监控,建成以来已累计飞行50余次,发现并制止可疑行为3起。生态环境局定期检测pH值、溶解氧等指标,直观展示水质变化。

  全民参与筑牢保护防线。2024年4月,江西省第43届“爱鸟周”活动在药湖周边启动,300余名爱鸟人士、媒体记者齐聚湿地,通过摄影大赛、科普讲座等形式传播保护理念,宣传受众超10万人。

  生态向好的信号不断释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重现药湖,鸟类种类逐年增加,其中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较去年增长80%。2024年6月,药湖生态整治成效登上CCTV4央视报道,“昔日养殖场,今日生态湖”的转变成为全国湿地保护的鲜活样本。

  三、转化:生态“高颜值”变经济“高价值”

  “保护湿地不是守着‘金山’受穷,而是要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为了让药湖披绿生金,当地正规划建设湿地科普馆、观鸟平台等设施,推动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得好、群众富得起”的双赢局面。丰城市将学习各地“湿地+研学”或“湿地+产业”的模式开展相关产业发展,彰显江西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探索。

  更深远的效益体现在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上。作为鄱阳湖流域“洪水调蓄库”和“生物基因库”,药湖湿地已记录动物16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6种。

  暮色降临,药湖的水面渐归平静,东方白鹳陆续栖落芦苇丛。从昔日的生态痛点到如今的候鸟天堂,从单一保护到“保护-增值-共享”的良性循环,药湖湿地的重生之路,正是“两山”理念在赣鄱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作者:黄嵘刚、吴云燕

  来源:丰城市林业局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