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图文首页 > 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大赛北林大丰收
— 2025 —
09/18
13:52:21
来源:绿色中国
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大赛北林大丰收
字体:
分享到:

  在日前召开的第6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世界大会上,国际学生设计竞赛揭晓。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喜获丰收:3个一等奖中斩获2个,共10个奖项中获4项奖,3个类别的奖项全覆盖。

  据悉,这一大赛是全球最高水平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学生设计竞赛之一,每年举办1次。这次竞赛以“引导景观”为主题,设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应用研究3大类别。每类评出一、二、三等奖各1项,另设特别奖1项。

  获得应用研究类一等奖的作品是《堆叠计划:北京绿色倍增》。在王向荣教授、林箐教授的指导下,学生黄守邦、贾文贞、武东慧、陈清扬、李菁菁完成了这一作品。传统的以二维面积主导的绿色空间规划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城市平面的绿色扩张受到局限。绿色空间规划面临“二维困境”的发展瓶颈。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学生们提出了基于“三维绿量”概念的绿色增长框架,提供了用绿色再次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方案。在设计中,他们采取三维绿色地图制图方法,整合三维绿色潜力与需求的分区方案,创新了可持续绿色增长的系列策略工具包,从而使北京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绿量翻倍。城市绿色空间的降温、滞尘等功能进一步增强。

  荣膺景观规划类一等奖的作品是《咖啡产业生态带——保护鸟类的先锋行动》,由戈晓宇教授、姚朋教授指导学生翟哲然、张垲雪、兰雨萌、马瑞杰、孙熙呈完成的。巴鲁火山地区位于巴拿马西部,是中美洲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与精品咖啡产区。该地孕育了丰富的鸟类和其他特有物种,但也承受着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利用与生态退化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随着农田向森林的侵蚀,当地的咖啡产业面临着遮荫减少、土壤退化、种植单一化等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探索兼顾生态修复与人类参与的综合性方案,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学生们创新性地在巴鲁火山咖啡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框架。在设计中,他们通过构建长达10公里的参与式廊道,将生态修复与社区共建深度融合。通过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压力和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分析,引导人们以分阶段劳作、植树、教育和欢庆等形式参与,构建了贯穿生态-农业-城市的路线。在他们的作品中,修复不仅是自然的自愈,更是人与自然共同的重生。

  李运远教授、李方正教授指导的学生李雨奇、李浩然、凌双、顾一曦、陈昭析获得了景观设计类二等奖。获奖作品名为《危险的圆椅》。设计者注意到,在拉萨周边的河谷山脉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围椅地貌”。他们尝试将当地自发性的习俗实践纳入防灾景观的构建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兼具防灾功能、文化延续与社会包容性的景观系统。通过建立政府、工程师、僧侣、村民等共同参与的“协作小组”,推动多方在合作、监测与维护中各司其职,彰显了与风险共存的本土智慧。

  王向荣教授、林箐教授指导的学生张嘎尘、常云、高千婷、张顺涵、冉藜获应用研究类三等奖,其作品为《从温和到狂野:大熊猫复兴计划》。大熊猫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与圈养个体野外生存能力衰退的挑战。为平衡保护与放归,学生们依托都江堰青城山基地,在设计中构建了融合生态修复、科学训练与社区合作的野化训练体系。项目从生物特性、地理环境与人为干扰三方面评估栖息地适宜性,划定训练区域与生态廊道,模拟自然生境的完整性与连通性。设计中构建了“保护-科研-旅游-社区”协同机制,为实现生态保护、科研创新与社区发展的共赢,提供了濒危物种保护的可持续范式。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