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林学会科普月主场活动中,中国林学会正式发布了“自然有发现”科普品牌。该学会与科普中国联合出品的《自然有发现》《共享森林》《科学辟谣》系列科普短视频也在现场首发。
据介绍,这一系列科普短视频汇集了科研一线的专家,聚焦基础科学原理,围绕林业科学前沿、物种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内容,探索科技成果科普化路线。内容权威、形式生动、通俗易懂,旨在向社会公众精准传播林业科学思想,展示林业科技成就,推动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活动中,长江沿线11个省市25家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植物园和科研院所,联合发出了长江流域“自然有发现”科普联合行动倡议,旨在携手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长江自然科普走廊。
据介绍,今年的科普月主场活动突破了传统科普模式,创新打造主题鲜明、互动性强、多维感知的沉浸式科普场景。在“自然有发现·动物交响乐”自然科普展览中,45块展板生动讲述了重庆缙云山的物候之美、国宝大熊猫保护工作最新成果、“极危物种”安吉小鲵的保护故事,唤起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切关注。在“自然有发现·发现一个野朋友”自然科普行动中,1200名公众化身“公民科学家”,在科技工作者与专业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生态探秘之旅。现场还开展了“自然有发现·缙云奇妙夜”夜观探秘、“自然有发现·山与诗的自然和鸣”森林音乐会、自然科普游园+绿色低碳互动展等系列活动,让科学精神融入公众日常,让更多人在自然中受益、在科普中成长。
在“自然有发现·交到一个野朋友”名家科普课堂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以《中国濒危动物多样性及保护》为主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成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效华研究员以《中国有多少种兰花》为主题,带领公众领略兰科植物的多样魅力。多场精彩科普报告激发了在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中国林学会科普月主场活动日前在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志愿服务点亮物种保护科普之光”为主题,为公众呈现集展览、市集、课堂为一体的科普盛宴。据统计,参与这次活动的科普共建机构40多家,志愿者3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诠释了“志愿精神无处不在,科普之光人人点亮”的理念。
另据介绍,中国林学会将继续联合有关单位开展“自然有发现”系列科普活动。科普中国说——地方专场将于9月21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邀请4位专家就“人与森林:共生·共智·共未来”主题开展TED演讲,深入探讨人与森林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据悉,这一品牌活动还包括:“野在湖州·自然有发现”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走进森林,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自然笔记和自然体验活动,运用所有感官去觉察和体会森林生态系统的神奇魅力,并用文字、绘画、摄影等多种方式记录本土物种多样性。“自在张家口·自然有发现”活动中,举办科普专家报告会,组织参观小五台山自然标本馆,开展小五台山涧口管理区自然观察体验等活动。“自然有发现·科学家眼中的大自然”圆桌会议,在哈尔滨的森林博物馆举行,邀请8位有关专家就“守护生命的森林从发现到共享”展开研讨,呈现科学家眼中的自然故事。“自然有发现·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以“守护绿色基因宝库传承林草科学薪火”为主题,开展“种质薪传绿润心田”植物科学家精神展、《一粒种子的旅行》科普剧表演等活动,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探索自然、热爱科学、投身生态保护的热情。(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