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年一贯的晨雾,日复一日漫过渝东南的层峦叠嶂;亘古如游龙般的碧水,年复一年在乌江峡谷间摆动着腰肢。
广袤而神秘的渝东南武陵山区,珍藏着“世内桃源”的真容。这方水土没有都市的喧嚣,却有比时光更悠久的故事——土家织锦的纹样里藏着星辰,苗家银饰的叮当里摇着月光,而山水与人文的共生,正书写着“新韵重庆”最清新的注脚。
云端之上的桃源密码
重庆东南部的武陵山区,就像被时光压缩而成的翡翠,被上苍轻轻安放在云贵高原东部边沿的褶皱里。独特自然禀赋,雄奇灵秀地貌,生态丰富多元,这里的“清新”,是晨露坠茶尖的剔透,是吊脚楼炊烟,是山民衣襟草木香。
这里是造山运动留下的“天然雕塑馆”。喀斯特地貌铺展,溶洞、峰丛、峡谷密布,武隆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为代表,岩壁陡峭、沟壑深邃、峰峦巍峨、暗河奔涌。山脉与河流碰撞造就多级台地,秀山的川河盖、酉阳的菖蒲盖、黔江的三塘盖、彭水摩围盖、石柱黄水盖、武隆仙女盖等“盖”状高原,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犹如一幅幅云端之上的七彩锦绣。
水陆联程,彭水阿依河漂流、对歌、游峡、探洞、戏猴,能让人从外到内彻底放松。沿乌江画廊溯流而上,江风拂面,江水绿如青山,两岸崖壁刀削般却满是绿萝,偶有白岩,似翡翠嵌碎玉。至龚滩古镇,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吊脚楼木柱半插岩缝、半杵崖头,如江岸水墨长卷。
深入酉阳桃花源,穿过“太古洞”钟乳石迷宫,眼前忽现桃林,花瓣洒落清溪随水流淌。楠木树下,土家姑娘以叶为笛,《木叶情歌》《送郎调》《大雨落来细雨飘》《清早起来就上坡》等曲调悠扬婉转,与远远近近的鸡鸣犬吠交响,恍若处处都是陶渊明笔下的原乡。
武陵“桃源”不止在风景。石柱土家山寨,老人们摇响百年铜铃跳起千年摆手舞,年轻人抖音直播西兰卡普工坊的织锦和银饰;秀山边城,拉拉渡迎来送往,船头架起直播设备,“一脚踏三省”成为天下网红眷恋之地。这里的“清新”是传统与现代共生,山水与人心映照,如高山荞茶,苦甘同盏、人神共赞。
更有那新开通的高铁,恰似祥龙穿越暮朝雾、轻抚梯田茶园,现代工程与山水写意构成奇妙的“八百里武陵上河图”。
山水深处的自然长卷
武陵山区的“清新之韵”,是造物主用青绿山水晕染的底色。漫游黔江阿蓬江神龟峡,两岸崖壁刀劈斧削,悬崖藤蔓中野猴嬉闹,崖顶之上木楼炊烟与云雾缠绕,难辨人间与仙界。
往石柱七曜山深处,万亩黄连基地如绿色阶梯,露珠闪亮。这里空气中弥漫草木香,林木间嬉戏着小鸟群。秀山川河盖,万亩草场接天际,春夏野花如毯,秋冬雾凇满枝,夜空星河闪烁,早晨清风拂面,余家花灯队伍的歌舞和锣鼓驰魂夺魄,四季不绝。
武陵山水是与生活共生的伙伴。山民晨露上山采药,夕阳下河捕鱼,用油茶汤、米豆腐、角角鱼、苗三香、黔江鸡杂、青菜牛肉和包谷烧、苦荞酒款待天下朋友,让“桃源”见炊烟,“清新”有温度。
民俗风情的时代芳华
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是山水里的活态遗产。当地以“保护为先、活化为要”,让老手艺、老歌谣焕发新生。
酉阳龚滩古镇,“西兰卡普”织锦新生。72岁传承人李婆婆织机上翻飞手指,织出“万字格”;隔壁年轻设计师电脑绘新图,将吊脚楼、乌江波浪融入传统纹样,印在T恤、帆布包上,游客可体验织布、定制挂件。“老技艺+新设计”让其从嫁妆成潮流单品,去年电商销售额超800万元。
彭水苗寨银匠手艺精湛,不只有传统头饰、项圈,还将“蝴蝶妈妈”图腾刻银书签,把芦笙做成书写情书的恋爱笔。更有“银饰+科技”,银手镯内侧刻二维码,扫码能听敬酒歌、看制作过程,成为游客热购伴手礼,订单排至半年后。
非遗活化不止于“物”,更在“魂”的传承。秀山边城老艺人将“辰河戏”与现代剧情结合,新编《边城新故事》,让翠翠孙女成为乡村教师直播卖特产,传统唱腔融吉他伴奏,受年轻人喜爱。石柱土家山寨 “摆手舞” 成健身操,清晨广场上老人孩子跟着鼓点舞动,让古老仪式成为连接先祖文脉的生活方式。
“文化+生态”令人欣喜不断。黔江土家十三寨、石柱桥头镇等地,保护吊脚楼、古村寨,建起“非遗民宿”,游客住百年木楼、吃土家十大碗,学做酸酢鱼、听“八部天王”故事。武隆后坪苗族乡,闲置粮仓变“山歌酒吧”,苗家姑娘用苗语唱流行歌,火塘边摆上自酿米酒,传统与现代碰撞让山乡夜晚更热闹。
文旅共荣的新韵回响
2025年6月,国家文化旅游部批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建立。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创新中转化,文化与生态繁花交辉,面向世界次第绽放。
渝东南武陵山区“清新”,非封闭僻壤,而是自然与文化双优的“世内桃源”,有“采菊东篱下”的宁静,也有“开门迎宾客”的开放。黔江濯水古镇,亚洲最长木制风雨廊桥横跨阿蓬江,桥上木雕浸透古老传说;桥头的“非遗工坊”,年轻人直播织锦,上海网友下单带吊脚楼图案的西兰卡普围巾,“线上+线下”让手艺走向全国。
彭水有苗绣馆,黔江有土家织锦传习所,酉阳有西兰卡普产业园。用传统织机和现代化车间,开发的文创服饰、艺术壁挂等产品,进了城市精装房。“织锦+研学”备受青睐,每逢周末,城里孩子们来到石柱中益乡、秀山大寨村,学织布、认草药、住民宿,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文化传承有新载体。
如今武陵山区,“清新”是生态底色,“文化”是核心动能,“创新”是发展路径。土家织锦纹样出现在高铁靠枕,苗家山歌融入短视频背景,吊脚楼木窗框住直播镜头,“世内桃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不再是千年标本,而是全天候律动的花树。
在雄奇山水与厚重人文交融中,渝东南武陵山区这片亘古清新的“世内桃源”,正在谱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新韵大歌。
作者:郭道荣
来源:文心雕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