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四川成都8月20日电(融媒体记者 李彬庆)8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召开前夕,“驻华外交官走近大熊猫”活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举行。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7个国家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12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和保护组织代表,先后实地探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等地,沉浸式感受中国在大熊猫保护、生态建设及社区发展中的成果与智慧。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
17日下午,驻华外交官一行在熊猫中心雅安基地欣喜地看到,大熊猫“大白兔”带着双胞胎“白君”“兰台”温馨地聚在一起吃竹子。
熊猫中心雅安基地主任黄治介绍,双胞胎“白君”“兰台”是中心与北京动物园合作繁育的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熊猫中心历经探索,成功攻克圈养大熊猫繁育“三难”,推动圈养大熊猫繁育技术日臻成熟,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稳步扩大,种群遗传结构日益优化。中心大熊猫种群去年年底已经达到387只。今年雅安基地已经有3胎刚出生的幼崽,估计很快就能够和游客见面。
反映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突破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成果的一组组数据,特别是通过基因库建设保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举措,让外宾们频频点头称赞。
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表示,大熊猫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中心为保护大熊猫所做的工作非常精彩。
在展示馆里看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研人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大熊猫保护科学研究的展板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执行委员谭雅・斯蒂尔非常激动。她表示,我们非常自豪能加入这项工作。
△大熊猫“梵星”(李传有 摄影)
听说2023年回国的旅荷大熊猫“梵星”也生活在雅安基地,外交官们特地前去探望。“梵星”2020年5月生于荷兰欧维汉动物园,是首只在荷兰出生的大熊猫,备受荷兰人民喜爱。如今已5岁的“梵星”圆滚滚的、胖乎乎的,正躺在草丛里呼呼大睡。
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笑着说,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见到“梵星”,就像见到了孩子。“梵星”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好。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龙苍沟入口
18日的活动主要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开展。使节团来到位于龙苍沟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在社区科普教育展厅貊貊体验空间内,科技与野性交织,森林光影秀、时空隧道、电子沙盘可视化平台等多种科普体验形式引得外宾连连惊叹。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主任周杨介绍说,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熊猫文旅已成为龙苍沟镇支柱产业。目前龙苍沟镇常住人口50%以上从事国家公园关联产业,人均收入较2017年翻了两番。社区还吸纳当地老百姓参与国家公园的一些生态导赏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就业。
使节团走进社区发展村,饶有兴致地欣赏这个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的美丽风貌。发展村立足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建设,围绕熊猫IP积极打造3个民宿集群、65家农家乐,以及叠翠溪、桌山、探秘学校3大景区,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民、从传统煤村到振兴美村的绿色蝶变。
“民宿的生意很不错,利润也比较可观。”90后的民宿老板周洪介绍说,政府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给予很多支持,加之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强大号召力,旺季几乎一房难求,淡季住客也是过半。
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感叹道:“很开心能看到这些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够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这些居民其实是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他们的根源也在这里。可以说,他们现在真正成为这一片山林的卫士,来保护自己生长的地方。”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
在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外宾们考察了学校自然研学教育的主要设置。学校导师刘文学介绍,学校面向全球青少年、亲子家庭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兼顾学校团体、社区居民的公益活动开展,并将绿色党建、团建作为业务补充,进行系统化的产品开发。目前已经研发各类课程、课件、产品超过200个,自2021年10月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访客团体30000人次。
△大相岭保护区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荥经片区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向使节团介绍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及科研监测工作。付明霞说,我们圈起了大概3000亩地,设计了4个圈层。熊猫过来的时候要在圈舍里面适应1个月到45天,然后我们就会把它放到小圈里面进行适应、收集数据,然后再把它放到大圈里面适应。这种阶段式的适应,让它更好地了解野外的环境,提升避险能力,寻找水源、食物的能力等等,在相应的环境里面适应过之后,它的野外生存率就会提升。
当得知基地在大熊猫野化放归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时,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石安妮高兴地表示,比利时和中国有着多年“熊猫外交”的合作友谊。中国通过汇聚专家、组建实验室和专门研究团队,致力于提升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和遗传学研究水平,支撑大熊猫保护研究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感叹道:“与荷兰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量很大,很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国家公园对中国来讲是多么重要,花费了多大的精力来建设。通过参观,我看到的是一个建设完善的、绿意盎然的、很健康的场所,这里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期间,完善的外事礼宾服务、细致的行程安排让使节团成员倍感贴心。不少外交官表示,通过此次雅安之行,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大熊猫,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期待未来能在自然保护领域与中国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是中国生态保护的“名片”,更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活动不仅是一次“请进来”的交流,更是一次“走出去”的预热。此次活动不仅让驻华外交官近距离了解中国生态保护成果,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未来将以大熊猫保护为纽带,推动更多国家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及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为推动中外在自然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