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新闻 > “两山”回响 | 对话俞锦方:湄公河旅游30年 不断重临的起点
— 2025 —
07/04
09:19:43
来源:绿色中国
“两山”回响 | 对话俞锦方:湄公河旅游30年 不断重临的起点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20年的时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释放出新的动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两山”转化的深刻内涵。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有这样一家企业,成立之初就将“保护性开发”作为企业宗旨,30年的时间跨度内,不管是西双版纳州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景区,还是普洱市太阳河森林公园、茶马古道等景区建设,始终坚守初心,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让人的足迹尽量不去打扰森林内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从事旅游开发的湄公河集团不仅保护了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带领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走上致富道路。湄公河集团30年的发展故事正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案例。因此,绿色中国融媒体中心《“两山”回响》采访组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太阳河森林公园,采访了金洲集团湄公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锦方。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耿国彪、蓝明红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境。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劳动效率不断提升,产品层出不穷,人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经过亿万年时间形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一个个被人类发现并大规模开采利用。这种无节制的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无数人在为突破这种困境进行思考,怎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怎样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可供利用的资源?

在云南省普洱市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窗外是层层叠叠的如黛远山,绿意葱茏的热带雨林覆盖着每一个起伏的山峦。近处的青草和露珠晶莹剔透,几只白鹭在青草间嬉戏游玩,屋内一缕纯净的阳光照在茶几上,映射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带给人一个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坐在光影之中的金洲集团湄公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锦方目光沉静,声音爽朗而坚定,说起30年前在云南省投资旅游,创办湄公河集团时仿佛一切发生在昨天。30年风雨历程,湄公河集团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兼顾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如何将景区开发和西南边陲民族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如何以生态旅游突破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困境?说起这些俞锦方语气平和却饱含力量。

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初心

199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从部队退役的俞锦方敏锐地捕捉到发展契机,在浙江这个经济前沿省份率先发展起来,成为金洲集团的董事长。

“初次来到西双版纳,我是参加青年企业家考察团到这里的。也许是曾经军人的使命感,也许是当时西双版纳州领导的热情和诚恳,到最后我成为考察团里唯一投资的人。”俞锦方说起30年前如何涉足西双版纳旅游开发时的契机与初心,没有懊悔,只有坚定。

俞锦方介绍说,当时与其说是商业契机,不如说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30年前,面对西双版纳珍贵的原始森林资源,我们深感忧虑。橡胶种植等经济开发的压力很大,一些宝贵的生态资源面临消逝的风险。我们当时的想法很朴素:能不能找到一条路,让这片绿水青山既得以保全,又能惠及当地百姓?这就是“保护性开发”理念最初的萌芽。

“1995年启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就是这种理念的第一次实践。我们坚信,真正的财富蕴藏在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文化之中,而非短期的索取。”俞锦方说。

作为离景洪城区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占地25000亩,保留了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的完整样貌,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8%,是个天然的大氧吧,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

俞锦方告诉记者,该项目在前期规划时就将不同物种的需求平衡纳入考量范围,栈道之上,为树避让;栈道之下,花草生长。人为抬高建筑基层的目的是让阳光、雨水能够往下渗透,为低矮的喜阴植物留足养分。针对周边裸露的山体与荒坡,优先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开展绿化种植工作,始终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景区游览栈道避让式开发

“我们要求在建设中保留热带雨林的原始样貌,即使一棵已经倒下枯萎死亡的树也是风景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这一片原始热带雨林才被完整保留下来。1995年,项目周边被原始森林包围,之后逐年被橡胶林蚕食。目前项目周边已被橡胶林包围,但经保护性开发后的原始森林公园范围内,依然保持着98%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俞锦方说。

“保护性开发”是湄公河集团贯穿30年的核心标签。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在俞锦方看来,生态是底线,其核心内涵是“保护优先,开发为保护赋能”。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就是开发为保护赋能的典范。

太阳河森林公园内,97.45%的森林覆盖率不再是抽象数字——参天古木织就的绿穹顶隔绝了尘世,空气里饱含草木蒸腾的湿润与清冽,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清洗过往的尘埃。森林在此刻不是景观,而是将人身体温柔包裹的生命场域。普洱小熊猫庄园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内,该酒店依山势而建,采用造型别致的独栋木屋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被网友誉为“从森林里长出来的酒店”。

△普洱小熊猫庄园仿佛是从森林里长出来的

“太阳河森林公园面积有216平方公里,我们仅在最不影响生态的区域,划出不到1%的面积进行低强度开发。园区内还禁燃煤柴,交通全部用电瓶车,停车场早早布局充电桩。我们守护着50万亩原始森林,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责任与投入。”俞锦方表示,湄公河集团的生态旅游开发,就是要确保大众能够更好的感知自然给人类的回馈。这其中生态保护是底线。

记者走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之中,林深处光影斑驳,附生的兰花与蕨类在枝桠间绽放成“空中花园”。前方小径窸窣轻响,一只毛茸茸的小熊猫踱步而出,琥珀般的眸子与人好奇对视。此时森林中摇曳的阳光仿佛大自然的轻语:“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你们只是被允许进入的访客。”

让游客感受生态之美

“听,这就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虫子音乐会’。看树上面,叶子后面有一只睡觉的小鸟,我们走路轻一点,不要吵到它。右边天空中,闪闪发光的是萤火虫,萤火虫闪光是为了求偶,一个地方有萤火虫,说明这里是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它是判断生态环境好坏的一个指标性物种。”这是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夜游的场景,体验师在夜晚带领游客领略大自然的独特生命力。

俞锦方告诉记者,湄公河集团从开始就确立了带游客领略大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思路,因此每一个景区的开发都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孔雀放飞

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距离不远的野象谷景区也是湄公河集团开发的项目之一。这里除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还有经常出没的野生亚洲象。野生亚洲象是云南生物多样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

为了保护景区内的雨林景观和避免区域内的亚洲象受到惊扰,景区开发中湄公河集团特意在高空搭建了一条观光栈道。走在野象谷景区的雨林观光栈道上,脚下是无垠的绿浪与河谷,四野充满风声与鸟鸣。当然,能不能看到丛林中出没的野生亚洲象,那需要看游客的运气。

“我们野象谷景区尽一切力量保护好亚洲象生活的热带雨林,让它们有一个美丽舒适的家园,让更多游客能够欣赏到亚洲象的身姿。我们也坚信亚洲象的生活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野象谷景区导游小王对记者说。

“生态保护是一个整体。当你置身于野象谷、太阳河这样的环境,目睹生灵之美,也深知其脆弱,就无法置身事外。”随着对云南省生态的进一步了解,俞锦方和团队对生态的保护也更加深入。

2005年,一头3岁左右被捕兽夹夹伤的小象在野象谷得到了救助。这头被命名为“然然”的小象,经过6个多月的全力救治,最终重归自然。这也坚定了俞锦方建设“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决心。2007年湄公河集团出资在野象谷景区旁建起了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在昆明野生动物园托管了云南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多年来,累计近3000万的投入,换来了救助野生动物约12900头(只)、放生7000多头(只)的成绩。

△云南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治放生

近年来,随着对珍稀濒危物种亚洲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目前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及其周边热带雨林中的野生亚洲象有300多头。这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的取得也凝结着湄公河集团的奉献和付出。

“这些工作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它关乎生命尊严,关乎生态链的完整,也关乎给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每年的持续投入,二十余人的专职团队,是我们对这份责任的承诺。”俞锦方表示。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湿地景观

让景区建设惠及当地群众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古人这些观念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智慧、生态道德,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30年来,俞锦方带领的湄公河集团正是遵循这些古老的中国智慧,一步步成为云南省旅游龙头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对保护性开发的理念给予肯定,特别是那些在湄公河集团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中受益的当地百姓。

每一个项目的伊始,湄公河集团都将带动周边村民共富作为重要目标,充分考虑周边乡村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通过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周边生活着53个村民小组,其中鱼塘村距离景区仅有6公里,多年来,太阳河森林公园通过捐资助学、修建水渠、改善交通、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就业创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更是创新实践了“旅游业 + 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带动乡村蝶变的金山银山。伴随着太阳河的发展,周边的农家乐从无到有,现已有几十余家,不仅使得家庭收入翻数倍,也减少了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为了周边村寨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便利,太阳河森林公园投资27万元兴建蓄水池,安装净化设备,铺设引水入户管网,一改几十户农家祖祖辈辈饮用未经处理的山沟水习惯,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太阳河森林公园还投入数万元专项资金,为村寨实施 “亮化 + 硬化”双提升工程。在村道沿线安装路灯,并捐资修建硬化路,让昔日漆黑的巷道变身亮堂的 “平安路”,彻底解决了村民雨季泥泞出行的难题。

△湄公河旅游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的建设中,湄公河集团自2004年起先后投入4500余万元,改善了村内道路、绿化等系列设施,对织锦、造纸等传统工艺进行保留,在展现傣族居民的生活形态,丰富景区体验内容的同时,实现了村民的创收。

△西双版纳勐景来——塔林

村民即是员工,员工即是村民,湄公河始终与周边村寨共融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租用村民不宜耕种的河滩地建成生态体验农庄,租用村民产量不佳的茶山、老旧房舍开设普洱茶体验作坊,既满足了部分种养殖产品需求,又满足了游客体验地域文化的需求……这些都是在探索如何让旅游红利真正流入乡村血脉。据统计,30年来湄公河集团累计解决35000余人次就业,发放工资超18亿,这就是他们共富的答卷。

哈尼族小姑娘苏红燕是太阳河森林公园的一名导游,她的家就在森林公园里的鱼塘村,大学毕业后就来此应聘担任了导游。她告诉记者,看到那么多游客来太阳河我的心里特别高兴,这充分说明我的家乡有吸引力,我一定要服务好每一位游客,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西双版纳基诺山寨——奶奶传授孙女纺布技艺

基诺山寨景区金牌导游纪春丽就是寨子里的村民,她不仅对基诺山寨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对民族风俗更是信手拈来。纪春丽做导游每年会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普洱茶和手工艺品的收入,一年超过十几万元。“现在水更清了,山更美了,我们的口袋也更鼓了!”纪春丽说。

“我们就是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看到太阳河森林公园项目周边从一家餐馆发展到三十多家,看到村民从喝山沟水到用上放心水,看到员工(村民)脸上洋溢的希望和尊严,这些变化比任何数字都更让我们欣慰。我们就是要一起呵护绿水青山,一起共享金山银山!”俞锦方说。

30年,在时间长河中也许只是一朵细小的浪花,但对于一家企业一个人来说则意味着很多很多。说起湄公河集团的未来发展,俞锦方自信满满,他正在布局走出国门,将30年旅游开发的经验带到与云南接壤的缅甸、老挝、泰国等湄公河沿岸国家;他永远以一种归零的心态再出发,这也使湄公河集团的前途更加清晰。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航拍森林

访谈结束,俞锦方再次望向窗外的绿意。30年,从守护一片雨林起步,到守护绿水青山、民族文化与一方百姓的福祉,湄公河集团的路径始终清晰而坚定。那份源自军人血脉的责任感,已化作对生态的敬畏、对文化的虔诚、对乡土的情义。站在新的起点,湄公河的下一个30年,依然是关于守护与创造的旅程。每一次抵达,都是下一次守护的崭新起点。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