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4月21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 通讯员耿奖研)“环境哲学与新质生产力赋能宁德天山绿茶研讨会”日前召开。50多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商茶产业发展大计。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国文主持了会议。他说,由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茶叶学会等合作主编的《世界茶业发展报告》《一带一路茶业发展报告》等系列著作,体现了世界茶业发展的中国视角,其所体现的茶文化发展之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能够赋能宁德天山绿茶更高质量地走向全国茶界。他希望更多的茶业新质生产力产学科教联盟的参与者加强合作,进一步把茶产业、茶文化的人才培养、科技赋能推向新的高度。
福建省茶业学会名誉会长冯廷佺、宁德市蕉城区政协副主席黄尚晃介绍了天山绿茶的特性,称其吸地气、聚仙气、承贵气、送福气。他们回顾了天山绿茶成为中国历史名茶的进程,强调了创新茶叶科学技术、推进茶叶业态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赋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说,茶产业必须积极应对社会的极速变迁,茶产业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健康,茶产业、茶文化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茶产业需要应对外来饮品的消费趋势对中国茶叶市场的占有。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说,茶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环境哲学可为茶产业提供支撑。福建宁德是天山茶叶主产区,其茶文化的历史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分会副理事长、教授级农艺师周玉璠建议,要加强原产地和产区茶叶基地建设,促进绿色茶业、智慧茶叶、数字茶业的发展,选育推广早芽品种,发展早春名茶优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永森就茶叶品牌推广提出了“品牌规划、包装设计、质量保证、企业培养”的建议。他指出,茶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与科研机构联手,最终实现茶企业质的飞跃。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林智说,茶产业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农业产业,每个省每个县都在探寻自身农业特色。在新时代,茶叶知名度品牌和多学科融合对于茶业、茶企的发展至关重要。
湘潭大学教授胡长生说,小茶可以做成大产业。要把茶树栽培好、护理好,强化茶叶的深加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叶平认为,宁德茶业的市场应定位在大众消费的层面,即抓住大量人群进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在小康到富裕的中间过程,要培训一批饮茶爱好者。茶的自然品质、社会品质、精神品质与人的文化、品味、经济状况相关。天山绿茶的发展要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