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新闻 > “两山”回响 | 在发展中保护 临汾跑出发展“加速度”
— 2025 —
03/08
16:14:00
来源:绿色中国
“两山”回响 | 在发展中保护 临汾跑出发展“加速度”
字体:
分享到: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舒志良

编者按: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引擎”,从“生态包袱”到“发展财富”,山西临汾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智慧,破解了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全域修复、系统治理”修复生态,这座工业大市正以“智造”与“绿意”为双翼,在绿色经济中找到“金山银山”,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临汾注脚。

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临汾市以煤、焦、钢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曾面临资源依赖重、生态压力大的双重挑战。近年来,临汾锚定“双碳”目标,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保护修复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3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6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185.9亿元,增长4.9%,2024年临汾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传统工业“智绿双驱”,产业焕发新生机

“谁抓住了新质生产力,谁就抓住了未来。我们将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新”而行、向“绿”而行、向“效”而行,坚持全行业全领域全产业数字赋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说。近年来,临汾市坚持“做好煤文章,打好转型牌”的思路,在抓好煤炭行业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上,全力推动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在焦化产业上持续推动“链条化”发展,通过“吃干榨净”,实现以化为主、以焦为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钢铁产业上稳步推进“精品化”发展,探索桥梁悬索、汽车钢等高端产品,推动全行业向国内先进水平迈进。

临汾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和技术升级,先进产能占比达85%,居全省第一;焦化行业全面淘汰4.3米焦炉,先进产能占比达100%,率先实现“一键炼焦”全覆盖,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晋南钢铁集团打造的“钢—焦—化—氢”全产业链,通过氢能重卡运输减少碳排放,成为绿色低碳标杆。

在数字化领域,临汾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5G+一键炼钢”“智能巡检”等场景落地,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管控。古县盛隆泰达公司通过延链补链形成“焦、化、电、甲醇、合成氨”循环产业链,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目前,临汾正实施“三大板块”协同布局,构建绿色产业生态,通过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规划“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产业板块:沿汾板块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信创产业,打造千亿级钢铁铸造集聚区;沿黄板块发展新能源与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沿太岳板块布局先进焦化、新材料,形成循环经济集群。

通过“链长制”与专业镇建设,临汾培育了7条重点产业链和13个特色专业镇。襄汾晋作古典家具专业镇产值同比增长11.4%,氢能产业链引入高端项目,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

矿山修复“清零行动”,一泓清水入黄河

如何在发展中做好保护?这座传统的煤炭城市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以“全域修复、系统治理”为目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2023年,“山西黄河重点生态区(临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项目,覆盖11个县(市、区),修复面积10.71平方公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74处,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超20%。金谷煤业创新“矸石返井充填”技术,实现“产煤不见矸、采煤不损田”,每年减少矸石堆放占地数百亩,并获绿色开采政策红利。全市累计建成18个煤矿绿色开采试点,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9%,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临汾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也因此入选国家示范工程项目。

临汾市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列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将整个流域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下大力气加快生态修复。全市共承担36个省级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均居全省首位。通过建立专班机制、压实市县责任、强化督导调度,2024年累计开工项目36个,完工22个,完工率达61.1%,超额完成省定目标。2025年开年,锚定“全部项目年内完工达效”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双达标。

2025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收官之年,临汾市将聚焦剩余14个在建项目,确保6月底前孝河三期湿地修复、三川河污水治理等工程达效,10月底前所有项目全面竣工。同时,以古贤水利枢纽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践行“两山”理论,书写生态经济答卷

临汾市地处黄河中游,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0%以上,生态脆弱性与资源丰富性并存。过去粗放的资源开发模式曾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如今通过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修复项目,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以上。襄汾县南村通过发展果树种植,将荒坡变为梯田果园,既固土保水,又带动村民增收,成为“生态经济化”的典型范例。此外,霍州市依托“小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推动小麦种植向有机化、规模化转型,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带来了农林产业的高品质发展,逐渐打响“一县一品”特色品牌。隰县玉露香梨、吉县苹果、安泽连翘茶等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证,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临汾晋东南农产品批发市场线上和线下平台向全国推广,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模式。此外,临汾还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观光农业,如古县核桃产业园、洪洞槐乡生态园等,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与乡村文化,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2024年全市农林特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3%。

临汾的转型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通过绿色开采、智能改造、生态修复、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同时,中央财政支持的生态修复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模式,这一系列举措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树立样板、让临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