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图文首页 > 东北林业大学抢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 2025 —
01/17
18:54:51
来源:绿色中国
东北林业大学抢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1月16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近日从东北林业大学获悉,该校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中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旨在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

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称,要采取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策略落实该行动方案。到2027年,重塑学校教学形态,使学科专业建设更具竞争优势,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数智化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要通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核心要素的建设,汇聚并优化教学资源,完成各类数智化平台的建设,构建完善的智慧教育体系。

据介绍,这项行动包括十大重点任务。

一是AI+专业。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到2027年,完成10个新型交叉专业建设。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分析学科前沿动态,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既涵盖基础理论又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构建202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知识图谱运用100%全覆盖。

二是AI+学科。加快推进东北林业大学学科知识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基于AI的林学和林业工程一流学科知识创新中心,通过构建两个“双一流”学科的能力图谱、知识图谱和科学问题图谱。到2026年,完成学校所有博士学科的能力图谱、知识图谱和科学问题图谱建设。按照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重组教学资源,梳理形成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研究方向或职业规划,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个人培养计划,选择不同的学习成长路径,为个性、开放、精准的研究生智能教育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AI+课程。到2026年,建设5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AI意识与基本技能。到2027年,建设100门智慧课程。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在传统专业课程中融入AI相关知识,提升课程的技术含量和实践价值,到2026年,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建设一批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课程,打造一批深度融合AI技术、富有创新性的智慧课程。联合共建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课程,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改造。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课程开发等国际化交流活动,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AI+实践。以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支撑,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全面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新形态。打造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林业大模型,推进智慧林场建设,通过模拟真实的林业生态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学校AI+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深度建设与发展。

五是AI+教材。推动教材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高水平的新形态教材体系。到2027年,完成30种新形态教材建设。以数字教材为引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关键学科领域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高度规范性、强大集成功能以及出色适用性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

六是AI+教师。定期组织教师AI技能培训和工作坊,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数字资源,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

七是AI创新教学中心。建立集AI助教、AI助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平台,提供智能生成教案、PPT、习题,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知识点答疑等服务,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管理与教学效果分析工具,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

八是智慧管理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合AI课堂多模态评价系统及AI考核评价系统。开发智能助手“AI小林”,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校内学生提供在线教务咨询、政策咨询、资源推荐、进度跟踪等服务,为校外学生提供招生咨询等服务。构建学校层面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层在学科专业优化布局、招生决策等方面提供科学性、前瞻性的建议。

九是智慧教务系统。升级新一代智慧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务运行、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教务工作的智能化处理。加强本研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各类教学、科研资源的本研之间智慧共享。

十是智慧环境改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逐步完成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改造。到2027年完成160间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改造。重塑课堂形态,改变教学方式,着力打造泛在化智慧教学空间。打造极具未来感的多功能、多应用场景的全景教学空间,赋予课堂沉浸式体验,达到主观认知与客观环境、学习主体与客体对象的高度统一,实现学校教育场景的全面升级。

据悉,该校将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发、资源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投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人工技术和解决方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实践。

有关负责人说,此方案的指导思想是,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院、专业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该校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技术驱动、创新为先。坚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二是学生为本、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融合互通、协同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专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升级。四是开放包容、多元合作。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五是安全可控,规范发展。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严格遵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定,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防范潜在风险,保障教育教学的安全稳定。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