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李彬庆
与国外国家公园建立之初大多是无人区的特点不同,中国人口众多,自然保护地内大多有人口分布,更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国家林草局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不断探索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模式,积极稳妥调处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类矛盾冲突,将园区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对接,鼓励支持发展替代产业,推动社会居民生产生活转型,通过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服务等活动中得到实惠,改善生活,不断增强社区居民以及周边社区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归属感。
洛茸村是一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内的原生态藏族村落。藏语中“洛茸”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见成群的牦牛在草甸上悠闲漫步,一栋栋外观精美的藏式楼房分布在山坡上。
洛茸村 符超 摄
“随着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游客的增多,村民们依靠当地旅游发展,日子越过越好了。”洛茸村居民益西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洛茸村,在国家公园创建区内做环卫工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在洛茸村原住居民益西家中采访 符超 摄
“之前我们这个村,交通堵塞,也没手机信号,跟我同龄的村民们文化知识的程度也不是很高。”在益西看来,当地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还带动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公园创建以后,首先支持我们的孩子,我们村考上中专、高中的孩子可以得到2000元补贴,大专2500元,本科5000元的补贴。”有了教育补助以后,洛茸村越来越多的孩子读完高中,甚至考上大学。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自创建以来,利用社区入股、安置就业和教育资助等措施,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社区居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社区服务站,除参与就业、销售土特产外,每年还可获得固定分红。
据益西介绍,目前洛茸村每年可领取到户均1万元、人均5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村民享受到了当地生态补偿资金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通过旅游反哺、教育反哺和就业帮助,洛茸村村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思想也逐渐转变为“养山富山”。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弥理塘高山牧场 符超 摄
如今,洛茸村将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例如自建房不足30年不得新建、不得滥砍滥伐、不得狩猎等。村民们尝试使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烧柴取暖烹饪,主动参与公园生态保护,自发组织护林员,排除火灾安全隐患等。曾经的伐木人、猎人,变成了森林的守护者。
在这些措施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文明和进步,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和希望。
2015年至今,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内居民参与到生态管护、巡护监测、环境治理和科普宣教等工作,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动实践了“两山”理论,国家公园创建区内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666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