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李彬庆
近日,正值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内野生睡莲的花期,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的属都湖是云南海拔最高的野生睡莲分布地。
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坐小船缓缓地靠近生长着睡莲的这片浮叶植物区,只见两株直径10厘米上下的睡莲叶片错落有致地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波晃动,直径5厘米左右的花朵从圆形的叶片缝隙中间露出来,有4瓣绿黄色的花萼,边缘有微红色,8至10余片白色的花瓣,雄蕊多数带黄色。
睡莲 符超 摄
“2023年,我们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做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时候在这里首次发现野生睡莲。”迪庆州林草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俊向记者介绍。据了解,睡莲产于云南洱源茈碧湖,故又名“茈碧莲”,在国内广泛分布,属于亚洲-北美间断分布物种,但是在迪庆高原海拔3600米的湖泊中实属罕见。
属都湖 符超 摄
谈到生物多样性,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负责人金瑛如数家珍,“我们国家公园创建区内有油麦吊云杉、中甸叶须鱼等特有野生动植物1059种,是高原特有鱼类——中甸叶须鱼的全球唯一分布地,有须弥红豆杉、黑颈鹤等旗舰种7种,是马先蒿属、报春花属等温带高山植物的分化和分布中心。”他说。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原湿地生态给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碧塔海西线的岗擦坝草甸,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田斌正在带领科研人员们采集植物DNA样品。
科研人员们在采集DNA样品 符超 摄
“湿地是最好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生态系统,我们有二十余名同事长期在这个区域开展研科研工作,主要是在做湿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极端环境下植物适应性的研究。我们会取一些植物,土壤和水的样品进行监测,来验证经过多年的保护后,生态系统的改善情况以及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湿地植被如何应对。”田斌说。
据田斌团队介绍,经过多年的保护措施,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碧塔海为代表的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上升。
据了解,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开展云南省及其他高原省份湿地研究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该中心于2007年10月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依托西南林业大学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围绕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基础理论、高原湿地资源利用、高原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动态监测与价值评估研究四个方向开展高水平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
中甸叶须鱼 杨荣 摄
近年来该中心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围绕中甸叶须鱼,开展了栖息地保护、种群监测与评估、繁育技术研究以及公众教育等相关工作,揭示了中甸叶须鱼受威胁程度以及与其他鱼类的竞争与进化关系,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关于中甸叶须鱼保护的政策性建议。围绕碧塔海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草甸典型生态系统,基于样方调查法,系统开展了关于植物群落调查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相关研究,提出基于植物群落数量双向指示种分类方法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适应性。围绕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土壤碳汇过程,建立了植物凋落物分解标准化实验样地,模拟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养分周转及释放动态研究,揭示了“高寒冷湿”特殊环境下典型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生态学过程及驱动因素。
在未来,该中心将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湿地保护的要求,以及湿地科学发展前沿,着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围绕湿地植物多样性、“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湿地土壤碳汇过程以及高原湿地特有物种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以试验模拟和试验示范技术综合集成为手段,开展受损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修复、植被修复、汇水区生态系统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从技术层面为云南省,特别是高原典型湿地——碧塔海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