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王爱民 青春献三北 大山铸忠诚
王爱民 青春献三北 大山铸忠诚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4 23:44:41 浏览:466
字体:
分享到:

本期焦点人物: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 王爱民

心灵独白:

用心做事、以情感人

        黝黑的脸庞略显沧桑、满是灰白的头发中夹着几缕黑发,中等偏廋的身材中透露着一种顽强的气息,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林业活地图、活字典,被省内同行称为林业专家的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一个来自晋南平原地区,在晋西吕梁山脉南端一个偏远山区生活工作了30余年,为永和林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人。

        “刚到永和县的时候,条件还比较艰苦,人生地不熟,虽有满腔的热情,但理论和实践还有很大差距,只能在学中干,干中学,慢慢就适应了环境,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王爱民说。

        1988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的王爱民从山西省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背着行李从运城坐火车到临汾,转乘客车奔赴永和县林业局工作。

        坐在一路颠簸的客车里,看着深不见底的沟和重重叠叠的山,偶尔路上方有块凸出的石头,仿佛要掉下来砸在车上。打小生长在平川县的他,从未见过这种场景,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他无法想象,自己将会到怎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不断鼓励自己,无论未来多么艰难,都要顽强地走下去。

        刚到永和,他就被分配到林业局下设的红枣研究所工作。人生地不熟,反而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白天随老同志下乡,边学习、边熟悉环境;晚上回来,就在单位安排的10余平米的旧车库中查阅资料、熟悉情况。先是向老同志学习枣树管理方面的实用技术和工程设计、嗮图、林业区划、林业发展规划等实际操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就基本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熟悉了永和的地形特点,编写了《永和县红枣丰产管理技术讲义》,《永和县红枣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等资料。

永和县红枣林

        “记得1991年6月,我和王爱民冒着酷暑到阁底乡调查红枣产业发展情况。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下乡主要是步行,每次下乡都是好多天,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吃的是派饭,一家一顿,一人一户,由村干部安排。当时他从平川过来不到两年,走山路还不习惯,但他一直坚持着,从一个村转到另一个村,每个相隔大约10里,路上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坐在树下歇一会再赶路,连续三天步行100多里”,他当年的同事,现在发展与改革局工作的贺京东说。

        “永和穷和富本都在林,虽然地广人稀、但地下无资源,地上植被稀,种粮产量低,只有林业发展了,生态改善了,农民才能富余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爱民才决定留在永和,用自己所长,帮助当地人改变环境。

        1992年春季,他担任林业技术站站长,负责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全县的林业状况,他从县志里了解永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从档案资料、年度统计资料了解永和县林业发展变化情况。在深入调研分析思考的过程中,1997年春季,他写了《林业——贫困山区发展的希望》一万多字的论文,被中国林业科学院评为二等奖。

        1994年-1996年,为加快永和林业建设步伐,永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年三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林业建设思路。已经担任林业局副局长的王爱民更忙了,经常是白天下乡指导工作,晚上和同事加班编写规划设计。每到造林季节,王爱民都要深入全县每个乡镇的工程地块,检查指导,并亲自示范,不但告诉群众怎么做,还讲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到1999年,他们在全县建起了22个机关事业基地、79个党员示范基地,小流域治理50余处,校办基地345个,全县新增红枣面积15万亩,年红枣产量500万斤,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让不少群众尝到了林业发展的好处。也是在这一时期,王爱民跑遍了永和县的每一道梁、每一条沟。

       “王爱民对工作很认真,记得1996年5月中旬,当时我在桑壁镇分管林业,王爱民带着几个人验收我镇的春季造林工程,快12点的时候,为了赶快完工吃饭,我指着山顶上看不见的地方说,山上还有一片,你给画上吧,王爱民就要到实地看看,看着我们面有难色,他说:你们累了就不用上去了,我一个上去吧,说完就一个人在前面走了,我们也只好紧跟着走,他一口气就爬到山顶,展开图纸认真调绘,等全部画完已经是1点40多了。”原桑壁镇分管林业的副镇长毛小平介绍。

        2000年,永和县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王爱民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调查研究,编制方案设计、落实任务、检查验收,针对当时试点中出现的工程分散、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王爱民经过细致梳理分析提出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将任务分解到乡“镇”政府,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二是采取专业队集中联片实施;三是将任务落实到户,由群众自主实施。

       王爱民经常在下午5点多钟群众收工回来后,带领工作人员逐个自然村召集群众开会,讲解退耕还林政策,让群众明白国家政策,清楚工程建设方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逐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他们经常是晚上11点多结束,第二天早上5点多又要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带领下,实地调绘退耕面积。

        退耕过程中,由于农村土地以产估地形成的分配不公,干群矛盾紧张,集体机动多等问题,虽然在退耕前已多次公示,但群众上访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出现的矛盾纠纷,王爱民主动承担解决,协调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政策,合理公平解决。2年多时间接待群众上访30余次,解决处理各种矛盾纠纷20余起。

        2004年,芝河镇后桑壁村有一个人患有眼疾,在退耕前以眼睛有病为由,将自己的承包地退回生产队,同时不再承担农村的各项提留摊派。但退耕开始后他又向队里提出要土地,由于他的土地已经分给其他群众耕种,达不到自己目的,他就反映村干部将集体机动地进行退耕。接到上访后,王爱民及时联系了公安局经侦科、县经管局、芝河镇政府,由他带队,直接深入到上访人所在自然村,召集群众大会,逐户核对退耕面积,最后将各户上集体机动地按规定收缴,异地安排,并现场宣布处理结论,参加的群众没有一个人有异议。

        “用心做事、以情感人是我们管理工队的法宝;不断创新、科技兴林是我们引导永和林业不断走向辉煌的关键”,王爱民说。

       2004年以后,根据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林业建设思路。永和县林业局把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重点布局在主要干线公路两侧的荒山上,先后完成了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工程12.46万亩、环城绿化1.2万亩、石质山地造林9800亩,通道绿化140余公里。在生产实践中,王爱民和同事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根据工程检查中发现的扔苗、埋苗现象,他们先后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苗木会签制度”、“工程质量联合验收制度”等办法,从造林各环节上堵塞漏洞。2004年,他们试行了“育苗大户造林”模式,2005年提出了“用自己的人办自己的事”的专业队造林模式,就是在林业苗圃、林场寻找热爱林业、董技术、会管理的人组建专业队进行造林,实行专业队负责人与工人利益分离。林业局对专业队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生活、情感上进行关心帮助,让参与造林的每个人都能用真情来栽树。

       “2005年至2011年间,每到传统节假日,王爱民都提醒我为每个专业队送5斤猪肉、10斤粉条、10斤豆腐,让工人改善一下生活。清明节还给工人每个人加两个鸡蛋。2006年5月1日,王爱民和其他同事早早买好酒肉,到坡头乡岔上工人灶上,剁饺子陷、擀饺子皮,提前为工人包好饺子,和工人一块过节。像这样的事每年都会有,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永和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建新说。

       “在大寨岭三北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我基本上每天都是早晨5点钟起床,先到苗圃地指导工人起苗、包装。8点多返回县城在路边小吃店吃点早餐,又赶往大寨岭工地指导工作队栽植树苗,每天晚上返回家都是9点以后。在永和关石质山地造林中,有一天,因为上级来人检查,晚上8点还要赶到永和关工地,召集工人解决问题,返回时正好下起了大雨,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王爱民说。

      未雨绸缪,提前安排第二年的工作,一直是王爱民的工作习惯。2008年冬季,他提出“这几年,我们造林已经发展不少了,下一步应在花色品种上做文章,不但让永和绿起来,也要让永和美起来。”他的建议得到了局长的认可。

       2009年春季,在县城-大宁交界的沿黄干线公路绿化上,他根据永和山区公路弯道多、条件差、难度大的特点,选用香花槐作为主栽树种,对石质地段采用垒石墙客土回填的办法栽植大油松、木槿、红叶李等,在沿线栽种了百日红、月季、波斯菊。当年8月份,整个通道沿线树木整齐,百花怒放,沿途景观十分美观,许多客人走到这条路上都惊叹不已。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和他的同事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了“侧柏大苗带土球栽植”、“雨季座底水造林技术”、“石片、塑料薄膜覆盖技术”、“PVC管道输土”、“索道运苗”等十多项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连续多年被三北局、山西省造林局评为优质工程。

       2007年10月,全国三北科技推广现场会在永和召开;2008年5月,德国驻华代表,国际粮农组织及德国世界森林发展趋势等国际友人来永和考察林业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在考察完永和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时说:“永和林业的精神,就是当代的亮剑精神”。2009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在永和县考察三北防护林建设时曾说“永和的林业工程不仅是永和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2008年11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永和县人民政府“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采访结束时,王爱民深情地说“在永和生活工作了30多年,是永和这片土地培养了我成就了我,如今,永和的主干道两侧、重要流域都已绿树成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林木绿化率达到43%,看着永和林业的变化,自己感到很欣慰,总算没有虚度光阴。到退休还有好几年,在这几年里,我的任务就是培养、带动、帮助年轻人,让他们把永和林业建设的担子扛起来,继续下去。”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王爱民,男,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曾获得过个人三等功,天保工程一期建设先进个人,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绿化奖章;2017年2月,被中共永和县委、永和县人民政府评为服务“三农”优秀人才。

文|本刊记者 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