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植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为了荒山披绿装,我们组织了专业的造林队对黄河大桥山西岸边的石山绿化开展攻坚战,八个多月的时间打造出了三北工程的‘样板间’。”在黄河岸边永和关一片绿油油的绿化现场,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手扶着一棵一人多高的柏树说。
永和关黄河大桥, 是途经永和,沟通华北与陕西延安最近的一条省际公路,是山西的一个窗口。2005年5月,随着永和关黄河大桥的剪彩修建,永和县随即开始了对永和关周边的造林绿化。
王爱民指着黄河边陡峭崖壁上营造的侧柏林说:“永和山多,坡陡,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荒山。在永和关我们拉了一万五千多方土,垒起了一个个鱼鳞坑,又采取多模式多品种,栽种了这些树木。”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立地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干旱少雨,成活难度大......“没有土我们就一袋一袋地背,没有坑我们就用石片一片一片地垒,没有水我们就一桶一桶地拉,没有路我们就用溜索的方式运送树苗......” 一直在永和关绿化现场指导造林的王爱民充满自豪地说。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且抢时间,抓住雨季,进行大苗木栽植,他们创造了困难立地造林新记录:一次造林成活达95%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这项通道工程,总投资355万元,总面积达4300亩,填补了永和通道绿化的空白。如今,这里的侧柏林已有3米多高。它们扎根石缝,守望着黄土沟壑,焕发着生机活力,成为永和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时8个多月的永和关造林工程只是永和县三北工程建设开展40年来的一个缩影。40年来,永和县就是以这种亮剑精神使昔日光秃秃的山梁披上了绿装。
为了生命中的绿色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海拔52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梁峁星罗棋布,残垣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年平均侵蚀模数13000吨/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人走在黄土高坡上,一棵树都看不到。同时,永和县也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6.8万人中有1万多人为贫困人口。如何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增绿增收,是永和人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
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地貌让永和县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却也赋予了永和人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勇气和精神,造林绿化已成为当地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永和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永和目标不放松,大力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每年坚持开展以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区绿化、新农村绿化为重点的“绿化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生态林7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林木覆盖率达到37%,持续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教科书”工程,享誉国内外。
永和县专业造林队在植树
建国以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永和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林业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采取多种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改善永和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现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1978—198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期工程建设中,永和县以三大山系为骨架,以群众大兵团作战为主要造林方式,以社办林场、村办林场、家庭林场等多种形式的林业建设单元为主体,不断加大植树造林步伐。到1986年,全县以刺槐为主的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4万亩,创办了11个社办林场,79个村办林场,450多个家庭小林场。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林业的生态效益得到明显的体现,生态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
1987到1997,历时十载,是三北防护林的三期工程。永和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在城西沿黄五乡,大力建设红枣基地”。红枣产业的兴起,带动了部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了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我们为美化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和谐永和,确立了针阔搭配、乔灌结合和多树种科学配置、多模式科学造林的工程建设思路。一个建设绿色永和的林业发展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永和县林业局局长郭记平说。
为治理这片黄土地,永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奋起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动人篇章。
“从1978年开始,三北防护林战役,漫长而艰难,让人们最难忘的,就是第四期工程了。”王爱民回忆说。
每次重点工程打响前,总是先组建领导组,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
任务艰巨,工作量大,环节多、参与人员多......管理难、效果差......重重困难,横在面前,如何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尽心尽力,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永和县林业局探索出:先采用“专业队造林,按成活结算。”之后,再推出“育苗户栽植,保栽保活。”最后,又创新“用自己的人,办自己的事”。
“用自己的人”——就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组建专业队,实行常年施工。栽植、成活、保存、验收,做到环环紧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带好专业队,又选用一批志同道合、技术过硬的骨干,让他们担当起工程建设的重任。在造林中,他们采取两招:实行“五定”——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酬,做到“一人一事,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实行严格奖惩,做到定期汇报,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坚持一月一汇总,一事一兑现。早、严、勤、精,这四字方针,工程负责人牢记心头,并始终贯穿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
永和是一座山城,大都是石头山。山上不见土星,光秃秃的,坚硬无比。如今,要在这石头山上打坑,栽植无数棵绿色幼苗,此举艰难无比。
困难重重的黄河沿岸植树
为留住黄土,工人们搬石上山,垒起无数个鱼鳞坑。为栽种绿苗,工人们又运土到坡,把一个个鱼鳞坑填满砸实。最难办的,就是往山坡运送黄土和树苗了。黄土要一筐一筐地从山上运到半坡,树苗要一棵一棵地从山下扛到山顶。山陡无路,工人们肩荷沉重的土筐和树苗,摸着石头,拽着杂草,一步一滑往上挪。挪着挪着,脚下突然一滑,惊得人心跳加速,便死死地抱住石头不放。不然,背负重荷的人,一旦从山头滚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
就这样,工人们喘着粗气,一步一挪,一筐一筐地运送黄土,又一棵一棵地搬运树苗。工人们上山下沟,爬坡攀峰,遇到沟壕,人能下的,就背着黄土和树苗,慢慢地滑下去,实在下不去的,便把人和筐子吊下去,再从山那边把人和筐子吊上来。如此这般,吊下吊上,不计其数。
面对一个个鱼鳞坑,为加快工程进度,建设者们苦思冥想,推出了一项新发明:用PVC管子,从上向下溜土,填满鱼鳞坑。春季风大,沙土干燥。工人们把土拉到山上,用PVC管子,从山顶向半坡溜土,往鱼鳞坑里填。他们顶风溜土,人人尘土满身,个个灰头土脸,一下又一下,一个又一个,艰难无比,真是费了劲。
就这样,拉线定位,挥锹挖坑,填土填肥,修建了一个又一个标准的鱼鳞坑。终于,工人们把无数棵幼苗栽到荒山上,让这些小小的绿色生命占据了荒寂的山峰。
夕阳下,王爱民在一片已经形成景观的防护林前动情地说:“这个地方,叫大寨岭,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秃山。在示范工程建设中,工人们每天来这里垒鱼鳞坑,栽小树苗。那段日子,没黑没白的,真像打仗一样。这些树苗,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这些年来,我经常到这里,来了看看,心里就踏实。”
永和关造林现场
王爱民告诉记者,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永和林业局领导始终坚持以情感人,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战斗打响之前,林业局领导亲自出面,抽出专门时间,同工程队负责人及工人代表,进行座谈,展开面对面交流,积极征求意见,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工人们但凡有事: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家里有事,他们都安排专人帮助,解除工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工人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随后王爱民讲了一个不锈钢保温壶的故事。在大寨岭示范工程紧张而艰苦的日子里,林业局领导为所有参与者发了一个不锈钢保温壶,上面印着一行红字“永和县大寨岭造林工程纪念”。应该说,这个保温壶,本身并不贵,然而,却使工人们深受感动。他们认为:纪念品虽小,但意义重大。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说:不管在任何地点,只要看见这个保温壶,我们就会想起在大寨岭艰苦奋战的日日夜夜。一个小小的保温壶,被工人们视为至宝,极为珍惜,它增强了工程建设者与林业的情感。
王爱民向记者讲述植树的艰辛
进入21世纪后,永和县立足县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操作,严格管理,按照“很抓红枣富民主导产业、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美化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绿色、和谐永和”的林业建设思路,采用“荒山荒沟生态林、乔灌混交、针阔搭配;川坡耕地经济林,突出特色、林农间作”的方式,不断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大力推广应用了各种径流林业整地方式、侧柏大苗带土胎雨季造林、截干封堆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混交造林技术、石片覆盖保墒技术、根宝(生根剂)蘸根技术等多项造林技术,造林绿化的成效十分明显,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见绿的目标,实现了“山坡花果飘香、荒坡披上绿装、山沟山花烂漫、河滩红枣富民”的工程建设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成为写在大地上的锦绣篇章。
造林合作社向贫穷进军
吕梁山是山西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这里,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造林绿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攻坚深度贫困的重大举措。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永和全县面积1212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农业人口5.3万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572户,1.8万人。永和县同时也是三北工程重点县,1978年就被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永和县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所以,扶贫攻坚难度大、成本比较高。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与扶贫攻坚相挂钩,在一个战场打响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两场战役,让荒山增绿,让百姓增收。
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攻坚战,得从永和推行购买式造林模式说起。所谓购买式造林,就是根据政府规划和标准,市场主体承担造林,一般3年后政府花钱买活树,造林者获得经济效益,政府和社会获得生态效益。而这市场主体就是由贫困户组成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就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向县林业部门承包造林项目。造林补贴为一亩林地800元,由永和县林业部门以6:2:2的方式分三年发放给合作社。整个工程期间,林业部门会对合作社的造林项目进行质量监督,提供技术培训,并在项目结束时验收检查。验收要求,存活率要达到85%以上,保存率为80%以上。
永和县林业局局长郭记平说,2016年开始,全县农民自发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6个,共有社员18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力占社员总数的69.9%。目前,全县营造林任务都通过议标方式交给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担,使贫困农民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助推贫困人口尽快脱贫。
黄河岸边的壮丽景象
“在政策设计上,购买式造林所有环节的利益分配都向贫困户倾斜,保证造林工程精准扶贫。而每个贫困户参与造林的人工收益都必须由银行转账,使政府能够实时监控。” 郭记平介绍。
为确保工程质量,县林业部门聘用第三方对工程进行跟踪、监督。林业已成为全县扶贫攻坚的主力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去年,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每个社员平均收入达到12000元。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脱贫。
周长义是永和县欣怡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该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年底,35个成员中有23人是贫困户。2017年,他们向县林业局承包了一千多亩林地,开始自行采购树苗,挖坑植树,浇水造林。以往没有就业机会的贫困户,如今有了工作。合作社成员的年平均收入为1万元左右。
刘保生是保清扶贫造林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他的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2个成员中贫困户31人。他告诉记者,他们造林总结了很多经验,从整地到挖坑,从运苗到栽植,从浇水到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技术要点,为了提高成活率他们提前挖好坑,等天下雨时再集中栽苗,并形象地说成看天栽树。刘保生自豪地说,大寨村的样板工程就是他们合作社完成的。
社员马志平说,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六口人要靠他养。但山里头土地贫瘠,收成不好,他以前只能四处奔波,靠打零工为生,收入很不稳定,也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加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之后,他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天能挖六七十个树坑,工钱为150元。长此以往,工资基本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永和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建新一直负责一线造林组织实施工作,他告诉记者,造林专业队没有节假日,工人们每日天微微亮,便带一壶白开水,急急地进了山;中午,日头毒毒地晒着,工人们汗流浃背,累了,软软地躺在荒山上,渴了,仰头喝口凉白开;夜深人静时,大伙才拖着疲倦的身子,慢慢地出了山;是他们用艰辛和汗水染绿了永和的一座座荒山秃岭。
“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专业人员可以手把手将种树的技术教给贫困户,不仅可以让大家增加谋生技能,还能提升队伍的专业性,保障植树造林的质量。”郭记平说,目前合作社所栽树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为了让贫困户脱贫增收更可持续,造林合作社的转型升级在永和县也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林子总有造完的一天,但群众增收的脚步不能停。” 郭记平介绍,很多合作社已经开始对社员进行剪枝、嫁接、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训,以便更好从事经济林管护工作。一些造林合作社开始向村级农经合作社转型,拓展业务范围,发展林下经济等。
经济林带动农民致富
近年来,永和县积极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延伸林产业链条,让更多从传统耕作中走出来的农民参与到林产业发展增收中来,使生态经济成为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增长点。他们大力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原则,紧紧围绕红枣、核桃、苹果主导产业,带动全县经济林实现科技管护,提升农业品质。
“永和县地广人稀、地下无资源,地上植被稀,种粮产量低,只有林业发展了,生态改善了,农民才能富裕起来。”王爱民说。
王爱民介绍,永和县在三北工程实施三期工程时,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永和县红枣、核桃主导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6年,全县以红枣、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42万亩,经济林产值达1.45亿元,人均经济林收入达1800元,发展林果产业使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永和咬住红枣主导产业不放松,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调动、利益驱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红枣。目前,红枣基地总面积达到28万亩,红枣产量达到3000万斤,红枣年产值达4500万元,其收入占到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34%以上,占到枣区群众经济收入的67%以上。目前,全县人均红枣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500多户,5000元以上的有2000多户。
红枣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的发展。打石腰的河浍里村,全村18户,200余人,有耕地770余亩,在1997年以前就全部栽上了枣树,人均枣树70余株,1996年,全村共产枣30余万斤,收入100多万元,人均红枣收入5000多元,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枣村。
2013年,永和县委、县政府与山西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立足红枣、核桃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省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红枣、核桃主产区进行春季刮皮、涂白、修剪、拉枝、施肥、种植低秆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统一的经济林管理模式。他们还先后建立了4个科研试验基地,分别开展老枣树更新复壮、老龄核桃树低产改造,中幼树高接换优、成龄低产核桃园改造;新品种红枣试验推广、新品种核桃标准示范园建设和防裂果问题的试验研究。
红枣已成为永和的富民产业
从依靠辈辈相传的传统经验到利用新技术对枣树实行科学管护,农科院专家进驻打石腰乡河浍里村后,56岁的贾成春成了村里接受新技术的第一人。他说:“老辈人留下的经验是树要留高枝、剪旁枝,省里的专家一来就让剪高枝、拉旁枝,大家听了都不服气,你说老人的经验不比喝墨水的专家?”
河浍里村世世代代种植枣树,滩枣远近闻名,大家对新技术将信将疑。可是老贾却有自己的想法,“以前收成好不好要看老天脸色,遇到病虫害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现在专家都进了咱地里,行不行,试试。”在专家的指导下,老贾学会了拉枝、套袋、叶面施肥等技术。2014年红枣成熟期,永和县持续降雨使得枣裂果极其严重,老贾的30亩枣园收获了近3000公斤红枣,品质较好的滩枣每斤卖到了30多元钱。产量虽不能与正常年景相比,但枣树的抗灾抗害能力以及红枣品质却有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发展红枣产业,永和县还吸收各级专家、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工企业法人等,成立了“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并在红枣主产区的乡镇分别成立乡级红枣产业协会。依托产业协会,开通科技服务“直通车”。印制专家与种植大户的《通讯录》,枣农可直接与专家沟通交流,实现了枣农向农科专家、永和“土专家”科技咨询的“零距离”;明确科技包联“责任田”。农科院专家、乡土人才在科技服务中实行“责任田”挂牌包联机制,全年上门服务,跟踪管理;实现枣农管理的“网格化”。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培训、市场、营销、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控等信息得以快捷有序地发布,促进了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
冯取平依托永和县的红枣产业成立了红枣专业合作社,负责周边红枣的销售和粗加工。去年他收购了10万斤红枣,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而且还有效带动41户贫困户从事红枣的清洗、挑拣、包装、运输等。由于清洗、挑拣、包装等环节对体力要求不高,一些女性也可参与其中,既不影响照顾家庭还可增加收入。冯取平告诉记者,自己常年用工大约有十几个人,平均工资每人可达万元,最高的年收入在18000元左右。
“红枣产业增产并不一定增收,受市场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在的市场主要是临汾、太原省内,如果有深加工技术就好了,可以提高红枣产品的附加值。”冯取平说。
“永和县紧紧围绕‘生态改善,农民脱贫’这一核心理念,全力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绿化工程,以县乡道路为轴心的荒山绿化工程,以城东、城西为重心的红枣、核桃经济林产业区,在一个战场上打好生态改善和扶贫攻坚两场战役。” 郭记平说。
在永和县,黄河岸边, 漫漫故道,一条条防护林带,郁郁葱葱, 绵延数十公里,为黄土高原筑起了绿色长城。黄河岸边,枣林漫山遍野,枝叶迎风摆动,成为永和优势最为突出、特色最为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富民产业。
40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永和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民富了,在永和大地彰显出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 | 摄 本刊记者 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