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征
摘 要:韧性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城镇建设为抵御社会风险、金融风险、自然风险而寻求的新发展方向,增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弹性空间;绿色经济发展是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环节,二者应保持良好的协调状态。本文利用SPSSAU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郑州、西安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出郑州市耦合协调度为轻度失调的结论。
关键词:韧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
近年来,黄河流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中部地区郑州和西部地区西安为研究区域,对比反映郑州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提出利于郑州城市发展规划的政策建议,这对推动郑州市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韧性”一词由生态学家霍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生态系统在面对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复原能力[1]。本文对韧性城市的定义主要界定在城市发展系统在抵御不可控、不确定环境破坏和遭受到冲击时,所呈现出触底反弹的复原能力。
1 韧性城市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双”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2014~202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对郑州市、西安市两座中心城市,收集它们韧性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指标集,构建反映二者发展耦合度的“双”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双系统”)。韧性城市由“生态、经济、社会、基础”为主的4个一级指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全年降水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千人口医生数、移动电话、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数、公共汽车客运量总量”12个二级正向指标组成;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由“环境污染、资本投入、经济产出、劳动投入”的4个一级指标和“非农就业人数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生产总值指数、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PM2.5”等7个二级指标组成[2]。
2 韧性城市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本文利用SPSSAU软件分别对指标的初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标准化数据进行测算。
(1)一级指标权重。该权重计算涉及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信息安全、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专家依据层次分析理论,对“双系统”的4个方面进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韧性城市建设系统层指标权重、绿色发展水平系权重。
(2)二级指标权重确定。经过对二级指标层的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SPSSAU软件进行熵权法确定权重。
(3)确定组合权重,计算综合值。根据层次分析法,测算出韧性城市建设的组合权重。为研究“双系统”的相互影响状态,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3]。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U1和U2分别表示韧性城市综合值和绿色经济综合值,α、β是待定权数,假设二者同等重要,令α+β=1。
3 韧性城市和绿色经济水平结果分析
3.1 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权重结果
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韧性城市建设四维度重要性的顺序为: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基础韧性>生态韧性。而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性排序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环境污染>经济产出。通过综合权重测算出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均GDP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韧性城市水指标中最为重要,这充分反映出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中居民的生活保障、经济发展中的个人经济价值产出、城市交通和城市污染物的二次转化率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
3.2 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结果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两座中心城市双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以下简称“协调度”)。将耦合度划分为4个等级:[0,0.3)为低度耦合阶段、[0.3,0.6)为拮抗阶段、[0.6,0.8)为磨合阶段、[0.8,1.0)为高度耦合阶段[4]。将协调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0,0.2)为严重失调、[0.2,0.4)为轻度失调、[0.4,0.5)为一般失调、[0.5,0.6)为良好失调、[0.6,1)为优质失调[5]。
根据层次分析法得知,2013-2021年郑州市“双系统”的耦合度分别为:0.7945、0.8937、0.8733、0.9345、0.9664、0.9873、0.9994、0.9987、0.9981,由磨合阶段进入耦合阶段;西安市“双系统”耦合度分别为:0.9543、0.9433、0.9998、0.9713、0.9739、0.9798、0.9946、0.9957、0.9911,一直处于耦合状态。对比发现在2017年之前的西安“双系统”耦合度明显高于郑州。在2017年之后郑州的“双系统”耦合度与西安相对的持平,西安有缓慢下降趋势。郑州市“双系统”的协调度分别为:0.2666、0.3013、0.3171、0.3233、0.3387、0.3629、0.3694、0.3939、0.3971;西安市“双系统”的协调度分别为:0.3269、0.3101、0.2667 、0.3095 、0.3329、0.3414、0.3618、0.3677、0.3492,轻度失调整体呈现波浪趋势。两座城市“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说明二者之间虽然互相影响,但却处于亚循环状态。
4 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利用政策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位于国内打造新时代江河治理的重要示范区,形成标杆模板,这是对黄河流域生态发展的全新战略定位[6]。郑州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是劳动密集型城市,要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加快郑州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韧性。系统性解决交通、水气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物品人均不足的问题,强化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提升,提升城市地区宜居魅力和经济活力,承担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责任。
4.2 发挥区位优势,坚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段,肩负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减灾治理的重任,有着河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形成了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社会融资能力,形成良好的城市经济“虹吸”效应,提升城市资本投资能力。另外,加大力度提升人才引进政策,向沿海地区的人才政策倾斜,形成人才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的人均经济实力,提升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产出价值,形成具有郑州的“人才、技术、产业”优势的经济支撑力[7]。借助黄河流域水道优势,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城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4.3 发挥城市联动效应,实现双系统协调发展
充分重视韧性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韧性城市建设可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弹性,绿色经济发展也是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环节,二者应保持良好的协调状态。郑州市应积极发挥河南省会的经济作用和联动效应,打破行政分割,以省会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如新郑、新密、巩义、登封、洛阳市、开封市、新乡市、许昌市等),强化地区经济、科教、生态等系统的交流配合,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活跃人才流动机制,有效平衡郑州与其他中心城市的资源差异,以此推动郑州市城市韧性绿色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芳.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及时空演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2] 周倩,刘德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0(8):286-292.
[3] 马德彬,沈正平.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8):820-826.
[5] 邹建琴,明庆忠,韦俊峰,等.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368-376.
[6] 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5):57-69.
[7] 和佳慧,吴映梅,李婵.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46-52.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