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梅1 刘艳辉2
摘 要:本文介绍了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智能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对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统的设计,并提出了基于建筑类型、气候条件及用水需求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表明,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可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与自动调节等功能,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与精确管理,提升了系统的节水效果,还能根据环境变化和建筑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促使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设计;绿色建筑;应用
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逐步增多,尤其是在绿色建筑领域,成为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注重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其目标是通过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则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用水量,减少对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与运营成本。
1 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雨水收集与回用的定义
雨水收集与回用是通过一套设施和技术方法,从建筑物或地面上采集、储存、净化并回收利用,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如景观灌溉、厕所冲洗、清洁等。雨水收集与回用,既可以节省传统水资源,又可以减轻城区的用水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1.2 智能化技术概述及应用
智能化是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将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应用于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中,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物联网技术使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实时数据交换,便于对系统状态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例如,传感器可实时监测降水量、水质、水位等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确保系统的实时响应与自动调节。
大数据是一种可以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技术。通过对雨水收集数据、气候变化趋势及建筑用水需求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最优配置,预估未来用水量,继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传感器是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采集环境和系统的实时数据,并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基于这些数据,系统能够予以自动调整,确保系统运行的高效与稳定。在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泵站运行状态的自动开、关、流量调节、水质净化等功能,减少了人为干预,提升了系统的反应速率和精度。当储水池内的水位超过规定的数值时,该系统能自动停机。在发现不合格的情况下,其自动开启净化设备。
2 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的设计
2.1 雨水收集设计
(1)收集区域分析。屋顶是雨水收集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在具有面积较大和充沛雨量的高层建筑中。为此,屋顶的排水坡度、排水口的布局和排水系统的容量都应被考虑。在开展结构设计时,要结合建筑物的外形及气候条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平屋顶建筑中,为防止雨水聚集,宜在屋顶布置多处排水点。坡屋顶可以将雨水引入雨水流向收集系统。
院落或其他硬化地面同样是有效的雨水收集区域。特别是在城市中,大面积的硬化地面往往会增加径流量,因此,合理的雨水收集设计至关重要。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地面的排水坡度、雨水渗透的可行性以及收集点的分布。对于大型院落,可以设置集水沟或集水井,确保雨水能迅速收集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储水设施。根据建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设计时,应合理估算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性。
(2)雨水管道与排水系统。雨水收集管道布局是影响系统效能的重要因素。为保证雨水顺利通过,不出现阻塞、倒流等情况,必须选择合适的管径及排水坡度。在进行管道布局时,要根据屋顶、院落等区域的大小及排水要求,对管道的数目及方向进行适当的布局。另外,管线的设计也要兼顾到建筑物的防水性和耐久性,选择适当的材料及管件,以防止管线的老化或渗漏问题。
为了实现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雨水管道系统应配备流量传感器和管道状态监测装置。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雨水流量和管道的工作状态,确保系统能够及时响应降水变化。智能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管道中的水流,避免管道过载或阻塞。
在大型雨水收集系统中,通过对阀门、泵站等设备的控制,使其能够自动调控水量,从而达到精确的排水调度。例如,在收集的雨水到达一定高度后,会自动开启排水管道,防止积水外溢,在降水量减少或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关闭排水管道,从而节省资源。
(3)预处理装置。预处理装置是保障雨水质量的首要环节。过滤装置是为了将雨水中较大的杂质排除在外,避免它们流入储水池中或者进一步处理系统。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雨水中的颗粒尺寸及杂物类型,选用适当的滤器型号及材质,以确保高效过滤。
沉淀池用于进一步去除雨水中的沉积物和颗粒物。通过设计合适的沉淀时间和池容积,使得较重的固体物质在沉淀池中自然沉降,以提高水质。沉淀池通常与过滤装置联动,通过逐级净化,保证雨水达到基本的使用标准。
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利用多个传感器实时检测雨水的水质,对各种水质指标进行监控,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反馈,自动调整预处理设备的运行状况。该体系能保证雨水在流入储存或再利用管道之前达到排放要求,改善了雨水处理的效果和水质安全。
2.2 回用系统设计
(1) 用水需求分析。不同建筑的用水需求不同,回用系统需要根据建筑的用水类型来设计合理的分配策略。对于建筑周围的绿化带、花园和草坪等,可以用雨水进行灌溉,景观灌溉通常需要较大量的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设计时,应考虑到植被的种类和季节性需求,合理评估灌溉的水量,优化回用水的分配。
冲厕作为建筑中非饮水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量稳定和可预测,将雨水应用于冲厕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的供水消耗。该回收系统应该能准确地供应充足的用水,满足卫生间的用水需要。建筑的日常清洁也是雨水回用的重要领域。再利用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质达到要求,防止由于水的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设备损伤和不卫生问题。
回用系统的设计需要评估不同用水点的需求。根据建筑内各类用水的比例,确定不同回用水源的优先级。通常,冲厕和清洁等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低,可以优先使用未经过深度净化的雨水,而景观灌溉则可以根据水质要求做适当净化处理。通过精确的用水需求分析,回用系统能够更加合理地调配雨水资源,避免浪费,并提高水的利用率。
(2)智能分配控制。要达到精准的雨水回用,必须在各用水节点和储水池中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水量及水质状况,从而达到精确的节水灌溉目的。通过对供水管网中各供水节点流量的动态调节,实现供水等环节的优化配置。每个重要部位都装有传感器,可以实时反馈水位、水质、流量等信息。比如,在储水池的水位下降时,可以启动其他供水设备进行补充。若水质未达标准,则该设备将中断给用户提供的水,并将其转换为备用水源。通过将各用水点与用水需求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对所需水量的自动调整。
系统根据水质和用水需求的不同设定优先级。例如,对于冲厕和清洁水质要求较低的用途,系统可以优先使用未经过深度净化的雨水。而对于景观灌溉等可能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应用,则使用经过紫外线消毒或纳滤处理后的雨水。智能控制系统会自动判断和切换,确保回用水质符合标准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项需求。
智能分配系统还可结合实时监测数据精细调节水质。当系统检测到回用水水质符合要求时,则可将其直接分发至各个用水点;如果不合格,则该系统自动开启净化装置,采用紫外线消毒等技术,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与可靠。该智能配控制系统除了能按照实际的用水需要来调整外,还能利用数据的分析,达到对故障的预警。
3 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在不同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在高层建筑中,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设计主要关注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储存。考虑到高层建筑物的屋顶面积较大,因此,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进行集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采用智能化设计,实现了对降雨过程中的自动识别和实时调控,保证了雨水储存能力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回收的雨水可用于景观灌溉、厕所冲洗、清洁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够依据气象信息,合理调整雨水的收集与回用,从而达到防止过量采集和浪费的目的。在高层建筑的屋顶或外墙上,可以安装一条集雨收集管道,利用智能化管网及感应器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其回用的水质达到标准。
办公楼的雨水回用系统设计应根据楼宇的用水模式加以优化。办公楼的水需求主要集中在冲厕、清洁和景观灌溉等方面,智能化雨水回用系统能够根据实际用水需求调整水源的分配,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实时调节雨水的回用量,并确保水质符合标准。办公楼一般都会安装一个智能的管理平台,以实时监测雨水收集和回用的工作情况,对资源实施最优配置,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由于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公共设施,如景观灌溉、大量冲厕等,其雨水回用系统的设计需要灵活和多样性。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用水模式的不同动态调节雨水回用比例,并能对供水过程中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以保证水源安全。高度集成的雨水回用系统与智能监控相融合,可以利用物联网平台对其开展实时的数据分析和调度,从而达到最优的效果,降低能源消耗。
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通过精准的用水需求分析和自动化分配,可以达到对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绿色建筑中,随着城市雨水回用技术的推广,城市用水的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精确的调控和智能的管理,使其既能够解决建筑物对水的需要,又能够减少整个建筑物的总能量消耗,从而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提升建筑水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将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技术与雨水回用系统相结合,建筑不仅能高效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还能实现对建筑内水资源的智能化调度和实时监控,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减轻城市水系统负担,并改善周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曼婷.海绵城市背景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和效益评估[D].陕西:长安大学,2023.
[2]姜振君.企业办公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研究与实践[J].油气田地面工程,2022,41(11):111-115.
[3]欧阳辉,沈海勤.雨水、杂排水回用系统在某绿色建筑的应用[J].给水排水,2022,58(S1):323-327.
[4]赵明华,叶长青.模块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施工技术问题解析[J].工程与建设,2022,36(4):1082-1085+1213.
[5]杨帆.雨水回用系统的节水效能评估模型及应用[D].江苏:东南大学,2022.
[6]黄琪.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型养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25(7):85-88.
[7]任逸飞,洪俊林,李晓娟,等.绿色办公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策略研究[J].上海节能,2025(2):217-226.
[8]李国保.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2):219-221.
[9]赵金江.价值工程在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 2025,44(6):35-37.
[10]李嘉伦. 从材料角度分析养老基地建筑安全性提升策略[J].居舍,2025(6):50-52.
(作者单位:1山东沃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2山东盛海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