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杨
摘要:本文将永定河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走访、查阅文献与管理部门座谈等方式对永定河的治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永定河流域在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推进水权交易和源头治理等多措并举作用下,永定河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生态用水保障任务艰巨、河保护与治理内生动力不足和永定河文化挖掘弘扬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从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加快新质生产力的落实,探索出永定河保护治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治理;综合治理;水权;水文化
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全长747km,流域面积4.7×104km2。作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哺育了包括京津在内的城市群落,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进程中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走廊 [1]。但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自20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环境承载力差、污染严重、河道断流干枯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城市群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近年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永定河作为京津冀区域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3]。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流动的河、清洁的河、绿色的河、安全的河”为治理目标,通过上下游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总结永定河流域近年来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目前永定河治理保护仍然面临的问题,提出永定河保护治理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永定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1永定河主要治理经验
1.1统一调度,保障生态水量
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防洪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公众参与,建立生态水网体系。以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南水北调中线为“纲”,以永定(新)河、桑干河、洋河为“目”,以官厅水库、册田水库、友谊水库、三家店枢纽、卢沟桥枢纽等为“结”,初步建立永定河生态水网体系 [4]。同时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技术为支撑,基于大数据构建分析的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体系,统筹多水源调度。建立永定河生态用水长效机制,推动引黄水、当地水、引江水、再生水“四水统筹”,强化官厅、册田、友谊、东榆林、响水堡、镇子梁和壶流河水库“七库联调”,实现流域涉水效益“帕累托最优”。2017~2023年,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40亿立方米,永定河官厅水库等重点控制断面生态水量满足度均超过100%。
1.2统一管理,创新机制体制
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治理一体化。2018年6月,京津冀晋四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不断强化公司平台纽带作用,实现流域上下游联动、政府市场联手的治理模式,解决以往分散治理效果不佳、跨区域协调难和资金持续投入不足等问题。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在流域各地设立分公司和区域运营子公司,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推动建立新型政企合作关系,构建流域治理管理政企生命共同体。
1.3两手发力,推进水权交易
在创新流域治理管理机制体制的基础上,探索水权市场建设。2018年,海委、京津冀晋四省市水利厅、流域公司共同签署了《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规定了水量调度规则、各方责任分工以及水费计收等内容,形成了区域间水权交易协议,构建并完善了“中央资金引导+地方财政配套+金融工具支持+公司自筹跟进”的资金投入模式,“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奖补资金”的资金平衡模式,以及资产运营模式、产业开发模式等。
1.4源头治理,遵从自然规律
一方面,加强了泉源保护治理。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对泉水的保护利用,结合永定河综合治理开展了神头泉等泉域保护工作;以神头泉泉水为供水水源,实施供水工程,减少人为对地下水的破坏。另一方面,强化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永定河管理处组织编制完成了《永定河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指引》,针对永定河(北京段)山峡段、平原城市段、平原郊野段以及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等区域提出了“一湖一策”“一域一策”的植被修复治理策略。经过多年治理修复,永定河上游地区新增水源涵养林面积6.65×104hm2,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8.21×104hm2;河道防护林面积较2014年增加1.60×104hm2,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8%提高到28%,生态安全屏障被逐步稳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河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2023年全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长由2014年的34%提高到95%,劣Ⅴ类河体基本消除,沿河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2永定河治理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任务依然艰巨
永定河干涸多年,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山区2010年至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0%的生态警戒线,缺水问题十分突出。2019年至2020年,在官厅控制断面生态水量满足度为121%及125%的情况下,三家店控制断面满足度仍只有51%及68%,三家店以下河段生态需水量亏缺严重,实现永定河全年有水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流域内节水降耗并进一步增加下泄水量,待官厅水库以下河道周边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地下水趋于稳定,生态需水量才能逐步减少。
2.2永定河保护与治理内生动力不足
沿线部分点位河道治理仍是以防渗为主,存在未治理河道岸线边界不清、水生态空间管控不明等情况。永定河上游段作为水源涵养区,因涉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任务,对保护修复及限制开发的标准极高,但目前整个流域的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上下游之间的横向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在被探索研究阶段,永定河保护治理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转化为发展动能,给区域经济带来压力,使得保护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
2.3挖掘弘扬永定河文化的力度不够
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在2019年开展生态补水工作后,重新建立了与这座城市互融共生的关系。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均提出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但相比大运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应有的影响与实际不相匹配。目前,西山永定河文化因保护措施薄弱、形象塑造不足、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永定河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尚未被彰显,永定河故事无法被充分讲述,延续历史文脉也受到影响。
3永定河治理保护的发展对策
在追溯历史中谋划未来,探索永定河保护治理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的典范和旗帜,让永定河内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永定河治理保护的工作重点。
3.1全面综合治理
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中国首例跨省级行政区域、实行全流域一体化治理的项目,涉及京津冀晋四省市,从流域相关利益主体共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势在必行。应尽快推动永定河地表与地下补偿机制的研究与上位支撑,探索推进横向补偿机制。以水质指标为例,永定河山峡段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山峡段保护净化使得出境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按照“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应由上下游横向区域补偿。以水利部、北京市推动的母亲河复苏行动为契机,实施生态水网建设,优先启动“六水联通”工程,逐步连接清水河、苇甸沟、军庄沟、刺猬河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生态价值的永定河支流,统筹永定河水、再生水等水源,保障生态用水需求,恢复河流生命,重塑充满生机的生命“摇篮”,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以“流动的河”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3.2完善体制机制
引黄水是永定河生态补水的重要水源,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对于永定河复苏不仅在水源上提供了支撑,更在治理管理体制机制上提供了方向。永定河曾被称为“小黄河”,在历史上,具有泥沙量大、水患频繁等与黄河相似的特征,如今也存在流域地下水超采、水资源集约节约程度低等共性问题。对标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及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永定河保护体制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落实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管理;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以外调水、本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推动永定河流域数字孪生建设,通过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一屏智水”及流域防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推进源头保护,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3.3加强文化建设
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其所代表的西山永定河文化是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一是要像保护大运河文化一样推动永定河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讲好永定河故事,增强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阐述永定河对北京城起源和发展的影响,编制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推动永定河文化体系建设;调查记录重要文化遗产;组织开展治河史研究;做好长虹渡槽、城龙灌渠、摩崖石刻、龙潭泉、祈庙等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充分认识与古为新的永定河的政治意义。对永定河的治理对保障首都地下水源补给、恢复“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四个服务”等重大战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化加快推进“百泉复涌”整体工作落地,对首都地下水资源战略保障具有深远政治意义。
4结语
永定河治理保护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多年的治理保护探索中,以“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为目标,建立了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的复苏河湖生态新模式,河湖面貌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永定河再现生机活力,两岸生态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任务依然艰巨,保护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文化的影响力不足,需要深入挖掘永定河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适应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高要求。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应进一步推进全面综合治理,健全永定河生态水网体系,统一调度生态水量,实现水流贯通,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还应完善治理管理体制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推动永定河流域数字孪生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推进源头保护,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充分认识永定河“与古为新”理念的深远政治影响,推动永定河文化体系建设,讲好永定河故事,增强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涛.永定河文化走廊千秋风华[J].中国民族,2024(12):68-71.
[2]冯兆忠,刘硕,李品.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进展及修复对策[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36(4):510-520.
[3]邹统钎,胡晓荣,谢双.京津冀统筹联动构建永定河生态大动脉[J].今日国土,2024(7):18-20.
[4]岳虹,薛程,刘丙翱.搭建跨区域协作框架推进永定河流域治理——访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高建文[N].中国水利报,2024-08-03 (4).
(作者单位: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