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拌合站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拌合站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作者:文/王远军1 鹿重阳1 杨金龙2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8 12:14:58 浏览:46
字体:
分享到:

/王远军1  鹿重阳1  杨金龙2

 要:本文以平陆运河项目航道2标段拌合站为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分析区内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工程地质条件,通过调查对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各类型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及危害特征,并对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防治建议。

 

关键词:平陆运河;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平陆运河项目航道2标段拌合站位于钦州市灵山县沙坪镇,所处为丘陵山地地貌类型,本次场地位于平坦开阔地带,与周边丘陵山顶相对高差小于50m,拌合站平整场地标高68.79~110.56m,最大高差约40m,山体地形坡度一般40°~50°,现场调查时,该场地已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场地周边植被发育,以杂树为主。场地周边为公路,交通便利。只有充分掌握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才能减少其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1 拌合站地质环境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括

拌合站地处广西东南面,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宜人,资源丰富,夏长冬暖;雨量充沛,雨季较长,但雨量分配不均,无霜期长,四季宜耕,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冬季偶有寒潮、霜冻,夏有台风、暴雨,春有低温阴雨,秋有寒露风。此外,还时有春秋旱。拌合站所处区域的河流主要为郁江支流,大小共34条,它集灌溉、航运、发电功能于一体,泽及横县近40%的人口;支流中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东班江、张道江、米埠江、蒙江河、镇龙江、长滩江、沙坪河、南乡江,评估区附近河流为沙坪河。

1.2 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拌合站位于钦州市灵山县沙坪镇,所处地貌类型为丘陵山地地貌,该场地目前已竣工并投入运营,周边绿化状况良好,生长着茂密的杂木林。场地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与城市道路网络直接相连。该场地西侧存在一挖方边坡(WP1),坡高1~6m,坡度30°~50°,边坡宽度约150m,整平坡向为 20°~80°。

2)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调查,拌合站区地层为泥盆系钦州群(D1qn),拌合站区为第四系(Q)所覆盖。

3)地质构造。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构造纲要图等资料综合分析,拌合站区位于钦州向斜盆地,北东侧约20km,距平吉断层F11、久隆大断层F12东侧约 30km,此区地质构造简单。

4)水文地质条件。该合拌站所处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构造裂隙水的疏松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两种类型。补源、径流及下泄条件:补源主要是地表水次的大气降水;将地下水以泉流、隙流的形式排出,蒸发排出、人工抽水等方式也是排出地下水的重要途径。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动态影响不大。

5)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根据对拌合站的实地调查,拌合站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场地整平中的挖掘土方,场地平整中在局部形成土质挖方边坡,边坡最大高度约6m,存在强烈的影响地质环境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2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1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拌合站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面地势较高,东面较低,平整标高设计为78.0m。植被发育以自然生长杂树为主,场地周边揭露岩性主要为黏土、泥岩,现状该场地西侧存在一挖方边坡(WP1)(图1)。坡高为1~6m,坡度为30°~50°,边坡宽度约为150m,整平坡向为20°~80°。以往评估区附近未发现或发生过崩塌、滑坡,山体上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山体自然斜坡现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1 拌合站挖方边坡WP1现状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各地质灾害现状险情确定其危害程度,其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大小分级见表1

3 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

3.1 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经现场勘查和分析,该工程在施工期间,未曾遭遇地质灾害,也未曾预测到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未曾评估到相关危险性,故对该工程施工区域现状开挖边坡(WP1)形成了最终边坡。

3.2 工程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现场踏勘,边坡岩性为砂质泥岩,粉质黏土揭露平均厚度为3m,砂质泥岩约为3m,为强风化泥岩。后期场地投入使用时,由于机械振动、降雨等因素诱发可能产生边坡失稳,局部小规模崩塌等现象,形成不稳定斜坡。根据表2中“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位置关系”判定:工程建成后边坡(WP1)可能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等级为中等。

3.3 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专业人员现场勘察结果、收集的资料以及对拌合站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地质灾害未开发区域现状边坡(WP1)稳定性的评估和评价,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尚未在拌合站内及附近发现,施工项目本身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可能。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建设用地评价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原则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中,要根据评估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灾害程度以及可能危及工程安全邻近的区域。同时,充分考虑评估区域地质环境的差异,确定各区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并将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按照“区内相似,区际不同”原则,结合拟建项目的规划设计,采取定性评估的办法预测评估结果。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分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确定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及加剧的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和危险程度。现阶段,一些建设工程本身就已经遭受过地质灾害,只是类型、规模、可能性、危害程度、危险性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并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按照上述综合评估分区原则,对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按危险程度分级,部分属高风险区。

4.3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价

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工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等综合评估结果,按照分级标准估量。通常,项目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会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其防治难度的大小、防治工程措施的复杂性等,最终可分为“基本适宜”和“适宜”两个等级。

5 应对地质灾害的解决策略

为了进一步应对建设用地涉及和可能涉及的地质灾害,本章节针对工程施工中和施工后出现的不稳定斜坡灾害,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确保拌合站项目建成后能够顺利投入使用,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1)对现状不稳定斜坡(WP1)应进一步完善相应边坡的截排水及坡面绿化措施,可选用喷播植草护坡等。(2)对已形成的现状边坡,采取监测、生物等防治措施,并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3)对场地内边坡,应安排人员定期巡视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排查其发生原因,并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处理,同时做好边坡失稳的应急预案。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本文明确了平陆运河航道2标段拌合站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总结了平陆运河航道2标段拌合站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并记录现状影像(图2)。全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程度,属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规定,平陆运河航道2标段拌合站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属二级评估。

 


2 拌合站现状正射照片

综合评估将全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基本适宜”和“适宜”两类,分别为“危险性中区()”和“危险性小区()”各1个建设用地。危险中等区()位于WP1影响范围内,在地质灾害类型为不稳定斜坡的地区,除危险中等区()外,均有危险区域()分布。整个考核区域划分为“次重点防治(B)”和“一般防治区(C)”两个地质灾害防治区,依据全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考核、预测考核和综合考核结果进行考核。

6.2 建议

1)地质灾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设方应根据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合理有效的工程及技术措施,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2)履行地质环境治理责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应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发现隐患时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防治处理,以消除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占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J].中国减灾,2025(3):54-55.

[2]李雪峰.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J].低碳世界,2025,15(1):136-138.

[3]李海良,江思义.多降雨工况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重点调查区为例[J].西部探矿工程,2024,36(7):1-4.

(作者单位:1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2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