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东卫 黄殿宁
摘 要:林业保护区作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剖析了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保护制度、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人才队伍等多维度提出了针对性对策,旨在提升林业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关键词:林业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野生动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还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在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下,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亟待研究并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
1 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1.1 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而林业保护区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不同的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功能。任何一种野生动植物的消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保护林业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为地球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保留丰富的遗传资源[1]。
1.2 促进生态平衡
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结合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动物则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参与物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土壤中的微生物与小型动物分解动植物残体,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重新回归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2]。在林业保护区内,稳定的野生动植物群落有效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源。森林植被可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野生动物的迁徙与扩散有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促进植被的更新与分布。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1.3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一是许多野生动植物是重要的药用资源,为医药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银杏、红豆杉等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药品研发,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3]。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带动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走进自然,观赏珍稀野生动植物,体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林业保护区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可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2 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问题
2.1 栖息地破坏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木材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林业保护区周边的森林砍伐和林地开垦现象时有发生。非法伐木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在保护区内偷伐珍贵树木,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部分居民为扩大耕地面积,在保护区边缘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面积减少,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4]。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对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造成破坏。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时,需穿越保护区,切断野生动植物的迁徙通道,分割栖息地,导致野生动植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影响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水电站建设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淹没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对水生生物和依赖水生环境的陆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2.2 非法捕猎与贸易
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因其独特的观赏、药用或食用价值,在非法市场上价格高昂,吸引不法分子进行捕猎和贸易。如穿山甲因其鳞片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遭到大量非法捕猎,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象牙、犀牛角等制品在部分地区的非法交易屡禁不止,严重威胁大象、犀牛等珍稀动物的生存。这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链条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地区,执法部门在追踪和打击非法贸易网络时面临诸多挑战。此外,部分地区执法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执法人员和先进的执法设备,难以遏制非法捕猎与贸易行为[5]。
2.3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对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动植物可能因气温升高而无法适应,其分布范围逐渐向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退缩。降水的异常变化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食物资源。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减少,植被生长受到抑制,以植物为食的野生动物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飓风、森林火灾等发生频率增加,对林业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造成直接破坏。森林火灾烧毁大片森林,使野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暴雨和飓风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4 外来物种入侵
随着全球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加,外来物种入侵林业保护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一些外来物种通过自然扩散进入保护区,如随风传播的植物种子、随水流迁徙的水生生物等。更多的外来物种是由于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如作为观赏植物、宠物或饲料引进后逃逸到自然环境中。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外来物种入侵后往往会迅速繁殖并扩散,与本土野生动植物竞争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对本土物种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外来植物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本土植物的生长,导致本土植物群落结构改变。外来动物捕食本土动物,或与本土动物杂交,改变本土动物的基因组成,如红火蚁入侵我国南方地区后,大量捕食当地的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3 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对策
3.1 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是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为后续保护行动提供清晰方向与有力保障。一是政府部门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林业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规划应明确保护目标、重点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以及实施步骤等内容。根据保护区内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核心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在缓冲区开展适度的科研监测活动;在实验区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等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涉及林业、农业、公安、海关等多个部门,需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形成保护合力。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资源监测,公安部门加大对非法捕猎、贸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海关加强对出入境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监管,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通过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3.2 健全保护制度
首先,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范围、保护等级及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加大对非法捕猎、贸易、破坏栖息地等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修订相关法律,对非法捕猎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除给予刑事处罚外,还可增加经济赔偿,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栖息地修复。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其次,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野生动植物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当地居民,如因限制开发导致收入减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可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生态旅游收入提成、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结合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当地居民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保护与民生的双赢。
3.3 加强技术创新
一是应用先进监测技术,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卫星遥感技术大面积、宏观地监测林业保护区,分析卫星图像,可清晰掌握森林覆盖面积的动态变化,及时察觉因非法砍伐、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森林面积缩减情况,为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争取时间。无人机技术则凭借灵活便捷的优势,深入保护区复杂地形区域。搭载高清摄像头与专业传感器,能近距离拍摄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影像,精准获取植被种类分布、野生动物踪迹等详细信息。在地势险峻、人员难以抵达的深山区域,无人机可轻松穿梭,获取珍贵的一手资料。红外相机更是在隐秘监测方面表现卓越,利用动物体温触发拍摄,能在不干扰野生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持续记录其日常行为,为研究野生动物习性提供丰富素材。多种先进监测技术相互补充,形成一张严密的监测网络,全方位守护野生动植物。二是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助力受损生态系统复苏。针对因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受损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是关键。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本地植物特性,筛选出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且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植物品种,结合人工造林、种草等手段,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如在曾遭受森林火灾的区域,种植耐火且生长迅速的树种,快速恢复植被覆盖,为野生动物重新提供食物与栖息场所。对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技术大显身手。建立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运用低温保存、组织培养等技术,保存珍稀植物种子,开展人工繁育研究,增加种群数量。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人工繁育技术不断被突破,如朱鹮的人工繁育,精心研究其繁殖习性,攻克孵化、育雏等难题,成功扩大了朱鹮种群规模,使濒危物种重焕生机。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为林业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3.4 完善人才队伍
首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行为学、植物分类学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参与野外实习和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结合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对在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其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保护区的日常巡护、科普宣传、生态监测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参与度和责任感。鼓励企业通过捐赠资金、技术支持、参与公益项目等方式,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力量。一些企业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用于支持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和保护项目。
4 结语
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须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保护制度、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林业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保护合力,才能确保野生动植物在其栖息地内自由繁衍、生存,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程涛.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J].江西农业,2024(3):105-107.
[2]韩莉.林业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2024(8):139-141.
[3]魏铭.林业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策略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1):47-49.
[4]明财秀.新形势下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对策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2):26-28.
[5]陈尧.林业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3(2):47-49.
通讯作者:黄殿宁。
(作者单位:大新县小明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