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以安徽阜阳为例
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以安徽阜阳为例
作者:文/肖经汗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8 11:34:28 浏览:40
字体:
分享到:

/肖经汗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生活垃圾增加、污水排放、能源消费变化及交通污染,并指出了当前防治工作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增强环保意识、提升治理水平、建立机制、设立管理部门、更新经济手段及增加农业环保投入等对策,旨在推动农村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环境污染;环保意识;治理水平;经济手段;绿色转型

1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剖析

1.1现代化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

1)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然而,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以安徽阜阳为例,全市2022年、2023年化肥使用量分别为323641吨、322557吨;2021年、2022年、2023年农药使用量分别为5953.55吨、5896.02吨、5831吨。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还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残留则通过食物链累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农膜残留导致土壤污染。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有效提高了土壤温度和保水能力,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农膜的大量使用也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以安徽阜阳为例,全市2022年、2023年农膜使用量分别为21631吨、28318.86吨。农膜在使用后的回收处理面临诸多困难,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难以被降解,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3)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秸秆的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的随意堆放则容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同时其渗滤液还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对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规模化畜牧业导致的污染

1)畜禽粪便排放与水体污染。以安徽阜阳为例,2021年末大牲畜存栏量、猪羊存栏量、家禽存栏量分别为26.29万头、388.5万头(只)、9819万只;2022年末大牲畜存栏量、猪羊存栏量、家禽存栏量分别为27.54万头、417.8万头(只)、10287万只。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畜禽粪便产生量急剧增加。若处理不当,这些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如氮、磷、抗生素等,会通过地表径流或渗透作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甚至引发蓝藻爆发等水环境问题。

2)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缺乏。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缺乏完善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设施普遍不完善,导致粪便、污水等废弃物被随意堆放或排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部分养殖场虽建有处理设施,但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3)臭气与温室气体排放。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如氨气、硫化氢等,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畜禽呼吸、粪便分解等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等,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1.3城乡建设相关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

1)乡镇企业排污问题。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未能实现达标排放,导致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安徽阜阳为例,从2021年到2023年,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共对全市1200余家“散乱污”企业进行整治,但是该类企业屡屡禁而不绝,被清理后又容易死灰复燃,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境破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修建、水利设施改造等,虽然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如挖土取石破坏植被,施工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污染土地和水源等。

3)村镇规划不合理导致的污染。村镇规划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部分村镇在规划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导致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如工业区、居住区、农业区等功能区划分不明确或相互穿插,使得污染物难以被集中处理和控制。

1.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1)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上升。这些垃圾中包括塑料袋、食品包装、废旧电器等难以自然降解的物品,如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导致垃圾被随意丢弃、堆积成山,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2)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用水量显著增加,但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却未能跟上步伐。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直排方式处理生活污水,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受损。

3)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向煤炭、液化气等化石能源倾斜,其使用量的攀升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挑战。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及颗粒物,如同无形的杀手,侵蚀着大气环境,影响气候稳定。

1.5农村交通方式和道路水平造成空气污染

1)交通工具尾气排放。随着农村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柴油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道路扬尘污染。农村地区道路建设滞后,部分路段破损不堪,尘土漫天。车辆往来间,车轮卷起的扬尘如烟雾般弥漫,严重污染空气质量。这些细微颗粒物随风飘散,不仅遮蔽蓝天,更渗入呼吸系统,对周边居民,尤其是对老人儿童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加快道路修复与绿化,减少扬尘污染,迫在眉睫。

3)交通规划滞后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在交通规划方面存在滞后现象,未能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如道路布局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增加;道路建设过程中缺乏环保措施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这些规划滞后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交通的顺畅性,也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

2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不足分析

2.1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诸多漏洞和短板。一方面,环境监管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不够全面,许多偏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另一方面,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使得一些污染企业和个人能够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2.2部分村干部积极性不高

村干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其积极性和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村干部存在环保意识淡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们往往更关注经济发展指标和短期政绩,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长期效益。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也损害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2.3农民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环保知识和意识,难以有效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搭便车”心理,不愿意为改善环境付出努力。

2.4乡镇企业生产模式落后

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模式对农村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许多乡镇企业的生产模式仍然比较落后,存在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这些企业往往缺乏环保设施和技术支持,难以达到环保标准,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监管难度较大,也给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

3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3.1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石。通过组织环保知识讲座、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增强村民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鼓励村民参与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2提高基层环境治理水平

首先,要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村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其次,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确保环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3.3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是保障防治工作长效推进的重要措施。第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和责任主体,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第二,要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机制,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合力。第三,应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3.4设立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为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应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农村环保工作,制定环保规划和政策,监督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指导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可以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环保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确保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3.5更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经济手段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更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如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等,通过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促进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第二,可以设立环保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为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资金支持。第三,还应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将企业的环保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信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

3.6增加农业环保扶持投入

农业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扶持投入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环保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还可设立农业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基金,支持农业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4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提升基层环境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防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以及推动企业和农业的绿色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海兵.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12):143-145.

[2] 畅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及防治对策探究[J].时代报告,2022(5):131-133.

[3] 张淑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J].价值工程,2022,41(9):54-56.

[4] 杨志芳.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保护措施[J].山西农经,2021(15):129-130.

(作者单位:阜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