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
作者:文/林卫梅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8 11:27:03 浏览:195
字体:
分享到:

/林卫梅

 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解决湿地退化问题,本文以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当前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当前湿地公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修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以期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恢复。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措施

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支撑着无数物种的生长,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湿地在社会范围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关键的生态服务,如水质净化、控制洪水、调节气候等,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又能增进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知和参与,因此,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案例分析

以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该湿地公园位于北海市银海区,总面积2009.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90.9%,自2011年起,该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为试点,并在2016年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在保护与修复措施方面,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并实施陆海统筹的污染治理和一体化生态修复及严格的水质监测措施。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公园内水质达标率不断提高,有效控制了污水排放和周边农业活动带来的影响。对于红树林面积恢复与扩展也是重点工程之一,从2011年的200公顷增加到2024年的230多公顷,结合科学种植与自然繁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该湿地公园还特别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设立了保护保育区,在保障当地渔民生计的同时,禁止任何破坏生态的活动,公园管理机构还定期组织社区和志愿者开展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意义的认识,增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2 湿地公园生态问题分析

该湿地公园既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又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科学研究和自然保护具有极高价值,同时又面临着多重生态问题,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一是开垦养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变得更加尖锐,大量土地转为建设用土,导致湿地面积锐减,削弱了其原生功能。二是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湿地公园内有机污染物和养料堆积增多,给水下植物、动物生存造成威胁。由于过度的人为干扰破坏了湿地自然环境,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在滩涂的沙化、高盐度海水的入侵、有害生物的泛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退化,使红树林等原生植物群落的修复变得异常艰难[1]

3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策略

3.1 修复目标与原则

当地在修复库塘-河流-近海这一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时,一开始需明确具体修复目标与遵循的原则,该过程应围绕保护红树林、水禽及其他水生生物进行科学方法论设计。首先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原则,确保湿地修复工作直接回应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和期望,关注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增强其对湿地保护项目的归属感,要求在整个项目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社区人民在湿地保护与利用活动中有足够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其次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原则,要求在实施湿地修复时充分考虑土壤类型、水文条件及当地植物种群等自然因素及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结合对植被适宜性种植战略及水文调节措施的选择,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最后是优化功能分区原则,要求在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或教育研究方面,可以找到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以促进区域内部功能互补。在分区方案制定上,需要考虑整个湿地系统的连通性、整体性[2]。  

3.2 技术路线

在湿地公园修复工作中,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实施湿地恢复与修复非常关键,在采取技术路线的过程中,需结合“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并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服务管理区五大功能区,根据每个区域的特定需求和条件制定精确高效的管理与恢复策略。

在保护保育区内,主要目标是保持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此区域内对任何可能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活动予以严格限制,如设置隔离带和缓冲区等保护工程能有效预防外来干扰和污染,使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定期水质测试、生物种群监测和生态健康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的重要依据。

在恢复重建区,其重点是利用人工湿地建设和自然湿地恢复等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退化湿地,并人工控制当地植被,使湿地自然水文及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达到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目的,提高生态系统自愈能力。宣教展示区是将湿地保护意识和知识平台向大众传播,要求设计教育路径、展览及讲解服务,使参观者直观认识湿地生态价值及目前所面临挑战,对社区居民的参与支持起到促进作用。在不妨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渔业、可控旅游等活动,既能为当地社区提供经济上的收益,又能增加群众保护自然环境的热情[3]

3.3 湿地保护恢复及海岸带修复项目开展

本案例湿地公园利用中央、自治区及地方财政湿地补助资金累计4000多万元,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恢复与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共14个,主要目标是改善和增强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在实施过程中,湿地公园修复红树林约3500亩,其中补种红树林近500亩,为保护新种植和现有红树林,新建近10000m红树林围栏的项目还涉及拆除塘堤护砌等硬质构筑物1542m,帮助恢复红树林的自然水文条件,促进其自然生长。

为提升红树林群落的演替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构建了65亩红树林群落演替示范区,成为研究和展示红树林自然恢复和管理技术的场所。项目还清除了130多亩侵入性外来物种拉关木,减少了对本地红树林的竞争压力。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部分区域可采用封闭式管理方式,结合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确保红树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显著提升。

3.4 实施陆海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以冯家江为例,作为本湿地公园的恢复重建区,是北海市重要核心生态绿廊,为此实施了陆海统筹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策略。

其中,控源截污是基础,敷设30km的截污管道和建设19座污水处理设施,削减直接排入冯家江的污染源,旨在拦截并处理来自周边城市及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水,确保其在排入河流前达到环保标准。在内源治理方面,清除了54万立方米的河床淤泥和改造51.59公顷的水产池塘,从根本上减少了河流底泥中营养物释放,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着重要作用。再生水厂建设和18km补水管道敷设,可进一步提高水质,结合循环利用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4]

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需通过防止土壤侵蚀威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加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红树林等海岸植被健康成长、为鱼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稳定的栖息地等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护岸改造和增植耐盐植物。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材料使用、控制地表径流、降低城市洪灾风险的海绵城市和景观工程,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效果。

3.5 加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维护管理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湿地公园可实施日常巡护制度方案,以监控和预防湿地生态破坏。需明确巡护人员的职责、路线和巡查频次,可实行5+2”“白加黑”和错峰巡护方式,即工作日和双休日、白天和晚上的巡护,以覆盖不同时段的监管需要,也可以在节假日和夜间增加巡护力量,有效处置盗猎、非法捕捞、污染等问题,确保湿地保护工作不间断。

其次,开展专项保护行动的常态化,在每年6~10月红树林果实成熟的季节,过度采摘行为尤为突出,为应对此现象,可制订专项保护计划,主要是增设警示标志和护栏,限制进入敏感区域。同时优先聘请周边居民并招募社会志愿者参与保护活动,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且利用“体验式”活动设计,如生态导览和科普讲座,来促进民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最后,还要开展综合环境整治,配合地方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占用湿地、破坏湿地资源的非法行为。例如,重点清理违章建筑,包括未经批准的养殖塘、餐馆和木屋等,以防止改变湿地自然状态,造成生态上长期负面影响,然后持续清除沿岸滩涂及红树林区域的生活垃圾和海洋垃圾,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污染。

3.6 积极开展全方位宣传

在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中,全方位宣传是关键环节之一,利用系统的室内教学与室外科普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为此,当地湿地公园可每年通过在世界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以及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日组织主题活动,持续推广湿地生态保护的理念。

同时,还可以在湿地公园周边的小学设立“湿地学校”,定期安排专业讲师为学生们开展湿地知识的室内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实地考察中,直接体验和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运作和保护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更能使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再者,将科普宣传扩展至社区和村委,每年在多个时间节点开展超过30次宣传活动,确保涵盖各类人群,参与人数达到3000人次以上,该宣传方式具有覆盖面广特点,深度和广度兼具,有助于形成社区层面湿地保护共识。可利用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宣传视频、直播讲座和成效报告,以此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增强湿地保护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通过这些媒介的互动和反馈,能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宣传策略,提升湿地生态品牌的文化影响力。

3.7 加强湿地资源监测

要想有效落实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必须精确持续地监测湿地资源。当地湿地公园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经验,系统地监测红树林、鸟类、底栖动物、环境因子等关键指标以及外来物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详细的监测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标准的流程、定期资料记录以及分析和处理过程。

例如,在监测红树林时,需关注植被覆盖率、种类多样性以及生长状态,对于鸟类和底栖动物的监测,要定期开展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以帮助评估物种多样性,观察其迁徙模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通过采集相应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得出环境因子的监测,如水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从而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经过不断加强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实施科学的修复措施,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这些珍贵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还可以为今后几代人提供更多的自然资产和休闲空间。因此,需要不断提高重视度,最终确保湿地及其众多宝贵资源永续利用,延续其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包括法律、技术、社区参与在内的多种保护修复策略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丽,任璞,梁俊奇.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修复措施——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3(20):160-162.

[2]刘晓飞.浅议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J].南方农业,2023,17(4):231-233+257.

[3]吴玲玲.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与修复措施[J].南方农业,2022,16(12):207-210.

[4]刘晓飞.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7):132-133+141.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