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晓文 李昊
摘 要:在城市之中,公园绿地能够为人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乡土植物作为与本土生态环境休戚与共的植物群体,在城市公园绿地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些植物历经漫长的考验,与当地自然条件不断磨合,最终形成良好的适应性。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优势,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乡土植物;应用;生态适应性
1 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优势
1.1 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乡土植物在本地自然环境里历经漫长岁月的自然筛选与考验,是本土生态系统中坚韧留存的植物类别,由此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外来植物不同,在种植时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造特殊的养护环境,降低了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1]。乡土植物在管理方面的便利性十分明显。其生长习性与本地环境高度契合,自身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减少了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频率。乡土植物对肥料和水分的需求相对稳定且合理,不需要过度精细照料。这些特性大幅减少了园林绿化后期的维护费用,展现出较高的性价比[2]。
1.2 彰显文化底蕴
乡土树种在当地的土地上扎根已久,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一些地方,有一种常见的乡土树木被当地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当这些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建设时,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当人们身处园林之中,既能感受自然之美,享受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惬意,又会在不知不觉间沉浸于乡土植物营造出的独特文化氛围里。这种文化氛围悄然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并且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哲理感悟。
1.3 养护简单管理容易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都有“三分栽,七分养”的说法。对于大多数常见的普通植物来说,生长期间的养护工作困难重重。到了寒冷的冬季,必须要针对植物采取特定的防寒养护手段,这无疑提升了养护成本,也加大了管理难度。而乡土植物是在本地环境中自然生长起来的,历经漫长的自然筛选过程,它们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已经达成了高度的适配性。正是这种适配性,赋予了乡土植物顽强的生存力[3]。
2 城市公园绿地中乡土植物的应用
2.1 群落复层结构
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城市绿地系统构建里怎样合理运用乡土植物,已然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成都活水公园打造了独树一帜的“乔木-灌木-草本-湿地植物”四维垂直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很特别,它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为城市景观营造提供了可参考的科学范例。该公园在配置植物时,十分重视本土物种的合理搭配[4]。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多种本土物种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植物群落,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川西平原,存在着一种基于原生植物的立体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模式从纵向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生态位分割体系,在不同层次精心挑选适宜的植物。上层乔木层,香樟、桢楠等常绿阔叶树种是这一层的主体。它们高高矗立,撑起整个生态配置模式的框架。中层灌木层,杜鹃、八角金盘等耐荫品种是这里的主角。由于乔木层遮挡阳光,形成了弱光环境,这些灌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在乔木与地被植物之间巧妙地搭建起过渡空间,让整个生态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下层是地被层,麦冬、鸢尾等低矮草本植物覆盖于此。它们紧紧贴着地表生长,能防止土壤暴露在外,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而在水域区域,菖蒲、芦苇等湿地植物也被合理安排[5]。这些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作用显著,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水体维持相对清洁状态。不同层次的植物相互协作,形成了稳定的微气候调节机制,使周边的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2.2 文化景观融合
西安大唐芙蓉园作为唐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在营造景观时打造出了植物配置与历史文脉相互交融的实践范例。园区规划人员参考关中地区自然植被的特点,挑选国槐作为骨干树种来搭建空间架构,在紫云楼、仕女馆等核心建筑群周围打造出连续的种植带。走进园区能看到,不少古槐树龄超过百年。这些古槐表皮皲裂的痕迹和建筑彩绘的斑驳质感相互映衬,进一步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氛围。这种从时间维度上的双重呈现,使物质载体和文化记忆达成了同构效果[6]。在花卉植物的应用上,牡丹栽植区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唐代审美。园林工匠依据《杨太真外传》里“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典故,在主体建筑东侧设置了多重台地式牡丹园。借助地形的高低落差,为游客提供了仰视的观赏视角,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盛唐时期“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热闹赏花场景。在植物配置方面,采用传统品种和改良品种混合种植的方式,既保留了古籍里记载的“姚黄”“魏紫”等牡丹品系,又运用花期调控技术,延长了牡丹的观赏时间。
2.3 废弃地生态修复
在城市绿地系统构建过程中,本土植物于工业污染场地治理里的实践价值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以天津桥园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其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了极具意义的参考范例,该场地原本是一块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工业废弃区域。设计团队引入了蓼科植物芦苇以及柽柳科灌木柽柳。经过为期三年的系统监测发现,土壤中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率有明显降低[7]。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乡土物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入探究其作用原理可知,芦苇拥有极为发达的须根系统,能够分泌出多种有机酸,可对土壤中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起到显著的促进效果。柽柳则有所不同,它叶片表面存在特化的盐腺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柽柳自身的耐盐碱能力,而且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能够加快污染物向地上部分的运输速度。在工程开展过程中,采用分层种植的策略。在地表30cm深度的区域选用芦苇构建生物过滤层,对于深层土壤依靠柽柳主根能穿透至2.5m深度的特性,形成垂直阻隔带。通过这样的立体修复模式,有效抑制了污染的扩散。与传统的客土置换法相比,此方案优势明显。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在两年的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就达到了较高水平,成功形成了具备自维持能力的植物群落。这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修复模式意义重大,顺利达成了污染治理的目标,还重新塑造了场地的生态服务价值[8]。
3 乡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机制
3.1 生理适应特征
乡土植物历经漫长的自然选择与进化,逐渐形成了诸多独特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在生理适应特征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以水分利用效率来说,在华北地区,荆条的抗旱能力十分出色,其气孔导度能够灵活调节。在干旱的环境中,荆条会主动减小气孔导度,使水分散失得更慢,这样能保证自身的水分处于平衡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当水分比较充足时,荆条又会增大气孔导度,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有了足够的原料荆条就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凭借这一特性,荆条在华北地区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也能茁壮成长,成为该地区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
在乡土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光合特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南京地区常见的乌桕为例,它拥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在城市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光污染现象愈发严重,与自然环境相比,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都出现了明显改变。乌桕较高的光饱和点使其在高强度光照环境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光能高效地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起来。即便处于城市光污染环境,大量额外光线不仅不会抑制乌桕的光合作用,反而能被它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复杂的光照情况。在生态环境中,物候响应是乡土植物适应环境改变的关键表现。以广州为例,木棉的花期出现了变动,而这很可能与气温、光照时长等环境要素的改变存在紧密联系。木棉花期提前,能够让它在更为适宜的气候状况下顺利完成授粉、结果等繁殖步骤,这对于木棉种群的持续繁衍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这种物候响应的机制充分表明乡土植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 种间关系协同
在乡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当中,种间关系涵盖了多个方面,如互利共生网络以及化感作用调控等,这些对于乡土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这种独特的调控方式影响着乡土植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从各个层面保障着乡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存续与发展 。以互利共生网络为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有了有趣且重要的发现。乡土植物滇润楠和本地真菌形成了特殊的菌根共生体,在这种共生关系下,滇润楠吸收氮的效率大幅提升,能够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氮元素。氮在植物新陈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整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滇润楠借助与本地真菌构建的菌根共生体,获得了充足的氮元素,为自身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有利于滇润楠个体健康生长,从宏观的生态层面分析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也有着积极意义。
化感作用调控在乡土植物种间关系协同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就以香樟来说,其叶片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有着独特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这些释放出来的挥发性物质对多种外来杂草的萌发能起到抑制作用。一般来说,外来杂草一旦入侵本地生态系统容易造成严重破坏。它们会和本地植物抢夺阳光、水分以及养分等,本地植物正常的生长和繁衍会受到影响。从香樟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抑制外来杂草萌发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乡土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化感防御机制。这种机制能帮助乡土植物应对可能出现的外来物种竞争压力,保障自身的生长,也能维护整个本地生态群落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里,乡土植物凭借自身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搭配模式合理地组合多种乡土植物,可以打造出层次错落有致、季相变化显著的景观效果。如此,能有效增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鉴于乡土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诸多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有必要加大对乡土植物的研究力度,并积极推广相关成果。同时,要着力提升从业人员对乡土植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乡土植物的 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天虹.山东桓台地区城市公园绿化中乡土植物景观群落的运用分析[J].现代园艺,2024,47(8):180-181+184.
[2]刘世久.郑州绿博园展园绿地人工植物群落调查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23.
[3]曾木兰,李林,和太平.广州市白云区城市公园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24,53(2):185-190.
[4]杨建敏.基于游客感知的昆明市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综合评价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3.
[5]窦宗信,吴天珍,张庆霞,等.陇南市武都区城市公园乡土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9):125-130.
[6]胡艺馨,彭嵘.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配置研究——以晋中市139铁路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3):133-135.
[7]马宇灏.城市文脉视角下的城市新区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8]李岸芷.公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市综合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23.
[9]丁雯.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人工植物群落调查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23.
(作者单位:山东正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