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文/陈咪瑞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8 11:19:21 浏览:202
字体:
分享到:

/陈咪瑞

 要:古树名木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工作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为破坏与保护意识薄弱、生态威胁与技术瓶颈等问题,并提出健全法律保障与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与文化传播面、推动技术创新与科学养护、优化资金投入与资源分配等对策,旨在为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效能、实现生态与人文价值永续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制度缺失;生态威胁;管理机制

古树名木是自然演化的见证者、地域文化的象征体,兼具生态价值与历史意义。然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为干预加剧、气候变化影响等现实因素,导致古树名木资源面临生存危机。当前保护工作存在法律空白、技术滞后、管理分散等问题,亟须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立足现状分析,探讨了古树名木保护的核心矛盾与优化路径,以期为构建科学保护体系提供思路。

1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制度体系不完善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一是法律法规滞后,专项保护法缺失,现有条款分散在多部法律法规中,执行标准模糊,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操作性差和执行力不足的现象。二是权责划分不清,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监管盲区,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协调机制,严重影响了对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效果。

1.2 人为破坏与保护意识薄弱

人为破坏与保护意识薄弱是古树名木资源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一是建设性破坏频发,在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违规移植、砍伐古树名木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工程项目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对生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公众对古树名木的认知不足,社会对其文化、生态和历史价值缺乏足够的认同,导致保护参与度低,公众对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加剧了古树名木资源的消失和被损害。

1.3 生态威胁与技术瓶颈

古树名木资源面临的生态威胁与技术瓶颈也是保护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环境压力加剧,土壤污染、病虫害、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影响古树的生长环境,导致许多古树出现生长不良、衰退甚至死亡的现象。二是监测技术落后,缺乏智能化监测手段,古树的健康状况难以被全面、实时地掌握。传统的健康评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导致在突发病虫害或极端天气面前,难以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加大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1.4 资金与资源投入不足

树名木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与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财政支持有限,专项保护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尤其是基层养护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开展有效的古树保护和养护工作。二是社会资本缺位,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参与机制尚未健全,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树保护,资源整合效率低,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合力,进一步加剧了保护资金和资源的短缺,影响了古树保护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2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2.1 健全法律保障与管理机制

作为自然界与人类文明交融的活态遗产,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亟须构建“法治化+协同化”的双重保障体系。在专项立法层面,建议制定《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保护框架。需建立三级认定标准体系:基础层级依据树龄划分,明确古树(100年以上)与名木(特定历史事件或名人手植)的量化标准。第二层级引入生态价值评估,对具有特殊基因价值、生态廊道节点功能的古树实施重点保护。第三层级建立文化价值认定机制,组织历史学家、民俗学者对承载地方记忆、传统习俗的树木开展专项认证。保护范围应突破传统“树冠投影区”的局限,采用动态保护半径制度,根据根系分布监测数据设置核心保护区(半径5~8m)、建设控制区(半径15~20m)及风貌协调区(半径50m),形成梯度化防护体系。

在法律责任体系建设层面,需构建分级追责机制。对政府部门失职行为设置“双罚制”,既追究单位行政责任,又对直接责任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对建设施工单位设立“行为禁止令”,将古树破坏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信用黑名单;对普通民众建立“补偿性惩罚”制度,除经济处罚外须完成生态修复教育课程。同时配套建立保护奖励基金,对古树救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者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

多部门协同机制建设需突破行政壁垒,建立实体化运作的“古树名木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林业部门牵头,整合文旅部门的遗产保护职能、城建部门的空间规划权限、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能力以及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形成“五位一体”治理架构。具体实施中应建立三大协同平台:一是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古树电子档案、实时监测数据及建设项目审批信息。二是联合执法平台,组建由园林警察、文化稽查、城建监察组成的专业执法队伍。三是社会参与平台,开通“古树医生”志愿者注册系统及损害行为有奖举报通道。在操作层面推行“四同步”制度:建设项目规划阶段同步开展古树影响评估、施工许可审批同步核查古树保护方案、工程验收同步检查保护措施落实情况、项目运营阶段同步实施古树健康监测。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应急联动预案,确保古树保护从日常管理到突发事件处置的全周期覆盖。

2.2 提高公众参与度与文化传播面

古树名木保护需突破“政府主导、被动参与”的传统模式,构建“教育渗透-文化激活-多元共治”的全链条社会参与体系。在保护教育层面,应建立“三维渗透式”宣教网络:基础教育阶段开发《古树里的自然课》校本课程,通过年轮拓印、树皮显微观察等沉浸式教学培育青少年生态认知;社区层面设立“树木医生工作坊”,组织园林专家开展古树救护技术培训,培养基层技术志愿者;公共空间创新设置古树健康档案二维码系统,市民扫码即可获取树木年龄、历史典故及保护动态。传播矩阵需融合新媒体技术,打造“古树数字孪生平台”,运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中的古树风貌,开发《古树会说话》系列动画短视频,通过树灵拟人化叙事增强传播感染力。

社会共治机制建设应形成“认养-监督-赋能”的闭环体系。创新推出古树保护“公益信托计划”,企业可通过定向捐赠获得古树冠名养护权,建立“碳汇积分”制度,将养护成效折算为企业ESG评级加分项。志愿者管理引入“星级认证体系”,设置巡查记录、救护实操等晋级指标,配套景区门票减免等激励政策。监督网络构建“网格化巡查+卫星遥感监测”双轨机制,开发“古树哨兵”微信小程序,市民可即时上传异常状况照片,系统自动派单至责任养护单位并公示处理进度。建立古树保护“吹哨人制度”,对提供重大损害线索的公众给予行政处罚金10%的奖励。

文化传播需深挖古树的多维价值,打造立体化IP矩阵。组织“古树记忆工程”,通过口述史采集整理古树相关的民间传说、传统技艺,出版《古树文化基因图谱》。艺术创作领域发起“年轮的纹章”公共艺术计划,邀请艺术家以古树为载体创作光影装置、声音地图等跨界作品。文旅融合方面设计“古树生命之路”主题游线,在古树群落中设置AR互动解说点,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触发历史场景重现。创新开发古树数字藏品,将年度生长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发行具有唯一编码的虚拟纪念品。通过构建“实体保护-数字传播-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使古树保护从专业领域延伸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运动,最终形成代际传承的生态保护认知共同体。

2.3 推动技术创新与科学养护

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需构建“智慧监测-靶向修复”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现代科技与生态研究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养护。在智能监测领域,应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地面部署多参数传感节点,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pH值、根系呼吸强度及树体倾斜度等20项核心指标;树干安装声波探伤仪与微力传感器,通过应力波传播速度检测木质部空洞率;冠层搭载高光谱成像仪,动态监测叶绿素含量与病虫害侵染趋势。数据经NB-IoT窄带物联网回传至古树健康管理云平台,通过AI算法构建生长预测模型,对异常数据自动触发三级预警(蓝--红)。开发古树数字孪生系统,利用激光点云扫描建立毫米级三维模型,结合历年监测数据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生存风险,为保护决策提供可视化推演支持。同步构建区块链存证平台,将监测数据加密上链,确保养护过程全程可被追溯、责任可被倒查。

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需聚焦“微创干预”与“系统调控”双路径。针对病虫害防治,开发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靶向防控技术,运用基因测序解析病原菌耐药性,研制纳米缓释型生物农药;建立天敌昆虫繁育中心,通过瓢虫、寄生蜂等生态调控手段实现生物平衡。土壤修复领域创新应用“微生物-植物协同修复”技术,筛选本土固氮菌、解磷菌制成复合菌剂,配合超富集植物种植重建根际微生态。对受损古树实施“仿生修复”,采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中空树干的碳纤维支撑结构,注入含木质素修复剂的凝胶材料促进愈伤组织再生。设立古树生态修复试验基地,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区域性土壤改良、根系诱导等15项技术验证,形成《古树抢救性修复技术规程》行业标准。通过构建“监测预警-诊断评估-精准修复”的技术闭环,推动古树保护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型。

2.4 优化资金投入与资源分配

古树名木的可持续保护需构建“资金活水+价值转化”的双轮驱动模式。在资金筹措方面,应建立“分级投入+多元募集”专项保护基金体系:中央财政设立古树保护转移支付科目,按古树存量(每株年均3000元)和生态价值(碳汇量×基准价)双重标准划拨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发行生态债券,探索古树冠名权拍卖、古树保护彩票等市场化融资渠道。社会资本引入“公益信托计划”,企业可通过慈善捐赠获取古树主题IP开发权,公众端开发“古树守护者”数字徽章,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养护贡献值的可交易化。对基金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绩效评估”管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土壤改良、树体修复等12类项目成本效益,年度资金使用效率需通过碳汇增量、树冠复壮度等5项指标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设计需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政策包。对地方政府实施“古树保护绩效与生态补偿金挂钩”机制,设立省级保护红榜,上榜地区可获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及项目环评快速通道;基层单位推行“以奖代补”制度,对创新应用智能监测或生态修复技术的社区给予养护经费30%的奖励。企业层面将古树认养纳入ESG评价体系,设立“绿荫勋章”分级认证,获评企业可享受环保税减免及绿色信贷优惠。在个人参与方面,建立“古树积分银行”,市民通过巡查报告、志愿服务积累的生态积分可兑换公园年卡、树木冠名权等权益。同步完善荣誉体系,设立“金年轮奖”对杰出贡献者授予职称评定加分资格,推动古树保护从行政任务升华为全民价值共识。

3 结语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遗产与人文精神的活态载体,其保护亟须系统性革新。本文通过剖析制度缺失、人为破坏、生态威胁及资源投入不足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研究强调,通过专项立法明确权责边界、依托智能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模式,是破解当前保护困境的关键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跨部门协作,融合生态修复与数字技术,推动保护工作向精准化、可持续化转型。唯有将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与文化认同有机结合,方能实现古树名木生态价值与历史文脉的永续传承,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深层动力。

 

 

参考文献

[1]廖正平.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3.

[2]束庆龙,曹志华,段文军,.古树名木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23,49(4):3-9.

[3]寇文瑞.洛阳市城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措施探究[J].现代园艺,2019(19):205-207.

[4]曾小翠.保护古树名木建德留住“绿色记忆”[J].浙江林业,2024(7):14-15.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