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基于危机成因模型对台风灾害风险分析及应急防治提升路径
基于危机成因模型对台风灾害风险分析及应急防治提升路径
作者:文/温卓宁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8 10:58:25 浏览:70
字体:
分享到:

/温卓宁

 要:在全球气候多变的背景下,台风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严重。本文运用危机成因模型,分析了台风灾害风险,由此发现了台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会给沿海城市带来损失。本文展现了应急防治面临预警机制与信息传播、应急职责和物资储备、民众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困境,进一步提出了应加强预警监测技术、落实应急职责保障物资供应、加大防灾教育科普力度等提升路径,以推动基层组织发挥作用,降低台风灾害损失,助力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安全发展。

 

关键词:台风灾害风险分析;危机成因模型;应急防治;路径提升

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的频发,使得我国沿海地区受台风灾害的影响愈发严重[1],给我国社会造成严重损失。这些损失主要集中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的沿海一带,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在新时代台风灾害防御工作中,应急管理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台风灾害防御涉及面广、资源需求多,只有依靠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部门的快速联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有效防御,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轻损失。

1相关理论

危机成因模型认为事故是因果关联事件连锁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导火索。该模型揭示了事故致因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致灾因子是引发事故的充分条件,承灾体决定事故影响大小,孕灾环境影响前两者。这三者共同作用,加上人、物、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某事件诱发,导致事故灾难。

1 危机成因理论模型

1.1孕灾环境

孕灾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主要位于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系统[3]。孕灾环境的部分因素源于城市地理位置本身,也有部分因素源于大气环流,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海水温度需至26℃以上,广阔的热带洋面为其生成提供了空间。大气环流影响台风的形成、移动和发展,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作用关键。大气环流深刻影响着台风的形成、移动和发展。其中,副热带高压是左右台风路径的关键因素,其强弱与位置的改变,会引导台风移动。另外,东风波、季风槽等天气系统,为台风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初始扰动与水汽输送条件。

1.2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可能对人员、财产和自然及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或极端事件[4],台风中所涉及的次生致灾因子,主要包括大风、暴雨、龙卷风等12[5]。相关研究提出,我国台风天气产生的致灾因子主要包括三个灾害:一是大风,二是暴雨,三是洪水。台风是强烈热带气旋,会带来大风,吹倒树木、电线杆,破坏建筑、广告牌等设施,影响交通、通信、电力供应,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台风常带来强降雨,易引发洪涝灾害。地势低的地区排水不及时,导致城市内涝,影响居民生活出行。暴雨还伴随着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严重威胁山区、丘陵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台风带来的暴雨使河流水位迅速上涨,超过承载能力会引发洪水。我国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汇水面积大,强降雨时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河水流量剧增、水位猛涨,易引发洪水。地势低、地形复杂的区域易积水,进一步加重洪水造成的损失。

1.3承灾体

承灾体又称应灾体,是灾害作用的对象,承灾体主要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设施财富,也包括人类本身。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估是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的重要桥梁,通常脆弱性是指承灾体对致灾因子打击的反应和承受能力。建筑是典型承灾体,其损毁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如房屋倒塌会威胁人身安全。

现代建筑设计施工虽考虑抗风,但不同建筑抗风能力有别。高层建筑因高度受风力强,台风来临时易出现窗户破碎、外墙材料脱落等问题。老旧建筑因年代久远、材料老化、结构稳定性下降,在台风中易受损。民族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独特,可抵御台风能力不足,像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吊脚楼副柱不落地,遇强风暴雨易发生倾斜、倒塌,导致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在承灾体系里,人处于核心位置。人从易感性来讲是最脆弱的承灾体,对灾害风险的反应是关键环节。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多从事渔业等行业,在台风来袭时,强风会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如台风登陆点是附近渔村,居民住宅离海近,台风时海水易淹没房屋,居民来不及撤离就会造成伤亡。

2应急防治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的台风应急管理体系尚未达到科学规范的理想状态,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亟须在实践进程中持续优化与完善,以此增强应对台风灾害的综合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

2.1预警机制准确性不足与预警信息传播不到位

在我国沿海台风防御体系中,预警机制准确性欠佳,致使民众难以精准把握灾害风险。受复杂天气系统、数据误差等因素干扰,台风、暴雨等灾害预警的强度、路径预测有时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预报的登陆地点与实际登陆点相差甚远,使原计划重点防御区域准备不足,而错误预警区域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提前防范,最终影响整体防灾效果。预警信息传播不力,更是让部分民众错失防灾避险先机。传统传播渠道依赖电视、广播,但在偏远地区或信号不佳区域,信息难以有效覆盖。新兴传播平台虽便捷,可部分老年群体、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对其使用不熟练,无法及时获取信息。一些地方在信息发布时,语言表述过于专业、复杂,未充分考虑受众理解能力,导致民众对预警内容一知半解,无法依据预警做出正确应对,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2.2应急职责不明确与应急物资储备不全面

应急职责不明确,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台风来临时茫然无措。不同部门之间责任界限模糊,一旦灾害发生,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台风来临时,相关人员可能对各自负责的区域和人群范围有不同理解,导致部分群众未能及时得到妥善安置,极大影响应急响应速度与救援效率。应急物资储备不全面严重影响抗灾救灾。一方面是物资种类单一,很多地区只储备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忽视了应对台风次生灾害的关键物资,如应急照明设备、排水泵等;另一方面是物资数量不足,面对大规模台风灾害,储备物资难以满足受灾群众需求,像沿海城镇在遭强台风后,帐篷、棉被等物资储备不足,受灾群众生活艰难。只有明确应急职责,全面储备应急物资,才能提升应对台风灾害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3民众灾害预防意识不强与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在沿海地区,民众在台风灾害预防意识与应急能力层面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部分流动和暂住人口以及外地居民此前的生活环境中鲜少甚至从未遭遇台风,欠缺台风相关应急知识储备,缺乏基本的应急应对能力。在大众教育方面,应急科普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价值。沿海城市虽建有应急体验馆,但每年参观人数寥寥,大量群众甚至根本不知其存在。政府在体验馆建设上投入了资金,却在宣传推广方面有所欠缺,重建设而轻使用,导致体验馆未能切实履行全民应急体验、科普应急知识的职能。在学校教育方面,在校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台风应急培训与教育课时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灾需求。部分应急宣教活动流于形式,只是应付了事,未能真正提升民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应急知识储备与应对能力,在面对台风灾害时,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安全。

3应急防治的路径提升

21世纪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资产与人口密度攀升,台风造成的损失愈发惨重,威胁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强化台风灾害预防与治理刻不容缓,要将损失降到最低,制定更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3.1加强预警监测技术和加强信息沟通手段

增加气象卫星数量与监测频次,提升图像分辨率和数据传输速度,精准监测台风动态。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在关键区域增设自动站、升级设备,以提高数据采集密度、准确性和实时性。预测台风时注重河流水位监测,达阈值就组织人员撤离。发布台风预警信息,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多语种、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综合整理风力、登陆区域等信息发布。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增加预警信息在广播、电视的播放频率和时长。农村地区增设广播喇叭,扩大覆盖,村干部对必要人群上门传播预警信息。

3.2落实应急职责,确保物资供应的充分与及时

落实台风防治应急常态化管理,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人员培训是基础。应定期组织应急部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基层人员,强化应急管理综合业务能力,确保预警发布后,各岗位能迅速明确职责、高效响应。其次,隐患排查要持续。对重点防台风区域进行常态化拉网式安全检查,根据承灾体的脆弱性,动态调整重点防御策略,将风险扼杀在萌芽时期。再次,物资储备不可少。沿海地区物资储备中心应提前足量储备应急物资,定期清点维护,保证数量充足、质量达标,一旦台风来袭,能及时供应。最后,应急响应需高效。遭遇大规模台风,政府应迅速响应,依据灾区需求紧急调配周边储备物资,同时向上级报备,实现统一调度。对于交通受阻地区,应灵活采用无人机等手段投放物资,全方位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将台风防治应急融入日常,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3.3加大防灾教育和科普力度,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能力

在新媒体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充分结合新老媒体来对群众进行防台风知识科普与教育宣传,加强对社会公众普及如何有效利用预警信息进行灾害防御的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通过新型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防灾知识,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提高科普的传播效果。针对老年人群体,应在社区公共场所,设置台风知识科普宣传展板和宣传栏。定期更新宣传内容,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台风相关的知识和防灾避灾技能教育纳入中小学的地理、科学、安全教育等课程中,在安全教育课上教授学生在台风来临时正确避险方法、自救互救方法等技能。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从小就建立起对台风的正确认识和应对能力。定期开展台风应急演练,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台风应急演练方案,模拟台风来临时的各种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避险和逃生的方法。同时政府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与监督,既保证演练的专业性,也避免应付主义、形式主义的发生。

4结语

加强台风灾害应急防治意义非凡,能减损保民、助推经济可持续,更是打造平安城市的必要之举。沿海地区在台风灾害防治工作中应持续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的协同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台风应急管理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创新防治策略,提高应对台风灾害的综合能力。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台风灾害,向着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牛海燕,刘敏,陆敏,.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J].灾害学,2011,26(3):61-64.

[2]吴宇凡,许君君.台风灾害影响下深圳市社会脆弱性评价与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19):80-83.

[3]梁必骐,梁经萍,温之平.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1):84-91.

[4]陈佩燕,杨玉华,雷小途,.我国台风灾害成因分析及灾情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64-73.

[5]陈联寿,端义宏,宋丽莉,.台风预报及其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