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国强 蒋士瑞
摘 要:林业有害生物是全球林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对我国林业发展也造成了威胁。景观绿化在提升城市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害严重影响了植被的健康稳定性,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降低景观绿化的美学与功能价值。本文系统探讨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分析表明,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影响,提升景观生态系统的韧性,优化城市绿化管理模式。未来,应加强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推动智能化、精准化的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保障景观绿化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景观绿化;防控技术;生态平衡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升高,影响范围扩大。部分害虫对木质景观构筑物还具有破坏性,加速了园林设施的老化和损坏,增加了维护成本。在此背景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成为提升景观绿化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本研究希望能为景观绿化管理者、园林设计师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城市景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林业有害生物威胁的日益加剧,探索新的生物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借助科学、系统的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防和治理,以减少其对森林植被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并提升森林健康水平。
1.1监测与预警技术
精准的监测与预警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础。传统调查法虽能提供基本的病虫害数据,但存在效率低、覆盖面有限等问题。近年来,遥感监测、智能识别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有害生物的动态监测更高效。通过多光谱成像、红外热成像等手段,遥感监测对大范围林区的病虫害早期识别,能有效弥补人工调查的不足[1]。物联网技术则借助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如气温、湿度、光照及害虫活动信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预警模型,提高病虫害暴发的预测精度。此外,对害虫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可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病虫害的自动分类和精准识别,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程度。
1.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作为生态友好型治理手段,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生物制剂及基因调控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天敌昆虫的引入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如利用赤眼蜂寄生害虫卵等。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则通过细菌、真菌或病毒对目标害虫产生致病作用,常见的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白蛾、松毛虫的防治。此外,植物源杀虫剂因其天然降解性强、对环境影响较小,近年来在防控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如印楝素、苦参碱等均已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得到推广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使得通过基因干扰或基因编辑方式抑制害虫繁殖成为可能,为未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1.3物理与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与机械防治技术利用环境调控、物理屏障及直接捕杀手段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与扩散。诱捕技术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应用广泛,如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源诱杀夜蛾类害虫等。阻隔技术则采用防虫网、防护膜等屏障隔绝害虫迁移路径,减少其对林木的侵害。机械清除方式包括高压水枪冲刷病虫枝叶、树干涂敷生物胶阻止害虫上树,以及利用震荡装置驱除害虫等。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作为传统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手段,在突发性病虫害暴发时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化学防治技术强调精准施药和低毒低残留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近年来,缓释农药技术、静电喷雾施药等手段的应用,使农药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降低了非靶标生物的受害风险。比如,采用内吸性强的药剂,通过树干注射或微胶囊缓释的方式,将有效成分输送至病害部位,可减少大面积喷洒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化学防治需与其他防控手段相结合,以降低害虫抗药性,防止二次污染,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优势
2.1增强景观植物的可持续生长性,提高景观设计的长期稳定性
景观绿化设计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使植被群落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稳定性和健康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引入,可有效减少植物病虫害造成的生长衰败、叶片枯黄和枝干损伤,从而确保能长期维持景观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通过精准化的生物防控和智能监测手段,可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减少景观树种的提前更替需求,延长植物群落的生命周期,确保景观设计的生态结构和空间形态不受破坏。
2.2保障设计美学的完整性,提高景观构筑物的耐久性
景观设计不仅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艺术美感和空间协调性。然而,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害常导致植被的局部衰败,使得原本连贯的绿化布局出现断层,影响景观整体的连贯性和美观度。同时,部分害虫如白蚁、天牛等对木质景观构筑物具有破坏性,长期侵蚀木制园林小品、木栈道和休闲廊架,导致结构稳定性降低,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借助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抑制害虫对植被和景观设施的侵害,使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与人工元素得以和谐共存,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因结构损坏导致的高频维护和修复成本。
2.3促进多层次植物群落稳定性,提高景观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景观绿化通常由乔、灌、草等不同层级的植物构成,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3]。但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害往往会在群落内部形成传染链,导致某一层次的植被受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绿化系统的生态平衡。采用科学的防控手段,可有效减少害虫和病原体在植物群落中的传播风险,维持各层次植被的协同生长关系。此外,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不仅能有效阻隔病虫害的扩散,还能提升景观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提高抗旱、抗风、抗污染能力,确保景观绿化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设计初衷的生态功能。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3.1化学与生物防治衔接不畅,难以形成协同增效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常需化学药剂与生物手段并行,但两者的适用周期和作用机理并非完全吻合。一方面,在暴发式虫害阶段,部分区域不得不使用化学药剂。然而,若药剂选择与施用时机缺乏精细评估,就会对益虫或放养天敌产生抑制,影响生物防治的后续效果。另一方面,某些市政或物业管理者担心生物防治见效较慢,于是重复喷洒药剂,使植被与土壤承受更高药残负担,也削弱了自然调控机制。由于缺乏清晰的分工方案和技术标准,不同管护单位在执行上缺乏统一节奏,各施其策的局面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叠加。对此,应在城市景观规划层面建立综合防治框架,明确化学与生物措施的互补定位。首先,针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分时段用药制度,避免在天敌活动最活跃时或生物制剂刚投放后立即大范围施药。若害虫密度尚处于低至中等范围,可优先采用天敌释放、诱捕器布设或微生物农药,以减轻高毒药剂的使用频率。若虫口数量已接近危害阈值,可短期内使用低残留药剂,并限制其投放范围和间隔时间,以减少对有益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其次,应要求执行单位建立定期汇报机制,通过追踪药效数据与虫情变化,为后续调配提供参考[4]。在此过程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技术指南不可或缺,它能帮助管理者结合实测信息与专家意见,做出更具针对性的协同决策。唯有完善衔接流程与绩效评估,才能真正实现化学防治与生物调控的错峰互补,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在景观绿化中保持高效且可持续的运行状态。
3.2统筹管理与公众认知薄弱,阻碍协作与技术普及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城市景观绿化中的有效运用,常常需要行政部门、园林企业、物业管理及社区居民等多方联动。然而,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部分区域尚未形成统一的组织架构与管理规范。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沟通机制,各主体可能各自为政,导致数据无法共享、措施难以被衔接。公众也普遍对绿色防控理念认识不足,部分市民为追求短期效果而自行喷洒药剂或私自修剪树木。这些操作不但破坏事先制订的防治方案,也使园林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冲击。另有少数地区在技术推广方面缺少渠道,导致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的先进手段停留在试验阶段,未能被广泛采纳。
针对上述问题,应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统一的操作规范与绩效评估指标,对化学药剂限用范围、生物防控流程、监测数据报送等进行细化约束。对于大型项目,可借助专家咨询委员会或第三方监督机构,以保证决策过程的公开性与科学性。还应加强对社区和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利用社区讲座、网络互动平台及宣传资料宣传生态平衡和病虫防治领域相关知识,让居民充分理解不当干预行为的潜在危害[5]。公开病虫动态与管护方案,不仅提升公众参与度与信任感,还能帮助征集更多现场反馈。在技术推广环节,建议设立示范园区或试点项目,通过可视化对比实验让相关方直观感受防控成效。只有在制度、认知和技术层面形成合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才能在城市景观绿化领域被广泛应用,实现长效发展。
4实践案例分析
泗水县住建局(园林中心)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逐步完成圣源湖景区、华胥湖、音义河生态公园等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泗水园林和林业局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确保景观绿化的健康发展。第一,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这种生物防治方法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维护了生态平衡。第二,可在病虫害高发季节,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控,如设置诱捕器捕捉成虫等。第三,可在必要情况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施用,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第四,应加强植物检疫与监测,可以对新引进的苗木进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害生物的侵染,防患于未然。第五,可以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鼓励居民参与到绿化养护和有害生物监测中,共同维护城市绿化成果。
5结语
本文围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展开系统探讨。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提升病虫害的早期预警能力,精准识别有害生物动态。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及植物源农药的联合应用,有效降低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度,优化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物理防治手段通过构建物理屏障、设置诱捕器等方式,减少了害虫的扩散路径,提高了病虫害治理的安全性。化学防治在特定情境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应采取精准施药策略,降低环境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宏波.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J].棉花科学,2024,46(5):26-28.
[2]刘文亮.浅析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7):25-27.
[3]李征.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措施[J].河南农业,2023(23):45-47.
[4]李璇,牟涛,尹德淑,等.日照市园林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2(15):119-122.
[5]宋焕芝,胡小燕,姜春歌,等.北京市水源保护区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以团城湖调节池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13):106-107.
(作者单位:泗水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