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雪 山
作者:文/文 扎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03 14:16:39 浏览:54
字体:
分享到:

冬格措纳国家湿地公园  付洛 摄

/文  扎

青藏高原隆起之后,它的边缘有一条雪线环绕了整个高原。其中南部边缘是东西延伸2400多公里的喜玛拉雅山脉,绵延在中国西藏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之间;环列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一直延伸到黄海之滨;东部边缘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这便是雪山环绕的家园。

松赞干布曾经带着战略家的胸怀感慨道:“雪域藏地地势高昂干净,是众水之源啊!”这句话拿到今天讲,却更加显得深刻而科学。他也许是第一个跨越雪山,走出大山的赞普,也是吸收古印度文明和古华夏文明的开山鼻祖,自然是第一个看到雪山以外景色的人。他的心胸如此豁达,目光如此高远,气魄如此宏伟,或许与他曾经跨越那道雪线有关。

环列青藏高原的这道雪线,既是自然的屏障,同时也是一道文化的屏障,外面的文化难以攀越雪线。雪线既是自然的界线,也是生命的警戒线。即使艰难地跨越了这道“生命禁线”,它的生命力已经相当微弱,几乎是强弩之末,因而两大古文明的冲击波并没有淹没远古的本土文化,这为形成博大神秘、独具特色的青藏文明提供了天然的环境和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有跨越喜玛拉雅山的“取经”之道,尽管有舅甥相亲的“唐蕃古道”,但是那种封闭的历史演进,并没有受到过太大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千年之后,当一条普普通通的铁路跨过昆仑大山,伸向雪山深处时,全中国为之欢呼,全世界为之惊叹了。世界上没有哪一条铁路具有过如此高的声誉和地位,更是没有哪一条铁路配称“天路”。天上来的黄河,通向天的长江,伸向天的铁路,三个诗意盎然而不乏传奇色彩的名称把青藏高原抬升到了离“天”最近的高度。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引起的青藏高原的抬升与华夏文化对自然地理的仰视和抬升,居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自然的“天意”与人为的“愿力”如此高度吻合,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而这自然与文化吻合的交汇点,便是我们生活的雪山家园!

这里雪山耸立,河流纵横。珠穆朗玛峰倚天而立,豪气冲天;昆仑山脉蜿蜒千里,气势磅礴,霸气逼人。这里是雪的王国。从雪山脚下淌出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气度不凡的大江之源,是孕育文明的“生态之源”。既有养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黄河与长江,也有滋养着异国土地的澜苍江和恒河,是傲然挺立于地球“第三极”的亚洲水塔,更是高原文明的摇篮。对雪山的依赖、对雪山的敬畏、对雪山的崇敬形成了藏族独树一帜的雪山文化。在青藏高原,有两大颜色是恒久的,一是洁白的雪山,一是湛兰的天空。几千年来整个民族每天面对着那高耸入云、形态各异、滋养生灵的雪山,他们明白那雪是生养他们的母亲,而山是守护他们的父亲。父亲的大山,母亲的雪,孕育了一个高原民族的文明。

玛旁雍错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在青藏文化看来,每座雪山都有其独特的职能和神圣的使命。冈底斯山脉的冈仁波切神山,曾经迎请过佛祖及随从五百罗汉,在那里开坛讲经,点化雪域众生。因而,冈仁波切是文明的使者,佛教的前导,更是不同信仰共同修行的和谐国度。在这里你可以按顺时针方向转山,也可以逆时针前行。不同的语言只对着冈仁波切讲,不同的眼光只注视着相同的冈仁波切。这里是世界的中央,信仰的交点,人类信仰的归宿。念青唐古拉山是主司雪域人间的神灵,曾经代表雪域本土文化对抗过莲花生大师的“圆满法轮”,由此拉开了藏传佛教的序幕。阿尼玛卿雪山造就了威震世界的格萨尔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水晶般的冰川滴落到人间,撑起了雪域民族的精神脊梁,掀起了草原文明的昌盛……总之,每座雪山既是神性的,也是人性的,更是青藏文化的始祖和载体。青藏文化的诸多内容并没有存放在图书馆处理成信息,而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还仍然没有脱离大自然的母体。

一座雪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外表的雄壮和美丽,还在于它的灵性,它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它所体现的一种精神、一种审美价值。

昆仑雪山是青藏高原最北端的一道自然屏障,跨越这道雪山,天和地,人和物都不一样。祖辈说:“昆仑山脉南部和北部的黄羊都不同,山那边的黄羊却是红色的;那边的鸟飞不过来,这边的鸟也飞不过去。”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生死界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山的南面是苍茫无际的“阿青羌塘”,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游牧民族的疆土,狩猎部落的天地。

从青藏线上向北遥望昆仑雪山,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那天地之间缓缓蠕动的银龙,仿佛就要腾空而起。有人说昆仑山是横跨亚洲大陆的脊梁,撑着这片阔大的蓝天!

昆仑山,据说是藏语“贡拉”(雪山)衍化而来。这名称从发音上讲,确实与“昆仑”二字相近,况且从东晋的《拾贵记·昆仑山记》所谓“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来看,在汉文化当中“昆仑山”仍然处于神话状态,但是已经是非常有名了,认为“须弥山”与“昆仑山”是同一座大山,那么这世上就没有第二座大山与它比高了。此时雅隆河谷建立吐蕃王朝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昆仑山南部的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米查嘎氏已经生活了一万多年的时间,因而“昆仑”二字由藏语的“雪山”一词衍化来的看法,至少不是空穴 来风。

 “贡拉”只是对昆仑山与青藏线交汇处昆仑山口而言,并非是它的全称。昆仑山脉在藏语中称“阿青贡加”,所谓“阿青”就是“阿尼青保”,即有万山之祖的意思。在藏族地区授以“阿尼”(祖父)头衔的山并不多,而尊称“阿尼青保”(祖山之尊)的山,在雪域大地唯有昆仑雪山。尽管珠穆朗玛峰高如擎天大柱,而且是人间二十四大圣地之一,但是它也没有资格配受“祖山之尊”(阿青)的称号。从“阿青”两字上看,昆仑山也许是最早从大海中隆起的山脉,因为“祖山”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其次才是一个尊号。《昆仑山记》中的“出碧海之中”,也许指的就是这层意 思吧!

从昆仑雪山往南过通天河,遥对着“万山之祖”的便是巍然屹立在嘉洛草原的阿尼客嘉嘎瓦雪山。这座雪山位于嘉洛草原六大河源之一的拉日河源,是嘉洛家族的四方神山之一,守护在美丽富饶的嘉洛草原西部,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注视着这一方土地的沧桑变迁。

传说阿尼客嘉嘎瓦是冈仁波切赐予康区的一座神山,是西藏桑旦公松雪山之子。长大后去康区做生意,拉运茶叶,路经嘉洛草原时,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就决定留在此地祈福众生。莲花生大师曾经从龙宫带来的财宝,就伏藏在此山的东面。格萨尔王时期,嘉洛氏族的长子丹巴坚赞又从这里挖掘了那些神奇的龙宫宝物,拿到闻名雪域的“赛马称王”盛会下了注。

有一位噶举派的高僧在此修行,他在描写这座山峰时,几乎把它当成了须弥山,而且他依照《俱舍论》的描述方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尽了此山的形态和神奇之处。长江源贡萨寺活佛,第一世仲·秋吉次成邦巴,当他尊从师傅的预言走向康区进行传教时,曾经在此停留修行。他在此地修行期间,看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通过修炼观察到,这座山峰其实是胜乐金刚的坛城,具备了“须弥山”的神奇功能。有一天,他走出修行洞,来到此山的东面,心中感到喜悦无比,便唱起了证悟的道歌。不料一碗茶的工夫,周围拥过来各种野兽,在倾听他的法音。除了各种常见的动物之外,其中有独角白唇鹿、独角黄羊等。在青藏游牧人的眼里,独角兽本是瑞兽,独角的白唇鹿更是一只千年一遇的福神。这座雪山在当地牧民中传得更是神乎其神。相传客嘉嘎瓦雪山是守护游牧人的神山,传说它每年秋收季节就要去玉树州府结古镇一带收割青稞。据说,古时结古扎西科有一位十分了得的咒师,他每年阻碍客嘉嘎瓦神山收割青稞。其实客嘉嘎瓦雪山神灵收割青稞总是以冰雹雷电的形象出现,而扎西科的咒师却凭借一块乌黑的巨石在作法。二者棋鼓相当,难分胜负。客嘉嘎瓦神山一气之下将那块乌石拖到了二百多公里之外的多彩河源。说来也奇怪,当年客嘉嘎瓦雪山拖拉乌石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辨。从扎西科到多彩河源有一道长长的辙痕,这道痕迹与乡村公路相叠处几乎不用修理,便是一条天然的道路。自从扎西科的咒师失去了那块乌石之后,他再也斗不过客嘉嘎瓦的法力,所以这位游牧区的山神每年满载而归。世居神山附近的一位前辈说:他曾经在被猎杀的野牦牛鬃毛间看到过青稞穗子。老人们说那是客嘉嘎瓦神山去结古一带的农区收割青稞时用过的驮牛。结古农业区的人,到了秋收季节忌讳提客嘉嘎瓦雪山的名字。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上世纪50年代。从结古到客嘉嘎瓦雪山相距260多公里,这在以牛马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遥远的地方。可结古人为何如此忌讳在秋收季节提起客嘉嘎瓦雪山?又为何在距离农田260多公里以外的野牦牛身上看到穗子呢?那一道贯通农牧之间长而深的辙痕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现象用“神话”二字框范得了吗?

客嘉嘎瓦雪山的神山地位在牧民心中越来越高了。这倒不是它有预示年景好坏的功能,也不是有些高僧所说的它已经修炼到了八地菩萨的缘故,而是它另一个非常现实而神话般的神奇功效。

古时候,牧民们有赶着牛羊转此神山的习俗,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未,将近中断了三十多年。90年代初开始恢复了以往的转山习俗,此后就年年不断。据说牲畜转此神山能治百病,孕妇转此神山能保母子平安,转一周相当于念了莲花生大师心咒一亿遍;此山通脉于冈仁波切,具有不可限量的神力。近年牧区有种疫病,叫牛出败,一旦哪家的牛群染上了这种病,就会倒下一大片,即使来了兽医,也很难立即得到控制。于是牧民们开始赶着染病的牛群转山,这一转就不得了,染了病的牛只转了一圈就好了,被感染的牛群就此得到了控制。这已经是客嘉嘎瓦雪山公开的秘密,是不容质疑的现实。难道此山周围有什么救命的仙草、治病的良方吗?但是这终究不是远古的传说,新编的童话。我们已经无法将它当作猎奇的神话,传说的注脚。但正如“猕猴变人”“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汪洋”等具有世界性科学意义的说法简单地处理成神话一样,从草原深处发出的声音总是被大山阻隔,被江河冲淡,难登大雅之堂。最多被一些“发现”家们当作“探险”途中的“猎奇”话题。我不知道那些来去匆匆的“探险者”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发现”,而世居草原深处的人为什么会如此麻木呢?麻木得除了神话和传说以外什么都不会呢?其实以神话和传奇框范住一个民族的文化,并饰以云遮雾绕的“神秘”,是对祖先智慧的轻薄,现实哲理的扭曲。那“神秘”夜空飘荡的是无知和不解,还有“发现者”的贪欲!

圣洁的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