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来田
摘 要: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的现代化发展,是新时期水利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实际发展中,灌区水利现代化必须全面坚持生态和谐的基本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建设目标与实现原则,细化各项具体建设内容,再通过与地方灌区水利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优化建设发展新型路径。基于此,从灌区水利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出发,提出灌区水利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框架,明确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此为灌区水利建设运行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水利;生态和谐;水利现代化
灌区水利现代化是以安全运行为基础、节水节能为实现形式、生态和谐为导向、数字水利为实现载体的新型现代化体系。当前,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导向,推动灌区水利现代化高效发展,是各个地区灌区水利建设活动开展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灌区水利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形式,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1],对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思想先导和实践引领作用。以此为导向推动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不仅要在保障环境友好前提下积极推进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更需要严控灌区污染排放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改善水环境现状。从这一视角出发,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如下方面特征:第一,系统性特征。灌区水利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灌区内自然生态各个要素的关系,构建完善的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体系,实现保护治理规划、监测数据共享、风险预警、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协同。第二,高效集约特征。灌区水资源调配和利用,必须实现从现有条件和保障可持续利用两个视角出发,加大灌区持续配套与改造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绿色生态特征。灌区水利建设同样要以服务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在优化水资源利用形式的同时,与生态修复和河湖执法等工作有机协同,严控人为因素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切实改善河湖和农业生产面貌[2]。第四,智慧化特征。新时期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开展,应多元化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技术,并基于数据分析评估灌区现代化发展水平,以此构建智慧化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体系。
2灌区水利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框架
2.1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从不同地区的灌区水利发展现状出发,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根本导向制定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时,应当涵盖安全、节水、生态和智慧化等四个基本方面。第一,安全灌区建设主要包括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要求、灌区水利设施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多个方面[3]。应结合实际,细化实现各方面安全的具体要求,以便为各项建设和运行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基本框架支持。第二,节水节能目标则是灌区现代化实现的基本形式,应当以严控用水总量为前提,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投入,推动灌区发展从以资源开发为主向绿色发展服务方向转变,以此切实形成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战略的深度融合。第三,生态灌区则是生态和谐理念的基本实现形式,其能够通过构建健康高效的农业水生态系统,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农业灌溉中存在的水质恶化、水循环不畅、水土流失等问题,有效维护水生态平衡,推动灌区从满足灌溉为主向生态健康方向转变,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灌区目标[3]。第四,实现智慧化灌区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融合大数据、智能决策与调度、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提升灌区引水、输水、配水等各个环节智慧化水平,推动灌区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4]。
2.2灌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内容
灌区水利现代化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兼顾各个主体需求与利益的复杂性系统。在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其各项建设内容都应有对应的细化目标,以实现各个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协同。针对多数灌区水利建设发展现状,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内容和细化目标如表1所示。
3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3.1集约高效的节水体系建设
节水增效是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生态和谐理念实现的基础。在传统灌区建设运行模式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错误取向。虽然灌区建设在滴灌、喷灌、骨干渠道、支渠等方面都有较大投入,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土渠建设比例较高、渗漏严重,渠道水利用效率低下等方面问题[5],其中部分灌区由于维护工作不到位,甚至存在淤积严重导致提水泵站无法运行等突出现象,与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切实有效地转变理念,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指引,加大集约高效型节水体系建设。在灌区建设管理推进过程中,要积极强化“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服务”模式,加快推进灌区配套设施续建与改造,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转变灌区用户节约用水意识,切实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确保节水成效充分显现。
3.2绿色生态的协同发展之路
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应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导向协同发展,这就要求各个主体应协同参与。首先,地方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政策引领和指导作用,将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成立专门的现代化发展转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工作机制,以此针对灌区当前绿色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制定综合性解决和处理方案。其次,在绿色生态水利建设推进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多方协同参与,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农户传统用水理念,切实发挥广大农户在生态和谐水利建设事业中的促进作用[6]。再次,针对部分农民群体在思想认知层面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应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真正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与生态保护协同,为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智慧运行体系建设
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智慧化灌区水利运行体系,是推动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多数灌区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较为完善,部分省区和流域性管理主体也搭建起全面覆盖的智慧水利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智慧终端建设不完善、智慧决策水平有限等实际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智能分析和智慧决策层面的技术改进,搭建适应实际运行需求的数字孪生平台,加大水文传感器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灌区水利数据共享,以此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成效,提升智慧水利平台运行效能,为推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4融合发展的面源防控体系建设
在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中,融合发展是指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在切实发挥灌区水利设施基本功能基础上,构建出多元主体参与的面源防控体系,确保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某灌区水利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中,该灌区构建出覆盖水库、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的三级净化系统。系统既能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水资源浪费,也能通过结合农业部门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整体污染负荷,因此有力推动了该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
3.5精细管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生态和谐理念导向下,实现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点在于运行管理精细化转变,因此应构建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果评价为基本框架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实现对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和管理优化。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应当以智慧管理系统为基础,将评价内容细分为安全、节水、生态和智慧等四个方面,并结合原有发展水平和同类灌区管理经验,合理设定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和权重,此后应利用智慧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模糊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在精细化管理层面,应当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内容:第一,信息化建设水平,即灌区全要素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水平;第二,管理效率提升水平,即管理人员利用远程实时监控和操作时所能够提升的人均管理水平;第三,管理决策科学性,即利用智能决策模型所能够实现的灌溉决策和水资源调度合理性;第四,响应速度,即运行管理中应对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通过上述管理优化,能够切实有效地推动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
4结语
我国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不同灌区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水利部门而言,应当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生态和谐理念导向作用,加强新质生产力赋能效应,完善面源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此为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撑,进而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佘祥福,查亮. 茨淮新河灌区现代化管理建设思路探讨[J].治淮,2024(9):45-46+55.
[2]陈胜方.现代化灌区的智慧管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8):162-164.
[3]苏牧.农田水利灌区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3(4):30-32.
[4]康戍英,廖金源.江西省水利现代化实践与发展方向[J].水利发展研究,2023(2):51-54.
[5]李卢祎,鱼京善,李红华,等.基于AHP的灌区现代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北省东风渠灌区为例[J].节水灌溉,2020(10):96-100.
[6]左其亭,邱曦,符运友,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框架及实践探索[J].人民黄河,2022(9):30-35+45.
(作者单位:武山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