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优势、挑战和路径
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优势、挑战和路径
作者:文/游古宏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2:01:36 浏览:139
字体:
分享到:

/游古宏

  要: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其优势包括地理环境的关联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政策支持的协同性等方面。然而,该地区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等策略,以期为相关部门与机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成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优势;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关键举措。成渝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该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有助于整合区域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和治理、共享发展成果,进而提升成渝地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探究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对于丰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1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优势

1.1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成渝地区同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山水相连,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地理单元。例如,长江、嘉陵江及其众多支流贯穿成渝地区,合理开发与保护水资源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这种地理上的紧密联系为成渝地区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天然的合作基础,便于开展流域协同治理、共建生态屏障等工作。

1.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成渝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各具特色,展现出较强的互补性。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重庆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产以及多种金属矿产储量丰富。在生态资源方面,四川拥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重庆则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喀斯特地貌闻名。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为成渝地区在生态产业发展、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3政策支持的协同性

国家高度重视成渝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提供了有力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成渝两地政府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如《川渝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合作协议》等;建立跨区域协调机构,设立“成渝生态环保联合办公室”,统筹制定成渝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规划;统一标准体系,联合发布关于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的标准。这些政策和机制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

1.4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联系紧密,经济互动性强。近年来,成渝地区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例如,在绿色制造领域,成渝两地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提高产业的绿色竞争力。

2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挑战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成都和重庆作为区域核心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技术研发能力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周边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生态保护标准和行动方案,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带来了挑战。

2.2生态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成渝生态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重点领域攻坚,支撑了成渝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初步实现了“共保联治”的目标。但生态协同治理机制仍不够完善。一方面,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上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统一的决策平台。在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参与协同治理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仍需细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责任分担机制。资金与技术短板较为明显,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固废处置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对于在生态保护中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主体,缺乏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补偿,影响了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2.3产业结构不合理

成渝地区的传统钢铁、化工以及建材产业占比较高,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份额。2024年数据显示,钢铁、化工、建材三大行业占成渝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其中粗钢产能超6000万吨/,水泥产能占西南地区40%产能过剩与低端锁定,例如热轧板卷、基础化工原料等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60%,而高附加值特种钢材、精细化工产品不足15%。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绿色产业,成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2.4生态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然而成渝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公共设施覆盖率较低。例如,2024年数据显示,成渝地区每万人仅拥有0.8个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低于全国平均的1.5;生态博物馆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2%,而长三角地区则占到18%。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存在缺失,生态文化在线传播平台覆盖率仅为45%,并且尚未建成区域性“生态文化云”系统,而京津冀和粤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100%的覆盖。部分居民和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的理念。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培训,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在传播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意识方面的作用。

3成渝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的路径

3.1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3.1.1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机构。成立由成渝两地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协调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研究并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和推进,确保协调工作的高效开展。

3.1.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生态保护贡献较大地区的补偿力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如实物补偿、技术补偿、产业扶持等,提高生态补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3.1.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执法协同。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实时传输。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评估标准和方法,定期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加大对跨区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

3.2.1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增加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制定产业绿色发展标准和规范,引导传统产业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钢铁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量。

3.2.2培育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绿色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同时,加强绿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例如,打造一批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太阳能光伏产业为特色的绿色产业园区。

3.2.3加强产业合作与协同创新。成渝两地加强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建立产业合作联盟,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3.1完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设置系统的生态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惯。加强对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培训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能力。

3.3.2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环保知识。建设更多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和生态博物馆,提高公共设施的覆盖率和生态文化线上传播平台的覆盖率,建成区域性“生态文化云”系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例如生态文化节、环保公益活动、绿色生活主题宣传周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创作,例如环保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公益广告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3.3.3培育绿色消费和生产理念。引领公众走向绿色消费,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倡导一种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生活态度。同时,引导企业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履行社会责任。

3.4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4.1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对成渝地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活动,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河流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生态廊道的功能。

3.4.2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这些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强区域环境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实现共建共享。例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合理规划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该区域的污水得到妥善处理。

3.4.3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成渝地区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山地、丘陵等区域构建生态屏障带,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大对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例如,在大巴山、巫山等山区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侯冠宇.内涵式发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OL].技术经济,1-9[2025-02-05].

[2]胡衡华.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N].重庆日报,2025-01-24(001).

(作者单位:中共垫江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