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作者:文/姚婷婷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2:01:07 浏览:50
字体:
分享到:

/姚婷婷

  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以实现其完全分解,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目标。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因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治理;策略

在工业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然而,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大量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监测范围广且监测难度较大,给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技术手段,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从其本质来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指那些通过食物链累积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学物质,它们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能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通常,这些污染物的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非自然物质,导致其难以降解,并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对整个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较为复杂,这使得它们通过食物链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种类的持久性研究污染物,采取相应的监测方法和防治策略。

按照来源和特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氯类农药在与环境介质发生反应后,会转化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次,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于电气设备的热交换介质和部分难以分解的工业化学品,也会形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同样会形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备化学特性,还表现出明显的物理特性,主要涉及机理性、迁移性以及半挥发性等基本特征。机理性是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留存,特别是其中含有氯原子,其能与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碳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迁移性则体现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通过食物链传播,并且能够借助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不同介质快速扩散。尤其是在扩散初期,由于这些污染物的含量较低,难以进行监测。半挥发性主要是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在不同介质间转化,甚至能够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影响范围更加广阔。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内容

2.1水体环境监测

水体环境监测是持久性及污染物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鉴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较高,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在水体环境监测过程中,重点监测地表水和深层水。从地表水的角度来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高,这为详细分析和研究水体中污染物的具体类型提供了可能,从而可以准确判断水体环境的污染情况。在深层水的监测方面,应把双壳软体动物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相较于其他活体动物而言,其能够精准反映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的情况。因此,在监测过程中,应灵活选用被动采样监测设备,以有效提升水体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2.2大气环境监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主要以气体的方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使得其能够随气体传播而扩散。同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能与大气中的部分颗粒结合,实现大范围的转移,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监测大气环境时,必须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类天气因素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通过综合常规环境和特殊环境下测定的污染物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3土壤环境监测

相较于大气和水体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相对简单。由于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从而导致其成分比较单一。具体而言,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会根据病虫害防治需求,采取农药喷洒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农药残留会沉积在土壤里,并随时间积累,形成持性有机污染物。通常,这些污染物以氯化物为主,若未能及时进行适当处理和防治,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效果,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方法

3.1简易监测方法

简易监测法主要是指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过程中,使用简单便捷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监测,尽管这种监测方式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但其准确率和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简易监测法主要包括比色法和监测器法。比色法是通过比较样品液体的颜色,大致评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尤其是在水体环境监测中更为广泛。从监测原理来看,该方法通过样品液体和化学试剂反应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颜色越深表明浓度越高。通过比色法能够有效测量出环境中的重金属、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成分。监测器法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以实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的精准测定。相较于比色法而言,监测器法显著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其监测原理基于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物理、化学和光学等。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以及红外光谱仪等多种类型。

3.2自动监测方法

自动监测法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对自然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物进行连续、实时的自动化的监测。与简易监测法相比,其在分辨率和精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工对监测结果的干扰,从而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自动监测法包括大气污染连续监测系统和水体污染连续监测系统。大气污染连续监测系统通过将气象站、污染源采样点以及监测仪器等元素有机组合,自动检测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和种类。该系统为污染物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1]。水体污染连续监测系统利用监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以及数据处理系统等相关设施,实时监测并分析水体中的各种物质和参数。根据监测的水质,水量和pH值等相关参数,系统能够评估水体的质量,为防治水体污染提供重要支撑。

3.3遥感监测方法

遥感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并分析地表的光谱信息、热辐射信息和雷达信息等,一旦地表的特征或信息发生变化,能够及时得到反馈。遥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相关光谱法和红外遥感法。相关光谱法通过分析光谱信息,实时监测自然环境,尤其是通过分析采集的光谱曲线,能够精准地识别地表物质成分和土地利用状况,从而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2]

红外遥感法则是通过地物辐射能谱中的红外波段信息进行环境监测,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地表温度和水资源状况等信息。尤其是在水文气象条件和地表温度监测方面,红外遥感法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和特征,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收集相关数据信息。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防治措施

4.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效果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在监测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监测需求。

首先,应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支持,有效扩展监测网络,重点扩大监测区域,从而实现对污染物监测的基本目标。其次,在监测体系中,应明确规范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流程,确保监测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从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的内容也需进一步细化。监测体系必须充分立足于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尤其是要不断更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标准,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4.2逐步优化环境监测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既要依靠系统完善的监测体系,也要依赖于现代化的监测技术,从而满足不同条件下的环境监测需求。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持续创新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首先,在监测手段方面,加强研发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从而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在技术方面,相关的环境监测企业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揭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3]

4.3完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

现阶段的环境管理法规,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条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完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时,必须充分立足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标准。同时,各个地方应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情况,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奖惩体系,对违反相关地方规定行为进行严肃惩罚,对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个体或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此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尤其需要加强对不达标排放问题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修订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必须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从而确保各项制度体系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落实,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4]

4.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在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时,环境监测机构和相关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及时发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还应逐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环境氛围,为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监测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移动平台,广泛宣传持久性污染物的基本概念、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以及如何分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这些努力,让公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公众参与和保护环境的热情,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其跨区域流动性和生物积累性等特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管理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深入分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征,以便对监测方法和内容进行精确地优化和调整,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机污染物防治策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西化工,2022,42(8):186-187.

[2]蔡新华,杨海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现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0):95-96+111.

[3]仇开涛.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11):50+233.

[4]杨家欢.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趋势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3):41.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皋生态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