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主要模式及实践研究
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主要模式及实践研究
作者:文/孙雪晗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1:55:13 浏览:97
字体:
分享到:

/孙雪晗

  要: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和人口密集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绿化造林作为有效的生态修复手段,将其广泛应用于华北平原地区,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首先从华北平原地区概况着手,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建设内容,如防护林、生态经济林、景区绿化建设,最后探讨了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两种模式及其实践对策。研究表明,这些模式在保护农田、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华北平原绿化造林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相关研究,希望为华北平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主要模式

1华北平原地区概况

华北平原是中国的第二大平原。从地理位置来看,其主要处于黄河下游,是广阔且具有经济价值的区域。华北平原西起壮丽的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一直延伸到黄海、渤海以及山东丘陵的东侧;北部与燕山山脉接壤,西南则抵达桐柏山和大别山,向东南方向扩展到苏、皖两省的北部地区,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华北平原覆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多个省市的部分或全部地区,总面积约为30km2。从地形上看,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50m,东部沿海地区更是在10m以下。整体而言,华北平原自西向东呈现出轻微倾斜趋势。这一带属于新生代形成的巨型坳陷区,沉积物厚度在1500m5000m之间。此外,该区域还分布着众多低洼地带及湖泊沼泽,特别是在黄河冲积扇北部保定至天津大沽之间。气候方面,华北平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南部淮河流域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上,气温及降水量均较北部偏高。具体来说,该区域年平均温度范围大致在8℃到15℃之间;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份(通常是1月)的平均气温为0℃至-6℃;夏季炎热潮湿,7月份是最热时段,平均气温可达28℃左右。年均降水量则维持在600mm800mm之间。该区域无霜期长达6个月甚至更久,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到2300h2800h

2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重要性

2.1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绿化造林可以有力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木材资源的供应将更加充足。这将为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等相关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促进这些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1]。第二,绿化造林还能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从造林苗木的培育、种植到后期的抚育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可以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2.2改善生态环境

绿化造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绿化造林可以拓展植被覆盖面积。伴随树木种植与生长,原本裸露的土地被绿色植被覆盖,这些植被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扩大植被覆盖面积[2]。第二,绿化造林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树木根系生长阶段会持续在土壤内伸展与穿插,该种活动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优质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渗透和储存水分与养分,使土壤越来越肥沃,适宜植物生长。第三,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3]

2.3合理应对气候变化

华北平原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绿化造林,能够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碳汇能力。这种大规模的碳汇行动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具体而言,随着树木不断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效应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对于降低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具有重要意义[4]。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均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华北平原地区的绿化造林工作不仅是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履行国际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的具体行动。

3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建设内容

首先,在华北平原太行山区,应在河流上游的宜林荒山荒地上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此有效涵养水源,同时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其次,在低山丘陵以及山前平原区域,应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具体而言,应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种植各类经济林木,使其既具备生态效益,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再次,在交通干道、河流等重要区域,应以高标准进行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可挑选适宜的树种,合理搭配植被,打造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美廊道。这些廊道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等作用,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最后,在城镇周边,应着力发展郊野公园,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以此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相融合[5]

3.1防护林建设

首先,在浅山丘陵等干旱阳坡以及水库四周等立地条件不佳地段,需要用抗旱、耐瘠薄的侧柏、山杏等乡土树种进行造林。同时,要积极推广容器苗及抗旱等先进的人工造林技术,认真规划并营造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林,以此通过科学合理的造林措施,确保防护林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生态防护功能。其次,对于深山远山地区,要合理利用其自身的自然修复能力,采取封、补结合的方式推进封山育林规划,以此通过封禁措施,让山林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再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应以飞播造林为主,采取“飞、封、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林规划。具体可利用飞机播种的方式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广阔的山林之中,使其在自然条件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2生态经济林建设

应充分发挥该区域林果生产的优势,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步伐。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绿色生态、富民增收的林果产业。其次,应积极推动万亩果园建设,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林果生产基地。再次,在品种选择上,应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先进的高质量丰产新技术,同时采用现代高效的种植新模式。最后,应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建设一批规模宏大、标准严格、效益良好的生态经济林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能够为市场提供优质丰富的林果产品,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3景区绿化

应按照与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人文环境相融合的原则,对各类景区、景点实施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工作。具体而言,在景区内的荒山荒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周边,应采用不同树种、不同层次、不同色彩的自然生态绿化方式。通过认真挑选不同种类的树木和花卉,进行合理搭配和布局,能够构筑出风景如画、错落有致的森林生态景观。这样的绿化美化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还能为游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游览环境。例如,将太行山区旅游业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能使其成为传播人文历史和森林文化的窗口,同时还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4主要模式与实践对策分析

4.1毛白杨雄株与国槐混交林模式

首先,这种绿化造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树种。其中毛白杨雄株包括北京杨、速生杨等品种。这些杨树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树冠宽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生物量,对于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而国槐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深层,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其次,该模式要选取适宜造林地类型,如滩地、荒地等。再次,该模式下,造林地条件需要确保土层深厚,理想的造林地点应有较厚的土层(至少1m)且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有利于树木健康成长,能够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该模式主要实施技术对策:第一,整地时间。通常来说,最佳整地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此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有利于苗木成活。第二,规格。穴状整地的具体尺寸为长80cm×宽60cm×深40cm。该尺寸不仅能保证足够的空间供树苗根系伸展,还不会导致资源浪费。第三,方法。整地时应先将表土与底土分开堆放,然后用生土围绕坑壁筑成高于地面约15cm~20cm的小土埂,以防灌溉时水流溢出;最后将熟土填回坑内,使土壤疏松透气。第四,栽植。建议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栽植,这两个季节温度适宜,蒸发量小,有利于新栽植苗木快速生根发芽。栽植的主要实施步骤为:第一步,需要将苗木垂直放入预先挖好的坑中,确保根部完全展开且不弯曲;第二步,分层埋土并轻轻踩实,每层厚度约为5cm~10cm,直至填满整个坑穴;第三步,再覆盖一层松软的表土至原土印上方4cm~5cm处,形成一个小土堆,利于保湿保温。

4.2毛白杨雄株加国槐(刺槐)加白蜡混交林造林

毛白杨雄株加国槐(刺槐)加白蜡混交林造林模式是一种效果显著的造林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首先,针对这一绿化造林模式,需要合理选择树种,如:毛白杨雄株、国槐(刺槐)与白蜡。其次,要合理选取适宜造林地类型,如滩地、荒地等。再次,造林地条件需要选择土层深厚的区域,土层深厚是保证树木根系良好生长的基础,能够为树木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储存空间,使树木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增强其固定能力和吸收能力。最后,土壤肥沃,肥沃的土壤富含各种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树木生长的需求。该模式主要技术实施对策:第一,整地时间及规格。春、秋季是华北平原地区较为适宜的整地时间。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土壤解冻,此时进行整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秋季气温适中,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整地后能够保持较好的土壤墒情,为苗木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而整地规格为:穴状整地的规格为80cm×60cm×40cm。这种规格的整地方式既能够满足苗木根系生长的空间需求,又不会对周围土壤造成过大的扰动。在整地过程中,要注意将生土和熟土分开堆放,整地时先将生土制作成埂,然后将熟土回填到穴内,这样可以保证苗木根系生长在肥沃的土壤环境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第二,栽植。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土壤解冻后、苗木萌芽前进行;秋季造林宜晚,在苗木落叶后、土壤封冻前完成。这样可以避免高温、低温等不利因素对苗木的伤害,提高造林成活率。具体栽植时要注意分层埋土踩实,确保苗木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埋土高度要超过原土印4cm~5cm,形成一个小土堆,这样可以防止浇水后土壤下沉导致苗木根部裸露。栽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此举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和生长。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华北平原地区绿化造林的实践表明,采用毛白杨雄株加国槐混交林模式、毛白杨雄株加国槐(刺槐)加白蜡混交林造林等主要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未来,还需要持续优化绿化造林模式,加强管理和技术支持,确保绿化成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为华北平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永林,王海燕,解雅麟,.北京平原地区不同造林树种林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6):6.

[2]闫金华.延庆区平原地区生态林经营管理研究探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1(12):25-27.

[3]杨勇,郑瑞华,景德全,.关于提高华北平原造林保存率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8(8):28.

[4]张坡.平原地区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理念及对策研究--以台湖万亩游憩园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34):122-123.

[5]轩敏感.浅谈豫东平原地区造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中国绿色画报,2016(4):49-50.

(作者单位:临清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