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景观绿化中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研究
景观绿化中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研究
作者:文/蒋士瑞 李国强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1:42:26 浏览:113
字体:
分享到:

/蒋士瑞  李国强

  要:文章聚焦景观绿化中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详细阐述了垂直绿化的概念、意义及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对垂直绿化植物选择的影响因素、选择原则以及配置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垂直绿化形式,并从生态环境匹配、功能需求导向及生命周期评估等方面探讨了植物的科学选择方法。进一步归纳了空间结构协调、生态功能优化、美学布局平衡及可持续维护管理等关键配置原则,以确保垂直绿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对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泗北生态新城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垂直绿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景观设计中的垂直绿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垂直绿化;植物选择;景观配置;生态适应性

1垂直绿化概述

垂直绿化又称立体绿化,主要是通过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垂直绿化形式多样,包括城市建筑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假山与枯树绿化、屋顶绿化等。

标准模块垂直绿化系统在植物选择和色块组成上自由度更高,具有现场安装快、成活率高等特点。其中,自动控制的滴灌施肥系统、湿度感应预警系统、叶面给水微喷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在立体绿化行业中已成为中高端绿化的理想选择。

2景观设计中垂直绿化植物选择方式

在景观设计中,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不仅影响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还直接影响其可持续性和景观表现[1]。为确保选定的植物能够适应特定环境,并在垂直空间中稳定生长,应基于系统化的方法,从生态环境匹配法、生命周期评估法、功能需求导向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科学选择植物。

2.1生态环境匹配法

垂直绿化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高温、低湿、强风或光照不均等,因此在植物选择过程中,需要分析目标区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并通过科学方法筛选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生态环境匹配法是一种基于区域生态条件的植物筛选方法,强调植物适应性与环境因子的高度匹配,具体分析过程如下:第一,区域气候分析。采用气象数据监测方法,收集目标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降水量、空气湿度、风速及日照时长等关键参数,并进行年度或月度气候统计分析。例如,在高温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蒸腾调节能力强的植物,而在寒冷地区,则应优先选择抗冻性良好的物种。第二,立面微气候评估。垂直绿化的不同朝向会引发光照和温湿条件的显著差异。因此,选择植物前,应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或光照强度测量仪,对目标立面进行微环境分析。例如,南向立面日照充足,适合选择喜光且耐旱的植物,北向或阴面区域则适宜选用耐阴品种,确保植物能够在有限的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第三,土壤与水分条件评估。由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根系通常依赖有限的基质系统,因此选择植物前,应测试所用基质的透水性、持水率、养分含量及pH值。若基质贫瘠且水分供应有限,则应优先选择耐贫瘠、浅根性的植物,如某些蕨类和景天科植物。此外,在垂直绿化涉及自然土壤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进行土壤样本分析,确保所选植物能够适应该土壤结构。

2.2功能需求导向法

功能需求导向法强调根据垂直绿化的功能目标选择植物,以确保绿化系统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挥最佳生态和景观效益。

首先,需要确定绿化的主要功能目标。垂直绿化的功能目标可通过项目需求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估来确定。例如,在高密度城市区域,绿化的核心目标可能是降低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而在公园或景观廊道中,可能是以提升景观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为主。应在明确功能目标后,根据植物特性进行筛选。

其次,筛选符合功能需求的植物类型。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若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外墙温度,则适合选择蒸腾作用较强、叶片覆盖率高的植物,如常春藤或爬山虎;主要目标是改善空气质量,则应优先选择能够吸收污染物的植物,如绿萝或吊兰;在需要降噪的环境中,可选用叶片厚实、密度较高的植物,以增强声波阻隔能力[2]

最后,综合性功能评价。在植物筛选过程中,可利用多准则决策(MCDM)模型,结合植物存活率、功能效能、维护成本等因素,构建植物功能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分析各类植物的综合得分,优化选择方案,以更好地实现绿化目标。

2.3生命周期评估法

生命周期评估法是一种以植物的生长周期、养护需求及长期表现为核心的植物选择方式,强调考虑植物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以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并提高绿化系统的稳定性。第一,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直接影响垂直绿化的长期效果,如常绿植物具有较长的生长期,可保持全年绿化效果,落叶植物在冬季则可能出现景观缺失,因此应从植物生命周期分析入手,初步确定适宜的植物类型。第二,结合区域气候特点,选择能够维持全年稳定生长的植物[3]。第三,评估植物的成熟期,以确保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绿化覆盖效果。第四,由于部分植物的修剪、病害防治和水分管理成本较高,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应优先选择低维护需求的品种。例如,某些耐旱植物(如景天科植物)需水量低、病害较少,在垂直绿化中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第五,可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对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长期跟踪,以优化维护策略。第六,计算植物的环境负荷与经济成本。生命周期评估法不仅关注植物的生长表现,同时关注植物的碳足迹、水资源消耗及材料使用量等。因此,可通过生命周期评估软件,分析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并结合经济成本分析,优化植物选择方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

3景观设计中垂直绿化的配置原则

3.1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垂直绿化的配置应遵循建筑空间结构逻辑,确保绿化系统的稳定性及空间利用效率。首先,植物配置需符合立面形态及建筑承载能力,避免过度集中或分布不均,给结构带来额外负荷。其次,针对不同高度的绿化单元,应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使植被与建筑形成统一的立面设计逻辑。再次,需结合建筑使用功能调整绿化模式,确保植物分布不会影响通风、采光等基本需求,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绿化效益。最后,应注重对景观空间纵深感和立体层次的塑造,使垂直绿化在视觉上形成整体连续性,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2生态功能优化原则

垂直绿化配置应注重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以提升环境质量并提高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促进空气流动,提高热量调节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在不同方位优化植物分布,以适应微气候条件。其次,需通过不同植被类型的搭配,提高绿化系统的雨水截留能力及土壤水分保持率,以优化水循环调节功能。再次,植被的立面分布需考虑城市生物多样性需求,为昆虫、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空间,并提高城市生态网络的连通性。最后,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空气净化能力,合理配置能够吸附颗粒物和降解有害气体的植物,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3.3美学布局平衡原则

垂直绿化的设计应遵循美学原则,应确保植物的层次、色彩、形态及季节变化相协调,营造出和谐的视觉体验[4]。首先,立面绿化的色彩配置需与建筑风格及周边景观相协调,避免产生单调或过度杂乱的视觉冲击。其次,植物的配置需体现韵律感,不同叶形、花色、植株高度的组合应富有层次,同时形成均衡的景观构图。再次,应在设计中体现季节变化的连续性,使绿化景观在四季中保持动态美感。最后,应将夜间照明与立面绿化相结合,使植物在光影作用下展现出不同的观赏效果,提高城市夜景质量。

3.4可持续维护管理原则

垂直绿化的长期效益依赖于科学的维护管理体系,因此配置植物时需兼顾其养护需求,以降低维护成本,并确保绿化系统的稳定性。首先,植物的布局应满足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更换管理便捷性需求,降低高强度养护作业对绿化系统的影响。其次,需根据植物分布特点合理规划水分供应系统,避免灌溉不均导致局部植被衰败,同时应采用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需为结构支撑系统预留调整和更换空间,确保植被能够随生长周期得到合理修整,并在必要时进行局部更新,确保整体绿化效果的可持续性[5]

4 案例分析

泗水县泗北生态新城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是集居住、商业、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为提升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品质,当地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推广垂直绿化。新区内的建筑物、道路、广场等区域广泛应用垂直绿化技术,并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垂直绿化景观。

在泗北生态新城项目中,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立面绿化设计。建筑群塔楼外立面采用垂直绿化技术,通过种植多种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形成绿色幕墙,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还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起到了冬暖夏凉的作用。第二,棚架绿化设计。在新区的公园和广场中设置一些棚架,用于绿化装饰。棚架绿化选择紫藤、葡萄等缠绕类植物。紫藤春季开花,花序大而美,香气扑鼻;葡萄夏季枝叶繁茂,秋季硕果累累,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能提供遮阴空间。第三,屋顶绿化。除了立面绿化,该项目还在屋顶区域实施了绿化工程。屋顶花园的设置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同时有助于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小气候。第四,将垂直绿化与建筑节能系统相结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主要冷热源,能够负担全部制热、制冷量的70%。同时,楼内采用置换通风技术,新风能够以略低于目标温度的温度从地板下进入房间,温度较高的废气则被向上吸收,能够更好地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此外,该项目楼宇内设置中水回收及供水系统,将中水用于住宅冲厕用水及绿化、洗车用水。通过以上措施,泗水县泗北生态新城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美学价值的统一,为城市垂直绿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5结语

围绕景观设计中的垂直绿化展开系统分析,重点分析植物选择方法及绿化配置原则。在植物选择方面,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匹配、功能需求导向及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以确保植被能够适应不同立面环境,并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生态稳定性。在绿化配置方面,总结空间结构协调、生态功能优化、美学布局平衡及可持续维护管理等核心原则,旨在增强垂直绿化的景观表现力、提高生态效益。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技术在垂直绿化中的应用,如利用传感器技术优化植物生长监测,通过AI算法优化植物选择与空间配置等。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还应针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垂直绿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推动垂直绿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姗姗,黄胜孟,史琰,.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城市垂直绿化设计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0(2):100-105.

[2]史蒙蒙.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1(12):7-49.

[3]尹薇.垂直绿化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21(3):109-110.

[4]张福军.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包装,2023(3):59-61.

[5]刘健洪.提升城市生态效率的垂直绿化创新布局与对策——以深圳市为例[J].现代园艺,2024(22):158-160.

(作者单位:泗水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