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土地整治项目中 田坎系数调整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土地整治项目中 田坎系数调整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文/郭艳霞1 李允武2 赵志承1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1:36:22 浏览:51
字体:
分享到:

/郭艳霞1  李允武2  赵志承1

  要:土地整治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田坎系数作为衡量耕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对土地面积测算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土地整治项目中田坎系数调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习惯和工程建设标准等是田坎系数调整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存在生态功能受损、资源利用不合理、政策执行偏差和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合理规划与设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等优化策略,可实现田坎系数的科学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田坎系数;影响因素;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1土地整治与田坎系数理论基础

1.1土地整治的内涵与目标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具体而言,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以及工程建设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
需求。

土地整治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第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第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资源;第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述土地整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这些目标,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田坎系数概述

田坎系数是指耕地图斑中田坎面积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首先,在扣除田坎面积时,应用田坎系数能够更准确地核算耕地净面积,避免因田坎面积计入耕地引发统计误差;其次,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田坎系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通过优化田坎设计,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合理调整田坎系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再次,合理的田坎设计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最后,结合生态保护措施调整田坎系数,如利用生态护坡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可更好地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2田坎系数调整的影响因素

2.1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是影响田坎系数的基础性因素。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破碎,多陡坡梯田,为防止水土流失、便于耕种,田坎往往较为密集且高度较高,导致田坎系数相对较高。而平原地区的地势平坦、田块规整,田坎数量较少且低矮,田坎系数通常较低。

2.2土地利用方式与种植制度

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种植制度对田坎系数有显著影响。传统小农经营模式下,田块划分细碎,田坎数量多、系数大。随着农业规模化推进,田块合并整理使田坎数量减少,系数降低。此外,种植制度也影响田坎设置,如一年一熟旱作区,田坎维护简单,系数小;一年多熟、水旱轮作区,田坎布局结构复杂,系数相对较高。

2.3耕作习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地的耕作习惯对田坎系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民长期采用传统方式耕作,当地田坎的宽度和形态更适应传统农具的操作,田坎系数相对稳定。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要求田块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整度,这就需要对田坎进行调整,如拓宽田面、减少田坎数量,因此会降低田坎系数。

2.4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土地整治工程中的田块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等建设标准直接影响田坎系数。高标准的土地整治项目通常会对田坎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如采用护坡技术加固田坎、优化田坎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措施会使田坎系数发生变化。例如,在采用生态护坡技术的整治项目中,可能会减少田坎的占地面积,因此会降低田坎系数;在注重水土保持功能强化的项目中,可能会适当增加田坎宽度或高度,导致田坎系数略有上升[1]

3田坎系数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1忽视生态功能,导致生态功能受损

目前,田坎系数调整主要侧重于土地面积的计算和耕地的增加,对田坎的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关注不足。在生态系统中,田坎可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然而,在实际调整中,为追求更高的耕地面积比例,有时会过度削减田坎,导致生态功能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

部分地区在田坎系数调整工作中综合考虑不足、规划不科学,导致出现田坎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等情况。例如,部分田坎宽度过大,占用过多的耕地资源;而部分田坎则过窄或质量不佳,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3政策执行偏差

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时,有时会过于强调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田坎的生态和资源价值,导致田坎系数调整不合理。同时,部分地区生态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未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加强对田坎生态功能的保护。

3.4技术应用不足

虽然现代测量和土地整治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地区因受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导致田坎系数调整精度和科学性不足[2]

4田坎系数调整优化策略

4.1基于高精度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确定田坎系数

可利用GPSRTK等高精度的测绘仪器对整治区域进行详细测绘,获取田坎的准确位置、长度、宽度和高度等信息。同时,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田坎空间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功能,准确计算田坎系数。此外,可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实现对田坎的动态监测,进而及时更新田坎信息,为田坎系数的调整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4.2应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田坎改造技术

在田坎改造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应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技术措施。例如,采用植被混凝土护坡、土工格栅护坡等生态护坡技术,在增强田坎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时,美化田坎景观,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同时,开展田坎立体种植,如在田坎上种植经济作物或中药材,提高田坎的经济产出,缓解田坎系数调整时可能造成的土地收益减少问题。

4.3因地制宜地开展田坎规划与设计

应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坎规划与设计方案。在山地丘陵地区,应遵循水土保持原则,采用梯田式田坎设计,合理确定田坎的坡度、高度和宽度,在保证土地稳定性和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在平原地区,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为目标,规划宽面大田,优化田坎布局,降低田坎系数。例如,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可通过大规模田块整合,将小田合并为大田,减少田坎数量,降低田坎系数。

4.4建立田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

应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后期管护,建立田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在项目实施初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初始田坎系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田坎改造工程的推进及时监测和调整田坎系数;在项目竣工后,根据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监测数据,确定最终的田坎系数,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制度。

4.5建立综合评估体系

首先,应建立田坎生态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涵养水源能力、保持水土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等指标,进而实现对田坎生态功能的量化评估其次,应综合考虑田坎系数调整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并建立综合效益评估模型,为田坎系数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再次,评估时,应基于田坎占用耕地面积的合理性、田坎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等维度评估田坎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田坎系数,确保田坎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最后,通过相关评估优化田坎的形态和位置,进一步提高田坎资源的利用效率。

4.6完善政策法规

在政策法规的完善中,应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应充分考虑田坎的生态和资源价值,合理确定耕地增加的目标,避免过度削减田坎其次,应建立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考核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在土地整治中注重对田坎生态功能的保护最后,应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明确田坎生态功能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田坎生态功能而减少经济收益的农户或集体给予适当补偿,以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田坎生态保护。

5案例分析

平阴县已实施完成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该项目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实施前为采矿用地、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以及低效利用的耕地,生态功能脆弱,原耕地田坎系数较高,达19%,耕地碎片化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在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精度的地形测绘,获取详细的地形数据和田坎分布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土地平整方案,将非耕地整理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将部分小型田块合并为大型规整田块,同时采用生态田坎,减少了田坎占地面积,优化了田块布局,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项目实施完成后,利用GPSRTK、无人机等进行测绘,编制项目竣工后勘测定界图,确定田坎的具体位置、长度、宽度等,重新核定计算田坎系数,同时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日常变更,进行田坎系数调整工作。基于上述工作,该项目区田坎系数从原来的0.19降至0.07,新增耕地面积达15%,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田坎系数调整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习惯和工程建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田坎系数调整工作中,存在生态功能受损、资源利用不合理、政策执行偏差和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合理规划与设计、建立田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和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等优化策略,实现对田坎系数的科学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田坎系数调整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推动土地整治项目的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DB37/T 2840-2016[S].2016.

[2]魏静,张露.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J].区域治理,2019(9):139-139.

(作者单位: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2平阴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直属三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