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业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代表,通过合理的林业资源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现阶段我国的林业资源保护效果仍不理想,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并且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分析,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策略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资源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种,它们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碳汇等多种功能,不仅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而且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保障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使命。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又有利于环境改善,还可以相对缓解经济林与粮食种植间的土地竞争关系,有益于我国的粮食安全[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1.1林业资源现状
全球林业资源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数量上,全球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在质量上,许多地区的森林质量也在下降,表现为林木生长缓慢、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但总体来说,林地面积相对有限,林业资源相对匮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森林由于过度开发,林业资源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在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方面力度较弱,社会公众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认识不足[2]。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7,木材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47.5%[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紧张,林地被大量占用和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林业资源的紧张局势。
1.2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构、监测评估等方面。政策法规方面,通过制定林业法律法规来规范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管理机构方面,设立林业管理部门来负责林业资源的规划、管理和监督。监测评估方面,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对林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1980-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保持了连续40年的“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但我国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极不均衡。从1989年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林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限于林业行业的思维惯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宏观指导有余,细节规范不足,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操性和时效性没有及时跟进,也没有及时迭代升级,尤其是没有充分考虑各区域林业资源的差异性、社会动员力量主体性等因素和时代变量,对资源保护明显过于乐观,风险预估不足,导致林业资源保护效果不佳[4]。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也不断增加,非法征占用林地、破坏林木现象使得城镇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害,造成了不良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后果,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1.3面临的挑战
林业资源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挑战,资源利用与可持续性的矛盾,管理体制与政策问题[5]。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度采伐和森林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受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地区的森林出现了退化现象,表现为林木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管理体制的多部门分工模式运用起来难以协调,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环保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林业资源管理策略
2.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国家虽制定了许多的法律和法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国家林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法规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深入到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去,发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对其进行法律法规的引导。进一步完善采伐制度和强化限额管理,对超额采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用法律保障林业资源的保护,在执法方面增强力度,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行政管理,增强执法,规范对林业资源的使用,加强与当地林业站、木检站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共同的管理与监督,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质量。还要提高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可以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强对林业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减少对森林的破坏。
2.2培养高素质林业管理与经营队伍
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在林业管理与经营人才选用过程中,没有对专业背景做出硬性规定,而林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也力求全面发展,相对淡化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与之相对应,我国林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减弱,林业管理与经营人才匮乏状况堪忧。因此,有必要建立林学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大幅提高林业管理与经营人员的身份和待遇,只有让林业工作人员有相对体面的身份和待遇,才能让他们扎根偏远林区,专心搞好林业管理与森林经营工作[6]。
2.3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效率。利用5G技术以及空间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决策支持模型库、造林知识库,为相关决策提供合理化依据,达到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深层次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强化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提升城市林业资源的综合化利用率。过程中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严格管控,但同时要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需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制定不同的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从而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7]。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还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如通过通过改良树木品种提高木材的产量;通过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来提高木材加工精度和利用率,或将边角料转化成有价值的副产品或能源,从而减少浪费。
2.4经济激励机制
经济激励机制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机制,能够鼓励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林业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当中。政府可以开设生态补偿基金,对保护生态做出贡献的杰出个人或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政策优惠。例如,对积极参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活动的个人或企业,可以给予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碳排放权的买卖和交易,企业可以购买碳汇来抵消其碳排放量,以满足环保要求。政府可以推动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碳汇交易服务。
3 林业资源保护策略
3.1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护林业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方式,保护各类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区内应禁止非法采伐、狩猎等活动,以确保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林,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原本用以耕种的土地恢复成林地。根据不同区域环境条件种植适宜的树种,改善当地土壤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对已经退化的森林进行封山育林,严禁人类活动干扰,并积极使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的方式加快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3.2加强农林资源联合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比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8],同时各相关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及时交流沟通,建立评价机制和完善监督体系等。
3.3灾害防控与应急响应
林业灾害对林业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需要加强灾害防控和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完善的林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使用遥感技术、GIS等智能技术,实现对林业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增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加强巡查、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灾害隐患。同时也要加强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准备的应急预案和实施救援手段,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和及时救援。提升防火物资的储备,应在诸多乡镇均建立防火物资储备站,购置大量的灭火装备并将其分配至各个乡镇,成立应急小组,定期组织技能培训,确保发生火灾后能够及时补救。
3.4制定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要想提升林业资源的实际保护质量与成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逐步落实对当前林业资源的实际保护工作,保障资源的全面合理运用,实现林业资源和有关产业之间的全面整合,形成完善以及健全的产业链,让林业资源独有的价值以及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当前的林业资源实际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需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保证产业经营方式的全面合理优化,有效拓宽林业资源的具体内容,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当中还需不断找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存有的平衡之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9]。
4 结语
林业资源在生态系统和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保护林业资源能够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相关部门相互协同,使管理过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在林业资源的保护方面,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法,注意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认知与意识,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
参考文献
[1]傅智宏,姚轶蓉.中国资源性产品在行业间价值流动与转移分析——以林业资源产出品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4,54(07):28-39.
[2]韦俊.林业资源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性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交流会论文集.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林业站,2024:2.
[3]赵树丛.在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林业资源管理,2013(06):1-6.
[4]郭菊兰,高日,柴岐珍,等.提高林业资源监管成效的制度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21(03):9-13.
[5]叶得杰.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种业,2025(01):168-169.
[6]冯树清,谷振宾.德国国有林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借鉴[J].林业资源管理,2015(01):179-184.
[7]李迪,严金哲.信息技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J].林产工业,2021,58(03):94-96.
[8]谢利娟,王茸仙,刘慧.生态环境保护下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林产工业,2021,58(06):106-108.
[9]廖佳.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一).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0:7.
作者简介:王学波(1973-),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