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展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监测人员、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和实验室管理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提出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设备管理、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水质监测数据质量,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随着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水质监测质量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当前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
1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1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
当前水质监测机构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1)从当前现有的人员结构分析可见,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均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人员职称结构急待优化,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监测任务需求。(2)监测人员知识储备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新型监测仪器设备操作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监测方法应用存在偏差,无法充分发挥先进仪器设备的性能优势。(3)监测机构对人员的持续教育培训计划落实的不太到位,专业技术培训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4)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导致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缓慢。(5)监测人员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1.1.2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水质监测机构在其设备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1)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上执行不到位,部分监测机构未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档案,无法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使用情况,导致设备故障频发。(2)部分关键监测设备使用年限已超过正常使用寿命,性能显著下降,但由于经费限制未能及时更新换代,严重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设备检定校准工作存在随意性,未能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溯源性存在严重缺陷,且部分设备检定校准周期过长,无法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4)监测设备的备品备件储备严重不足,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维修周期长,影响正常监测工作开展,甚至出现因设备维修延误而无法按期完成监测任务的情况。(5)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设备使用前后未进行必要的性能检查和状态记录,导致设备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极易造成设备带病运行或人为损坏,从根本上影响监测数据质量[1]。
1.2监测过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2.1样品管理流程不够优化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尽管样品管理的基本规范已逐步落实,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流程优化空间。(1)采样点位选取不科学,部分采样人员未充分考虑水体的流态、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导致采集的样品无法代表整体水质情况。采样深度与频次控制不准确,也使得监测数据不能完整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2)样品运输环节未配备专业保温设施并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稳定,可能造成样品发生物理损伤,或使得样品微生物活性发生改变,影响后续检测结果。(3)在样品的存储环节,实验室的冷藏设备温度不稳定或未按照样品的性质和检测要求正确添加保护剂,会造成样品发生理化性质改变。(4)样品标识系统不完备,如缺少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样品类型等关键信息,可能使得在后续的检测和数据分析过程中难以对样品进行准确溯源和关联。标签材质不佳或粘贴不牢固,也会造成样品混淆,无法确定样品的真实身份和来源。(5)对样品保存期限重视不足,超期检测的情况会造成水样中的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1.2.2分析方法标准化与执行
为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水质检测标准分析方法的操作程序执行不够严格,部分监测人员存在简化操作步骤、更改反应时间、调整试剂用量等随意性行为,严重违背标准方法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未按规定频次开展空白试验、平行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试验;质控数据统计分析流于形式,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监测报告存在编制不规范的问题,对方法依据、检出限、测定结果等重要信息的表述不准确,影响监测数据的使用价值。
1.3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1.3.1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行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加强,部分监测机构的质量手册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未能充分体现本机构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覆盖面不够全面,存在重要环节缺失管理制度的情况,导致部分监测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岗位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绩效待遇挂钩不够紧密,难以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文件控制管理混乱,部分作废文件未及时清理,新版文件未能及时发放到位等问题的存在,造成现场操作依据不统一,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1.3.2内部质量控制不到位
水质监测机构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监管不严、措施不力的问题。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没有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质控措施。质控样品的使用管理不规范,未按要求定期检查质控样品的有效性,部分质控样品超过有效期限仍在使用。平行样品的分析频次不足,且样品选择具有随意性,无法真实反映日常监测工作的质量状况。质控图的绘制和分析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质控数据的异常趋势,错过纠正问题的最佳时机。实验室内部质量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检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检查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质量控制记录存在重大缺陷,记录内容不完整,数据填写随意,更改无签字,影响质量控制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数据统计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利用质控数据开展趋势分析和能力评估,导致质量改进工作缺乏针对性,监测结果的审核把关不严,未能有效识别和纠正明显的异常数据,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改进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加强人员管理
针对监测人员管理现状,监测机构应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根据监测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各层次人员数量,具体可通过面向高等院校定向招聘、与科研机构开展人才交流等多种渠道补充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员结构。监测机构还需建立分层次的人员培训体系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如采取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组织监测人员定期参加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培训,选派骨干人员赴高水平监测机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深化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工作质量和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监测数据质量、工作效率、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挂钩,激发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开辟职称晋升通道等措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3]。
2.2完善设备管理
为了提升监测设备管理的水平,应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体系,并制定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检定校准制度等配套管理制度。(1)明确各岗位人员在设备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并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检定校准记录等,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2)科学制定设备检定校准计划,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确保设备量值溯源性,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3)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淘汰老旧设备,并根据监测任务需求配置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提升监测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4)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合理配置设备备品备件,建立关键备件储备制度,降低设备故障对监测工作的影响。
2.3规范监测过程管理
监测过程管理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1)优化样品管理流程。首先,在样品管理环节配备专业的采样设备和运输工具,规范采样操作流程,确保样品具有充分代表性。其次,建立样品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样品保存条件,设置独立的样品保存室,配备温控设施,按样品性质分类存放,定期检查样品保存状态[4]。最后,要完善样品标识系统,可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样品信息快速准确识别,规范分析方法的选择和验证程序。(2)强化分析方法标准化与执行。首先,建立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检出限、测定下限、准确度及精密度等特性,通过方法比对试验确保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其次,各项分析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避免随意简化操作步骤或改变反应时间、试剂用量等行为,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此外,要强化质量控制措施,科学设计质控方案,合理安排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等质控项目,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最后,要加强原始记录管理,推行标准化记录格式,实行记录填写规范化,建立完整的数据处理审核程序以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
2.4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提升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监测机构要依据最新的标准要求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可操作。强化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是关键,设立专职质量管理岗位并配备具有丰富监测经验的人员担任质量负责人,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内部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实验室内部审核,全面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完善质量控制方案,科学设置质控项目,合理确定质控频次,建立质控数据分析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的监督和预警作用。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控,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实行多级审核把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通过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方式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表1 监测中心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前后对比(2023年)
评价指标 | 改进前 | 改进后 | 提升幅度(%) |
监测数据 合格率(%) | 92.5 | 98.2 | 6.2 |
外部质评 满意度(%) | 88.6 | 95.8 | 8.1 |
设备完好率(%) | 90.3 | 97.5 | 8.0 |
人员持证 上岗率(%) | 85.0 | 100 | 17.6 |
3结语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设备、过程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管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监测数据质量,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相信通过各监测机构的共同努力,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民强,董啸啸.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新标准执行的要点[J].净水技术,2024,43(08):19-25+53.
[2]杨胜佳,龙崇燕,龙施铭.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1):28-30.
[3]滕嵩.生态环境水质监测质控措施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8):51-53.
[4]唐招娣,余黛诺.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8):7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