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志良 李振蒙
编者按:鄂尔多斯光伏治沙的实践证明,荒漠化治理不再是单纯的环境保卫战,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黄沙蔽日”到“蓝海生金”,他们从实践中找到了让沙漠也变为“金山银山”的密码,这座“暖城”以创新与担当,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绿进沙退、绿富同兴”的中国智慧。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腹地,登上一座12层的钢铁瞭望塔,环顾四周,一片片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映入眼帘。“我们的‘光伏长城’初具规模。”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宋俊峰介绍,“从准格尔旗到杭锦旗,沿着黄河‘几字弯’近400公里的沙漠,我们用光伏板构筑成一道‘生态长城、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
大漠崛起“蓝色光海”,生态与能源双赢
这条绵延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横亘于黄河“几字弯”南岸,将昔日“死亡之海”化为一片蔚蓝的“光海”。作为全球最大的“沙戈荒”(沙漠、戈壁、荒漠)光伏基地,这一工程不仅是我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战场,更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治沙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生产的双赢。
蒙西2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戈浩宇 摄
库布其沙漠曾以年均数十米的速度向黄河逼近,威胁沿岸数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今,光伏板的铺设不仅阻断了沙丘流动,更通过“林光互补”模式改良沙土:光伏板遮挡日照、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紫穗槐、黄芩等耐旱经济作物,板间引入滴灌技术,利用煤矿疏干水进行生态修复。目前,鄂尔多斯市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完成光伏项目建设95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40万亩,成为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
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杨耀中 摄
沙漠经济的“金山银山”密码
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集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于一体,是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鄂尔多斯市在建、已批复光伏项目总装机量3097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完成防沙治沙面积近200万亩。
库布其沙漠深处,数百台推土机在沙海里齐头并进,平整沙山;一排排打桩机边打桩边把光伏立柱插入沙地,机械化的施工让“光伏长城”不断延伸。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承担库布其沙漠中部的光伏项目建设,副董事长那贵挺介绍,公司携手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联合体”,分工协作,平整流动沙丘,架设光伏板,在光伏板下种草,在道路周边植树,“林光互补”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新能源建设。
蒙草集团负责人王静指着一片4米多高的光伏板说,板下可以种植沙柳、杨柴和黄芪等沙生植物和中药材,当地企业跟进合作,开展光伏板下养殖牛羊、鸡鸭等富民项目,实现“光伏+”效益。
鄂尔多斯将光伏工程与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深度融合。在达拉特旗昭君镇,骑士乳业打造的3万头奶牛智慧牧场与光伏园区结合,形成“光伏发电+苜蓿种植+牛粪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杭锦旗永兴村村民温喜全在光伏板下种植籽瓜、土豆,年收入超10万元,从“靠天吃饭”变为“光伏菜农”。此外,项目计划带动周边5万名各族群众增收,累计分红近8000万元,真正实现“治沙、兴业、富民”的协同发展。同步推进的还有毛乌素沙地南缘150公里“风光同场”项目,通过“光伏+旅游”“光伏+智慧农业”等场景创新,打造荒漠经济新业态。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阵地,鄂尔多斯计划到2030年完成12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占片区总任务的30%。通过“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综合治理策略,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将超70%,这片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土地,正以“光伏长城”为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