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化的奋进强音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化的奋进强音
作者:文/王意迦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10 09:53:27 浏览:893
字体:
分享到:

/王意迦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到“九寨归来不看水”,从“天府之国”的富饶到“蜀山之王”的雄伟,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勾勒出四川天地造化的生态画卷,而作为全国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绿色”恰似这幅画卷中最深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引四川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焕发永续生机,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山川织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在四川宜宾三江口,远眺大江东流,奔腾不息;近看层峦叠翠,绿意盎然。这座守护长江的前沿阵地,在过去36年间,以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接力,使森林面积净增加543.73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加27.48%,践行着建设“生态第一城”的承诺。

视线转向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如丝天际来。“过去,沙化土地不断侵蚀草原,大风天沙子能吹进几公里外的房子里。”当地群众卓玛回忆道。如今,通过退牧还草、沙化土地治理等措施,曾经的沙丘被绿草覆盖,若尔盖湿地重新“长高”“长胖”,草畜平衡让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源头,四川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从世纪之交率先吹响天然林保护号角,三千万亩原始林焕发盎然生机,到首推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重塑天府风骨,数十载,四川执绿为笔写春秋,泼翠成卷绘山河,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

生态茶园  王华 摄

剑门蜀道,古柏林立,满目葱茏。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元市剑阁县执行严格的古树保护制度,实施“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等措施,让翠云廊2万余株古树青苍绵延。

近年来,四川全面加强包括古树名木在内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天空地人”立体监测网络全天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6亿亩森林、1.45亿亩草原、3293万亩湿地得到有效管护,形成了“木里大森林”“红原大草原”“若尔盖大湿地”“蜀南大竹海”“神奇大九寨”及“国宝大熊猫”“稻城亚丁”“达古冰川”“圣地黄龙”等“大美四川”的生态画卷。

当红外相机捕捉到野生大熊猫悠然漫步的身影,当晨曦初露黑颈鹤群掠过若尔盖湿地,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印证了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

遂宁市大英县百亩刺梨示范种植基地  陈秀芳 摄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四川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3年,全省已建成165处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地485个,湿地公园55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5.2%提升至2023年的38.03%,森林蓄积量从16.81亿立方米提升至18.95亿立方米,生态本底更加厚实,各类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

点绿生金,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初春时节,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黄龙村,微风拂过青翠竹林。“以前这片竹林就是荒山,现在成了我们的‘绿色银行’。”村民朱学伦一边修剪竹枝,一边兴奋地说。他家流转的10亩林地,租金收入逐年递增,仅此一项就让他有了安居乐业的稳定收入。

与此同时,在成都市金堂县龚家村,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翻涌着绿浪。“过去这片是荒山,如今种上了油橄榄,不仅环境好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村民们感慨道。村里引入“集体经济+”模式,推进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年产值近百万元,提供8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8万元。

绿色发展释放出的生态红利,浸润着蜀乡大地每个角落。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大资源”向“大产业、高效益”转变,逐步构建起以经济林产品、木竹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让森林资源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

2024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5800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竹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态旅游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从2012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

科技赋能、培育林草新质生产力,也为四川林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长宁县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笋粉沙琪玛、笋粉蛋糕、笋粉煎饼等展品琳琅满目。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犇揭秘道:“我们用超微技术从废弃笋壳、笋头中提取竹笋精华,不仅让烘焙食品减脂30%,还能通过持油持水功能提升食材利用率。”而制作竹笋食品所产生的淡盐水还可再利用制成工业盐,真正实现“零废弃”。目前,该公司与涪陵榨菜等20家龙头企业携手,让“宜宾笋”搭乘科技快车冲向全国市场,年产值近30亿元。

“曾经我们关注竹子,可能仅仅将它看作单纯的经济作物,事实上,如果我们加大科研力度,是可以将竹子‘吃干榨尽’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专家吴良如说。在他眼中,四川竹产业正经历从“吃饱”到“吃精”的跃升。

据统计,2024年全省林草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0%,培育林草新品种132个。广元苍溪县,智慧油橄榄产业园实现亩产鲜果800公斤;巴中通江县,智慧中药材基地带动7000户村民参与林下经济;宜宾叙州区泥海镇,竹荪智慧种植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万千山林的绿色蝶变。

绿富同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平武县高村乡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的入口社区之一。

2022年,高村乡会同老河沟保护地积极开展生态体验试点,共规划设计了6条生态体验线路。依托生态体验旅游项目,高村乡、老河沟保护地向当地村民提供生态导赏员公益岗位,让社区老百姓多了“能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

位于广元青川县青溪镇辖区的唐家河片区,凭借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好、蜜源丰富的资源禀赋,通过将蜜蜂养进国家公园,培育出“甜蜜”致富产业。截至目前,当地“蜜园”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万元、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均分红500余元。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四川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缩影。通过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社区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以绿色化牵引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自然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带动四川片区周边社区农家乐、民宿超3200家,户均年收入逾5万元。

2024年,四川吹响“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冲锋号,向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四川将通过实施森林资源保护修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产业培育等工程,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重点构建“八大林粮”产业体系,发展木本粮油、林药林菌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木竹加工产业数字化升级,打造万亿元级林草经济综合体;创新建立“林业共营制”“林地股份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提升木材战略储备和碳汇能力。计划到2030年,全省林业综合产值突破1万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6000元。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着力破解保护与发展领域体制机制相关问题,将为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机遇。”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天满表示。

从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蝶变,到竹林深处的产业革命;从山林间的生态课堂,到产业链上的创新突围……四川将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总抓手,以纵深推进林长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总牵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出绿富同兴的浓墨重彩,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诗篇。

美丽的花湖湿地草原   王惠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