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博 铁 铮
1979年,高考后被调剂到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读书的郭桂义对茶还不甚了解。彼时的他未曾想到,初次接触茶文化后,会被茶香中蕴含的无穷力量所震撼。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片片小小的茶叶,都是助力祖国茶学教育事业上新台阶的阶梯。
河南省信阳地区茶文化资源丰富,气候与历史等因素让茶在这片土地熠熠生辉。1982年,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今信阳农林学院)设立了茶叶类专业。一年后,郭桂义大学毕业后走进了信阳农专的大门,走上了茶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推广的道路。
兢兢业业,爱茶如命,他这一干就是42年。
潜心培养育茶人
42年前,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郭桂义,心情十分紧张。他一遍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但面对教室里满含期待的学生,他的心里还是没底。多年后再走上讲台,已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他早已游刃有余,可依旧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对教学精益求精。
为了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跟上新时期茶学教育的步伐,他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先进、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汲取实践调研中的经验,把生产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
在郭桂义的牵头组织下,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茶学专业成长迅速,成为河南省一流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他自己初心不改,依旧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他心里想的是:把脚下的路走好,哪怕道路泥泞、寂寂无名。
“在教学中,郭教授不仅吃透了教材本身,更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及时补充产业新技术、新内容,让我们真正掌握栽茶、制茶、评茶的本领。”知名茶乡——光山县凉亭乡的副乡长雷咸良回忆起恩师的教诲颇有感触。多年来,郭桂义培养了一批批专业茶人,其中有数十人在国家、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茶师不言,茶香四溢。在茶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郭桂义以第一完成人身份6次斩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构建了从实践教学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递进式教学体系。他主导创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制茶工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茶叶审评与检验》及省级虚拟仿真课程群,打造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3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通过建立“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他带领团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专业+产业”育人模式,建设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学院和国家级实践基地。他取得的成果,涵盖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全链条,形成“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发展范式,尤其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茶学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了在茶学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示范引领作用。
他曾任茶学系主任、茶学院院长13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4年,他主持的教学成果获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带领的茶学专业(应用型)虚拟教研室,在2024年省级虚拟教研室结项验收中获评“优秀”。
科研赋能绿茶山
岁月如梭,深耕不辍。郭桂义种茶、炒茶、制茶,识茶、写茶、论茶,在茶学科研与产业标准化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构建了“基础研究——标准建设——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主持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作为核心成员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系统推进茶树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开发及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主导标准化建设方面,开创性制定信阳市首个国家标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22737-2008),累计主持制定国家级/行业/地方标准7项,形成覆盖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工艺到产品质量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他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以通讯作者在食品科学TOP期刊发表论文12篇,有的论文揭示了茶树冬季抗冻分子机制,有的论文系统阐释绿茶香气形成路径,多篇论文被引为茶叶理化检测与加工理论研究标杆。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种质创新驱动——标准体系引领——风味解析突破”的特色科研范式。他编撰出版了地域茶文化专著《信阳历史文化丛书·茶叶卷》。他承担 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与示范”研究。
郭桂义为学生授课
他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评茶员)工作室领办人,担任了大别山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
今年1月23日,由郭桂义主持起草制定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首次对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独有的“生锅”“熟锅”“茶把子”“裹条”“扇条”等进行了定义。这个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手工信阳毛尖茶的整体质量水平,而且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促进茶产业发展和弘扬茶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正是备战茶叶生产的关键时期。郭桂义多次深入茶区、茶企调研,了解社情民意。2月15日,他赶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向茶农、茶企负责人讲述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方法。2月23日,郭桂义在浉河区浉河港镇黑龙潭村开展科技培训,向青年茶农讲述了黑龙潭茶叶的发展历史。他还走进茶山,向茶农、茶企分享春茶生产关键期的技术知识,并倾听茶农、茶企的心声。他帮助车云山村建成了“信阳毛尖茶第一村——车云山村”茶文化墙,展示车云山村茶文化历史。
“他的指导专业、及时、接地气,增强了我们靠茶增收致富的信心。”茶农们都赞不绝口。作为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在牵头组织多项科技服务活动的同时,他积极收集茶农、茶企负责人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尽心履职谱新章
2023年1月,郭桂义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时时不忘自己的三个身份:老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茶界人士,紧紧围绕这三个身份认真履职,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流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以及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茶教育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当代表,我就要更多地走进乡村、走近茶农、走入茶企、走上讲台。用我所学,把学茶、用茶、习茶贯通起来。用我所能,将助农、为民、利企做实做深,为信阳发声、为发展聚力,不仅要做学生的好老师、茶农的好朋友,更要做好群众的代言人。”郭桂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郭桂义提出的“规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实行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以及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深入推进”的表述修改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加快发展”、制定淮河保护法等建议,被写入大会简报,并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致函感谢。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郭桂义提出“关于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建议”“关于适度扩大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规模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建议”“关于推动将茶艺项目列入世界技能大赛和评茶员项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等多个建议,持续为老区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2024年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答复了郭桂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适度扩大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规模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建议”,对“适度扩大涉茶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规模”“细化规范涉茶类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加强对非遗传承人培训”等进行详尽回复,支持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参与院校。
2024年7月30日,农业农村部答复了郭桂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建议”。农业农村部经与中国科协、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协商,从“加大茶文化研究力度”“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增强茶文化宣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回复。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郭桂义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增加“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容,后这一建议被采纳。据了解,这也是“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1月26日,他作为河南团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务院研究室组织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他提出了“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把茶文化传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条建议,并得到积极回应。“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郭桂义说。
他专门和信阳供电部门进行现场座谈,希望积极保证茶叶生产,为茶企茶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我们茶农的眼里,郭教授不仅是人大代表、专家,更是我们的好朋友。”茶农余海群十分感慨地说。
“只有深入调研,才能找出真问题、想到好办法。”前几天,他刚从郑州、洛阳调研回来,就又连续不断走进茶村。他说:“我就是主要想听听茶农、茶企最真实的声音,将他们的所需所求所盼带到两会上去。”
“今年,我将重点关注‘茶叶(初)加工用电为农业用电’‘出台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内容”。郭桂义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为老区高质量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