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菁菁,国运蒸蒸。骀荡春风不仅催动了季节的轮转,更驱动漫山遍野的新绿唤醒山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中,有一笔浓厚的“中国绿”。从“三北”工程沙海锁边的壮举,到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的繁衍生息;从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科技攻坚,到林草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论断得到生动践行。
林草中国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2024年,全国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其中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25%,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有法可依。“三北”工程攻坚战纵深推进,林草人以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在茫茫沙漠上抒写了最精彩的华章。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北疆长城”,“三北”工程在2024年完成建设任务5700万亩,东部歼灭战区实现“绿进沙退”,中部联防联治格局初成,西部环塔锁边防护带初显雏形。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绿色版图不断延伸,绿色奇迹不断涌现,离不开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智慧林草建设,无人机、大数据模型应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林长制进一步完善,一些地区恢复独立的林草局建制,林草事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制度创新同样成为破题关键。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目标全面实现,集体林面积和蓄积量较改革前分别增长34%和近一倍,带动4700万农民就业,亩均产出增长3倍以上。
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高度协同。2024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类农产品。
林草中国建设不仅守护了广袤的国土,更贡献了全球生态治理智慧。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三北”工程治理模式赢得国际赞誉; 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搭建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胡杨林修复计划等项目实施,传播中国的治沙经验同时,迈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坚实的一步。
国家公园建设更是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名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虎豹踪迹实时追踪,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分别增至70只和80只;大熊猫国家公园首次记录野化放归个体成功繁殖,标志旗舰物种保护迈入新阶段;5个国家公园开放科普游憩线路,让公众共享生态红利,近5万社区居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年均增收1万至2万元。新增世界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6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2025年,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目标,积极推进林草系统全面融入国家资源大格局,一体谋划、合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监督执法等工作,意义非凡。统分结合、优势互补、职责分明的一体化自然资源工作格局,将有力地促进林草事业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今年,“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等行动将继续深化,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国家公园立法进程加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守住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将不断提升林草碳汇能力,为扩内需促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贡献;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将更彰显实力,走向蓝海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更加坚定。
春山正望,未来可期。当每一株幼苗扎根泥土,每一片绿意连接天际,一个更加葱茏的中国正拔节生长。且植青绿向春行,在广袤的国土上,我们终将绘就锦绣丹青,让美好的中国林草绿色故事传承中华文明薪火,构筑人类文明间友好交流的绿色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