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生态价值实现的产业化路径分析
生态价值实现的产业化路径分析
作者:文/王 刚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2-06 10:02:24 浏览:1183
字体:
分享到:

林下经济

/王  刚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模式和路径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进生态价值实现。

生态价值实现亟须产业支撑

生态价值实现必须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价值实现必须以生态产业为支撑,借助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

生态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在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产,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通过产业集聚和联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等方式,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化、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和保值。

产业生态化是要求企业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要求,把主要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循环体系,保证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始终处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守恒的规则之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产业化实质上就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一个过程,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明确产权界限,由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为生态资本,再到生态资本进行人为的运营之后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实践中,生态价值的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种基本形态。目前存在总体产业规模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融资困难等问题。因此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产业化,借助市场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要建立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社会资本参与、市场主体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部门负责制定生态保护、生态补偿、金融政策、激励制度、监督体系等保障和支持体系,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类型市场主体,采用市场化方式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方式,以生态产业发展带动生态价值实现。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生态价值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生态资源产权。要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资源确权制度推进生态资源流转,盘活生态资源;通过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线,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生态资源产权体系,开展生态资源确权登记,明确生态资源权属。

二、生态资源资本化,完善收益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态资源定价机制,明确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属性,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核心生产要素,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积极推广生态资源碳汇、抵押、担保、预期收益权等价值实现模式,探索完善生态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

以产业支撑生态价值转化和实现

生态产业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要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化运作体系,把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培育多元化的生态产业化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价值转化,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从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和实现的产业化,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一、生态产业化。以主导生态资源为中心,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培养以提供最终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产业形态的支柱产业,形成生态产品生产、开发、经营、交易等活动组成的产业网,形成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特色生态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特色生态产业提升,实现市场经济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及价值链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产业体系;鼓励建设现代化特色生态产业示范园,探索形成“生态+”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生态产品喜获丰收

二、主体多元化。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培育壮大生态产业龙头企业、专业运营团队、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实现生态产业化主体多元化,借鉴利用不同主体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生态产业发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辅以政策监督和指导,结合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推动发展生态新产业、开发新业态,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将生态产业与现代工业、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比较优势。

三、产业链条化。延伸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动态优化生态产业链,打造绿色生态经济体系。首先,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好生态保护,奠定生态价值实现的基础;其次,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实施生态产品的加工、制造和生态服务开发,丰富生态价值实现方式;再次,建立和完善生态产业流通和服务体系,实现生态产业的横向联合;最后,建立生态产业反哺机制,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实现产业生态化。

四、资本社会化。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监管制度,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产业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围绕生态资源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鼓励社会资源以“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生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联合多种经营主体以自主投资、联合政府合作、企业+农户等方式参与生态产业的投资和运营,拓宽生态产业融资渠道,通过示范引领和利益链接机制带动生态产品开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生态资源利用活动,以社会资本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和壮大。

生态旅游

五、人才体系化。加强生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人才发现、吸引、培育、流动机制及评价机制。生态产业科技人才是基础。坚持科技支撑,培育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力培育引进生态产业链前端保护建设和产业链中端生态产品开发、加工专业技术人员,多种渠道、多形式组建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团队培育生态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生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关键,要建设、充实和壮大生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生态产业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引导、鼓励、支持生态产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营销中积极使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参与区域生态公用品牌建设,参加生态产品展销会,利用电商企业对接平台,提升对接大市场能力,提升生态产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生态产业专业服务人才是保障,要培育生态产业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生态产业经纪人队伍,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营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等。

六、经营市场化。立足生态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经营规模、运行模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激活各类经营主体和生态要素进入市场,参与生态价值实现。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利益导向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依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各类产业,以产品研发、加工包装和产品营销为突破口,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价值增值;建立生态产品品牌认证机制,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品牌培育和保护,通过品牌塑造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消费主体生态素养,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购买、消费生态产品和服务,参与生态资源价值的最终实现。

以政府监管保障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一、政府规划指导,引导生态产业有序发展。国家层面应加快出台生态产业化指导目录,制定生态产业化配套支持政策;各地政府应针对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制定当地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产业发展方向、路径,避免生态产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短期化。

二、强化政策保障,确保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道路、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基础保障;制定和出台生态资源保护、发展、价值实现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保障和规范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融资、用地、用工等问题。

(本文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苏州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