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已经成为提升风景名胜区管理效能、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优化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数字化、数智化、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被多次提及,数字化赋能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项。
11月26日,在杭州召开的2024智慧景区工作会议要求,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驱动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会议首次举办了《美丽中国大讲堂》《美丽中国大家谈》直播节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进智慧景区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题,共同交流风景名胜区数字化赋能的创新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探讨智慧景区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协同推进风景名胜区智慧景区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西子湖畔的智慧分享
初冬的杭州西湖细雨霏霏、山峦如黛,如一幅静默的中国山水画卷铺陈在游客眼前。西湖之滨的2024智慧景区工作会议现场则以现代智慧景区的如何构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美丽中国大家谈》现场
《美丽中国大讲堂》邀请了5位智慧景区领域具有深厚经验与诸多实践的专家,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智慧景区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泛景区时代如何构建?智慧网络如何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当前,传统景区面临着资源、体验和运营方面的困境,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其中网络化、泛景区是必然趋势。围绕旅居做文章,聚焦构建魅力景观网络、慢行体验网络、诗意栖居生活网络、高附加值的产品网络等四个智慧网络建构,打造舒畅体验流程,实现城乡共荣的泛景区概念。
在谈到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时,中国联通集团文旅体育服务部总经理、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玲指出,当前风景区在综合管理、游客服务、保护利用、景区经营方面存在诸多痛点,极大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通过挖掘现有数据价值,提升景区综合治理能力;发挥视频数据价值,提升景区运行监测水平,助力景区安全管理提升;整合多方数据资源,打造以景区为核心的消费业态;加速文化数据价值挖掘,助力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播;应用大模型技术,赋能景区文化创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服务生态旅游,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024智慧景区工作会议现场
智慧景区数字化转型进阶和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杭州西湖作为享誉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杭旅招牌,其景区智慧化治理和服务同样独具高度。西湖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千倩分享了从2018年数字景区“1258”顶层设计,到2024年“1+1+N+1”数智西湖总体架构的迭代进阶,以及西湖数智景区建设过程中,在治理、服务和运营方面的思考,取得的先进经验,沉淀的特色产品体系。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技革新能否达到智慧可视、高效决策?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为文旅数智化融合升级提供行业领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已服务国内众多知名风景名胜区智慧化建设。该公司文旅行业总经理刘伟介绍,大华股份基于坚实的多维感知技术底座,大力发展 AI创新能力在景区场景的广泛应用,通过数智孪生实现虚实融合、综合态势管控、对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并响应处置,探索出一条将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到景区实战管理中的成熟道路,助力景区构建智慧管理大脑,融合汇聚、全局指挥、精细运营。
与会代表共同发出《智慧景区可持续发展倡议》
在谈到人工智能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时,四川川投智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文旅行业总经理、四川智胜慧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视觉融合场景体验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春鹏指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和数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着力推进旅游强国战略,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打造风景名胜区行业大模型,构建旅游景区高质量数据集,创建景区数字IP及综合智能体,为游客提供保姆式、个性化、私有化服务,为景区提供矩阵式、组合化、集约化产品营销推广,以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原有应用,实现景区综合智能管控,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
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产业数智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是智慧景区工作的核心命题。在“十四五”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中,林草主管部门明确部署风景名胜区“开展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公园”。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张永利指出,风景名胜区全行业要加强认识数据的价值所在,下大力气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数据交换标准和协议体系,加快塑造贯通行业内外的数据汇聚、共享、应用格局:广泛利用数据要素、应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服务、运营,催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促成行业、地方区域协作合作,拓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市场空间,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具有风景名胜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为风景名胜区数智化、绿色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智慧景区建设的思想碰撞
风景名胜区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纷纷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掀起建设智慧景区的新热潮。
《美丽中国大家谈》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等携手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央视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联合推出的大型系列电视访谈节目。参与的9位领导、院士、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相约西子湖畔,共同交流风景名胜区数字化赋能的创新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探讨智慧景区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协同推进风景名胜区智慧景区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嘉宾围绕“智慧景区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提质增效”“科旅融合 利民惠民”等话题进行讨论。
“数智+文旅”,从资源保护、管理服务、宣传推广、精准营销、产品供给,到旅游创新链产业链的构建延伸,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嘉宾认为,智慧景区、转型升级,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将为未来发展带来孵化效应、共享效应、共赢效应、优化效应,激发出产业发展的无穷活力和潜力。
俞孔坚在演讲中
张永利认为,要加快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智慧景区标准体系,把风景名胜区数据基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推动风景名胜区用“数”向“新”提“质”,实现数智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要以标准化为抓手,奋力打开风景名胜区提质升级新局面。要全面提升风景名胜区数智化绿色化水平,抓好标准特别是团体标准工作在方法论上同样具有牵牛鼻子的重要效果。作为团体标准组织,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必须有所作为,面向“四个服务”,充分发挥团体标准的独特优势,精准反映风景名胜区行业的发展要求,编制更多好用、有用、管用的团体标准。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城市管理局局长方国兴说,从技术路径上,用好数据,把数据激活,赋予AI功能。数字化要做好人才和资金的保障,做到可持续性。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主编邵益生表示,城市的数字化和景区的数字化还有不少壁垒,需要统筹考虑,要从新技术、人才等方面打通,做到数字的互联互通。景区的数字化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进松认为,景区数字化的搭建要从游客方进行思考,想游客之所想,为游客解决旅游中的问题。另外,数字化建设还要尽我所能,将各个平台资源进行整合,保证游客的舒适度、安全性。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恩来总理扮演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形象大使刘劲认为,风景名胜是艺术的源泉之一,没有风景名胜就没有那么多传世的诗篇。前辈的诗篇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的基因,就像西湖的保护一样,世代传承。今天的数字化让西湖越来越美,让更多的人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正在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揭示了文旅场景在想象和创新方面的无限潜力,也为利用这些场景驱动技术革新、模式创新以及业态创新提供了机遇。
嘉宾指出,当今旅游业,创新是关键。各地风景名胜区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入新科技,拓展新业态,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场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引导传统模式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供给、提升功能中焕发新活力。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安荣认为,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首先是理念创新,第一要以人为本,对管理者、游客、社区居民都要考虑到;第二是文化铸魂,景区内的所有文化元素都是考虑内容;第三是规划内容要创新,要规划数字空间,把物质空间置换为信息空间;第四是认知空间的规划,要通过学习让规划管理者、执行者理解规划等。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浙江深大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早荣认为,未来旅游景区企业一定是跨区域发展,以数字化为基础,以龙头景区带动周边景区发展,这是一次产业的深刻革命,需要从体制、技术、人才、整合周边资源、营销模式、服务全链数字化 入手。
浙江祥源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衡认为,在景区规划中要加上空中的立体规划,将低空飞行纳入其中。要建立文旅加低空生态的标准,助力景区飞起来。
北京观水科技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庆新说,景区都面临数字化升级,转型升级要达到战略性决策的高度,要规划先行,在实施中强调效能要分层实施,模块化部署,达到业务流通畅,信息流集聚。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
各地风景名胜区一起发力,围绕“科技+旅游”展开了诸多探索实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以数字技术升级新特色,培育发展更多数字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文化+新玩法+科技”,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体验和服务,引来无数游客赞叹。
嘉宾认为,随着科技与旅游的融合,沉浸式项目带来旅游视听新体验,智慧旅游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数字技术让旅游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未来应该依靠科技赋能,让旅游插上智慧的翅膀,让风景名胜区“诗和远方”更具魅力。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形象大使、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刘劲携智慧景区代表发出《智慧景区可持续发展倡议》。
倡议指出,智慧景区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行业携手共同努力。为此,发出四点倡议:一、生态优先,厚植风景名胜区生态底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二、数智赋能,开辟“两山”转化新路径。我们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提高精准化管理水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数智赋能,开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三、标准引领,推动智慧景区建设新发展。我们要不断强化智慧景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搭建标准化工作新平台,以高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四、多方协同,共建智慧景区发展生态。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平台作用,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多方参与,携手构建更加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智慧景区发展生态。
“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智慧景区,联通你我。”随着代表们的倡议之声,全社会将共同开启智慧景区建设的新篇章,为构建更加美好的风景名胜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联合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
杭州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