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
作者:文/张 颖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2-06 11:52:37 浏览:2769
字体:
分享到:

/张  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如何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是根据二十大精神要求,最新提出的一个应用经济学理论。

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核心理念

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理念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强调可持续发展。认识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系统中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带来的价值增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防沙治沙中的机械力量   符超 摄

其二,强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认识到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如净化空气、水源保护等,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不仅是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

其三,强调资源有效利用。提倡高效、节约地使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生态价值增值和生态系统服务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四,强调代际公平。确保当前的发展不会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代际公平是指当前一代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考虑到后代人的需求和利益,确保其也能享受到同等或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现代际公平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增值的机理

在经济学中,生态、资源要素,如自然资源、环境服务等与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结合,共同创造出超过其本身价值的增加值。这一机理可以从五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互补性。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高效的劳动力和技术先进的资本设备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生产。

其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活动多样化,单位成本可能会下降,这称为规模经济。同时,企业利用相同资源生产多种产品时,也有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这就是范围经济。生态与资源要素在其中发挥了支持作用,使得规模或范围扩展成为可能。

铺设沙障机  耿国彪 摄

其三,外部性效应。当某个主体的行为给其他主体带来了额外利益但未直接支付报酬时,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能带来许多正外部性,比如清洁空气、水源保护等。这些都可以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其四,创新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人类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要素,开发出新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多价值。在此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五,制度安排与政策支持。合理的产权制度、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的有效干预,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关键。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因此,生态、资源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产生超额增值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作用机理,体现了系统性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计算生态服务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所产生的增值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多种分析工具的支持。除了采用传统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CBA)外,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黄山松

(一)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一是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这是一种研究节点(如企业、组织和个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体系统的影响。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多种构成和联系的基本“节点”“管道”等,采用可视化的关联网络图反映出来,探讨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共生关系中的生态价值增值的机理、原理等。常用的工具主要有UCINETPajekGephi等。

二是输入输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IOA)。这种分析是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表来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该方法主要评估特定行业或项目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并计算各行业的碳排放、水足迹等环境影响。主要依靠ExcelR语言、Python等进行分析。

三是系统动力学建模(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SDM)。系统动力学建模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别适用于模拟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方法主要模拟自然资源开采与再生的动态平衡,并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关系。主要依靠VensimStellaAnyLogic等工具分析。

四是生态经济模型(Ecological Economic Models)。生态经济模型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用于综合分析生态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该方法主要评估某一政策或项目的可持续性,并计算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常用的工具有MATLABGAMSR语言等。

五是经济计量模型(Econometric Models)。经济计量模型用于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实证研究。该方法主要用于政策效果评估,具体评估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预测未来经济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常用工具主要有StataEViewsR语言等。

(二)技术手段

目前的主要技术手段有:

一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RS & GIS)。遥感和GIS技术用于收集和分析空间数据,特别是在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方面非常有效。该技术常用于监测森林覆盖率、水质状况等,并用于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减少环境破坏分析。常用工具主要有ArcGISQGISENVI等。

二是多准则决策分析(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多准则决策分析用于处理涉及多个目标和标准的问题,适用于复杂决策场景。该技术手段主要用于确定最佳资源配置方案,并评估不同项目的综合效益。常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有AnalyticaDecisionLabELECTRE等。

三是环境经济账户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sEEA)。将生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补充传统的GDP的核算。EEA能够提供系统性的核算框架,主要用于评估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并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但EEA的实施难度大,对数据要求高。EEA常常借助于环境经济核算(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进行分析。

因此,通过上述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计量生态、资源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结合后的增值效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价值增值关系及应用

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直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通过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一是技术创新与生态价值。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特别是那些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又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增值。

二是制度创新与生态价值。将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等进行货币化评估,使之成为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尤其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提高生态价值,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加强生态保护;通过环境税制改革,对污染行为进行惩罚,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等。

三是管理创新与生态价值。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或产品设计来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或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通过管理创新,构建生态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最大化。

四是绿色金融支持与生态价值。金融机构可以为从事环保项目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绿色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以此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经济发展中去,提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生态价值增值。

五是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和生态价值。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和渠道,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价值增值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可用于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可用于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发展等,还可用于智慧城市设计、绿色建筑推广等,提高建筑的能效,减少碳排放。

总之,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理论通过将生态资源纳入到生产活动中,强调其在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这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价值增值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也是政府、企业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的事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改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