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集体林改 打造森林“四库” 造福山区百姓
集体林改 打造森林“四库” 造福山区百姓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2-06 11:43:52 浏览:2570
字体:
分享到:

森林抚育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集体林改从福建走向全国,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激发了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与潜力,造就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推进了扩绿兴绿护绿,打造了森林“四库”,造福了山区林区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顺利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等主体改革任务,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基本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进一步增强了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了林权增值、林业增产、林农增收。

盘活资源 借绿生金

林草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催生了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实力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总产值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渠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省12个深化集体林改试点县之一,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立足县域实际,探索出“12345”工作方法和“一结合、两放活、两带动、两增加”的林产品经营机制,有效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院镇半山村、二郎乡庄子村、宋坪乡猫川村是成县3个深化集体林改试点村。结合试点村集体林地现状和产业发展优势短板,成县因地制宜探索出3种林下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陈院镇半山村,采取“家庭林场+村集体组织+农户”模式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依托黄山农科家庭林场流转村集体林地725亩,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开办青崖间森林康养基地。在二郎乡庄子村,采取“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赵坝国有林场联合庄子村成立林副产品营销加工中心,积极收购林副产品,加工食用菌菌棒,实现农户增收、林场增效。目前,中心已实现运营收入47万元。在宋坪乡猫川村,采取“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模式,由龙凤山国有林场示范带动,指导村集体合作社集中流转群众集体林地982亩,采取分股不分林的形式,把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发放林票,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119亩,实现持股收益和林下经济效益双提升。

通过3种模式带动,成县各乡镇共培育林下产业发展示范点26个,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4105亩,林下养鸡2.2万羽、养蜂720箱,建设森林康养基地2个,成立林副产品购销点3个。以深化集体林改促绿富双赢,成县是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陇南市发展林下经济295.11万亩,2024年上半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7.26亿元。

浙江省淳安县是林业共同富裕试点县,淳安县林业局积极谋划,于淳安北部五乡镇(临岐镇、瑶山乡、王阜乡、屏门乡、左口乡)、千岛湖林场、生态集团燕山林场率先开启试点项目工程,以“产业增效、林农增收、集体经济增强”为导向,全力打造林业标准地与林下经济种植基地。

在淳安县瑶山乡琅坑源村的山核桃林下,一株株黄精生机焕发,长势喜人。

食用野生菌

2023年,琅坑源村启动300亩林业“七有”标准地建设,为更好实现山核桃林下种植黄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让黄精从种植到生产管理、采收等全程有了保障。王秋生是村里林下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实验,他已经从黄精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王秋生介绍:“这块‘七有’标准地的建成,在种植方面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在有机肥和黄精块茎种苗的运输上,轨道车和生产便道极大减轻运输负担。把这块标准地的种植管护好,预计每亩可以采收黄精450斤,按照市面价格,一斤生黄精可卖到6元,算下来亩产值能有2700元,增收效果非常显著。”有了“领头雁”,村民们对林下种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为了让群众发展有信心,增收能放心,林业站工作人员积极引导当地农户,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地的建设和林下中药材的种植还让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让村里的荒地及周边经济作物得到有效应用和管理,农户在采收山核桃、山茱萸、油茶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在左口乡方家村林业标准地内,林下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方家村野生黄精资源丰富,种植大户方才云顺势而为,在标准地建成后,立即投入到林下套种黄精当中。他说:“这块基地一共有315亩,政府也给了很多政策发展林下经济,只要我把这块基地管护好,我一定能把这块基地做成淳北片区乃至整个淳安县的共富示范基地。”从基地建设伊始,他就带动了周边50多名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并不断宣传利好政策,把散户种植的热情带动起来。除此之外,他每年还给村集体带来200/亩的流转费用,等黄精成熟后,还把采挖黄精净收益的20%归村集体所有。

核桃 杨慧 摄

林下经济添活力,林业产业富农民。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淳安各地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把林下经济培育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则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支持林业产业发展,针对油茶产业、毛竹产业、林下经济产业分类进行扶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发挥绿色金融引领作用,探索推出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有效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针对油茶、毛竹等主导产业,万安县不仅按照省级标准给予奖补,还通过县级衔接资金追加奖补。如油茶新造每亩追加200元,油茶低改每亩追加100元。同时,对毛竹材用林、笋竹两用林等示范基地建设进行奖补,直接惠及广大林农和合作社。

2024年,全县发展高产油茶2.1万亩,打造毛竹示范基地17个,建设丰产林1.2万余亩。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种植各类中药材5500余亩。

田林八渡笋

为提升林业二产加工能力,万安县对产业加工企业、技术服务公司等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商业性金融资金扶持等多渠道融资,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借助国家林草局对口帮扶优势,万安县组建竹产业工作专班,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笋竹两用林基地,完善竹林道路等基础设施。签订50万亩高标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合作协议,占地1000亩的万安竹科技产业园正在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驼岭林场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优势,围绕“保护发展、提升质量,融合发展、优化模式,引领发展、场外经营”等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作为全省8个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类型国有林场之一,驼岭林场发挥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优势,逐步将分散的集体林地整合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场外经营发展。2024年,林场围绕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官庄村合作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1000亩;联合安徽谷田稻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潜山参海缘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安徽牧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逆水管理区山场合作种植林下仿野生西洋参200亩、林下仿野生天麻30亩,在高峰管理区山场合作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林下仿野生西洋参各200亩。

林下参

作为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壶关县,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盘活林地资源、深化集体林改的突破口,确立了“三地一区”目标定位,创新运行机制,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壶关县林草资源丰富,全县林草面积达89.44万亩,其中林地面积70.88万亩、草地面积18.56万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壶关县针对林改后林地经营权不够健全、林地经营破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大力推进“三权分置”,对全县林地登记范围进行现场勘验,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和放活经营权,引导林农走森林资源流转、规模化联合经营的路子,培育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壶关县结合全县林业资源优势和特色,顺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林产品采摘、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类型,明确对发展林下经济予以扶持。全县在5万亩退耕还林地中有序种植中药材。在东井岭乡进行林下灵芝试种和林下木耳、菌种培育,培育面积1000亩,预计产值1000万元。同时,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畜、禽养殖,实现单一林业向复合林业转变。在黄山乡沙窟村发展林下综合养殖,在树掌镇后沟村发展野猪与黑猪杂交养殖项目,共利用林地500余亩,养殖规模达1000余头,直接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随着集体林改的不断深化,集体林地租金由林改前每年每亩12元提高到20元左右,南方集体林区达到3050元,有的地方达到100多元。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1700多亿元。集体林业带动了4700多万农民就业,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集体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林改前的1600元增加到近3万元,增长了18倍。

广西国有钦廉林场的罗汉松+互叶白千层种植基地

强化金融服务 释放生态红利

在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又实现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切实增加林农收入。

位于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西元村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高岭宿集景区,万亩竹林连绵不绝,几十棵千年银杏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国家4A级景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潞田镇红豆杉养生谷,30多万株珍稀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迎风摇曳⋯⋯近年来,万安县全力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为推动集体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万安县积极创新林权融资机制,拓展绿色金融服务。立足林业生产特点,万安县大力推进公益林和天然林收益权质押金融产品的开发,运用收益权进行质押贷款,盘活了92万亩公益林。江西银行吉安万安支行为万安县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了2.9亿元的贷款意向授信额度,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万安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安县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率先在吉安市建设首家湿地资源运营平台,实施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截至目前,完成湿地指标交易5起,实现交易价值

358万元。

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贵州省毕节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截至目前,全市共颁发6张林业碳票,完成碳汇交易7笔。

毕节市林业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毕节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毕节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林业碳票许可范围、适用对象、使用时限等。2022215日,毕节市林业局向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颁发了全省首张林业碳票。同时,搭建碳票交易平台,推进碳票融资。在贵州环交所搭建林业碳票交易平台,制定林业碳票交易制度、交易规则、收费标准等规范,平台可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凭证、核销证明等服务。2022122日,通过该平台实现全省首笔林业碳票交易。制定《毕节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赋予林业碳票流转、收储、授信、质押、保险等功能。金融部门为林业碳票开发了质押型、增信型、混合型等金融产品,为碳票持有者开发低碳信用卡或低碳贷,在贷款利率、分期费率、累计积分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构建森林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相结合的“碳汇+保险”体系。目前,毕节市首张林业碳票通过“林业碳票质押+保证”的方式,获得银行授信500万元,全市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800万元。

日前,在衢州市常山县召开的浙江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强村富民工作现场会上,明确进一步激发金融活力,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支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林业碳汇贷、林权抵押贷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向规模化发展。

同时,浙江省新昌县小将林场通过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售出了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项目共计碳汇400吨,成交金额4万元。据悉,这是丽水市首笔用于代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碳汇交易。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交易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等手段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或减少碳排放后,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单位或个人,获取额外收益的操作。

新昌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以碳代偿”的碳汇交易依托于2023年新昌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减排量开发的碳汇量,是新昌县打造碳汇先行基地的一次创新探索,为未来碳汇交易打通了路径,也为打击森林资源破坏行为提供了新思路,确保受损森林生态得到及时有效补偿,为该县广大森林资源变现创收起到示范作用。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2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林下经济、木竹加工、生态旅游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经济林产量达到2.26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全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的就业人数达6000万人。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60%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林草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催生了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实力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总产值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渠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开江县油橄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