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绿水青山间绽放美丽人生 ——山东省济南市护林员巡林工作纪实
绿水青山间绽放美丽人生 ——山东省济南市护林员巡林工作纪实
作者:文/李云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1-08 11:47:08 浏览:2758
字体:
分享到:

济南市山体绿化

/李云亮

悠悠的花香、清脆的鸟鸣、涓涓的溪流、成荫的绿树,让人不由得想象如果能天天都在这里该多好。然而想象总是美好的,无论多美丽的风景,天天看,也就乏了,偌大的山林里,即便有鸟叫有水流有风吹树叶,当踏过枯枝落叶时,每一脚清脆的咔咔声,都在传达着寂寞。

在山东济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以山林为家,与植物为友,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起早贪黑,终年守护,只为留住绿水青山,他们就是被誉为“森林眼睛”和“绿色卫士”的护林员。

济南市现有森林面积363.63万亩,其中高火险区生态公益林面积167.65万亩,以松柏类针叶林为主。全市有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南部山区等10个森林防火重点区县,66个重点街镇、12处山区国有林场。护林员们每天上山下山,看林护林,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林区到另一片林区,这份工作是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护林员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森林,也是生长栖息在这片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家园,还是为人类提供清洁空气、干净水源、稳定气候等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础。

守着林子我才踏实放心

看似平凡的工作,如果一做就是32年,将会怎样?济南市林场护林员房玉军的答案依然是热爱。“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份工作。”房玉军说。从19922月进入林场成为护林员,到今年2月,正好是他工作的第32年。用他自己的话说,32年来,林场的各个林区都有过他的足迹,每一片山林他都不觉得陌生。

2024年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在人们忙着返乡过节、采买年货的时候,对于护林员来说,眼下也正是防火的关键期,他们要时刻绷紧安全弦。这个春节,房玉军照旧还是要和山林一起过。“除夕先巡一遍山,到晚上山上没人了再回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说起这些时,房玉军没有觉得苦和累,而是嘿嘿笑起来,眼神流露着幸福。“这么多年,每一年都是这样,守着林子我才踏实放心,家人也很支持。”

一场大雪后,济南市林场兴隆山林区泉子山变成了白茫茫一片。一大早,房玉军来到山脚下的花山峪防火护林点,走进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木屋,在这里,房玉军要先做上山前的准备工作。

一个黑色的尼龙双肩包、一条便携的锯子、一把工兵铲、一柄修剪枝条的剪刀,还有一支宣传防火的喇叭,这些都是每次上山前房玉军必带的工具,把它们装好,房玉军又拿出一小罐米揣进兜里。“这是特意为山上的小鸟准备的,冬天雪后它们不好找吃的,每次我都给它们撒一些。”说着,房玉军背起包,往山林深处走去。

上午10点多,房玉军沿着泉子山的石阶向上巡山,刚下过雪的台阶还有些湿滑,他依然步伐矫健。看见有游客不小心掉落的垃圾,他弯腰随手捡起再接着爬。在树多的地方,他放慢了脚步,仔细检查起来。“这附近的山上以侧柏居多,地上的草也多,巡山的时候只要看到树上有枝条长下来,可能存在隐患,我就随手修剪。”说着他麻利地从包里取出剪刀把树上的枯枝一一剪掉。

临近中午时分,他爬上山顶的一处平台,停下来,四周远眺,观察火情。房玉军负责的片区,有7个像泉子山这样的山头,按照他的步速,一整圈转下来得7个多小时。每天上山、下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林子到另一片林子,房玉军几乎天天如此。

济南市林场护林员李菊

房玉军的父亲也是一名护林员,他从小跟着父亲在林场长大,对山林有着格外深的感情。“我五六岁时就跟着父亲爬山种树,这些树就和我的亲人一样。”在常人看来,每天巡山护林,日复一日,这样的工作重复且单调,而房玉军却乐在其中,一说起山上的一草一木,眼睛放光。“如果一天不来山里走一走看一看,我都放心不下。”

在花山峪防火护林点有一间近20平方米的木屋,是房玉军的办公间,也是他往回山林间歇脚的地方。“有时候巡山回来喝上一口热茶,再站在院子里看看四周风景,总是舍不得走。”

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守着山林到晚上八九点,等到山上没人才回家,初一一早吃过饭,再匆匆往山上赶。这样的日子,房玉军从来没觉得苦和累,而是充满了成就感。“别人夸一句山上景美树好,我心里美滋滋的。”在他看来,守护的山林平平安安,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大山就是我的家

冬日的济南佛慧山,树木层峦叠嶂,阳光穿过林间树梢洒在山间,照的树枝上随风摇摆的红灯笼又红又亮。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步入山里,山上的气温比较低,前几天下过的雪还未完全融化,小松鼠踩过的脚印依然清晰可见。

站在山上望去,眼前的济南城里车水马龙,身后的这片高山万籁俱寂。而就在这片静悄悄的山里,一位穿着迷彩防护服的身影穿梭在林影间,她脚上的登山鞋有些泛黄,随身携带的木棍被岁月早已磨得透亮,时不时遇到熟悉的游客与她交谈一番,整个山谷间都飘荡着她爽朗的笑声。

她叫李菊,是济南市林场的一名护林员。1999年,因为从小就热爱和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打交道,李菊报名成为了一名护林员。这一干就是25年,无惧山高水远、严寒酷暑,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着山林,也为她热爱的大山走出了一条条“巡护路”。

天刚蒙蒙亮,李菊就到了单位,顾不上歇歇脚,换上厚厚的迷彩防护服,背上小书包,调试好对讲机,再拿上自己的“老朋友”——一根陪伴她十余年的木棍。这就是李菊巡山护林的全部行头了。

李菊管护着千余亩山林,一趟下来,最快也要三个小时,一杯热水、一包馒头干就是她的午饭了。在她身上的背包里,还揣着几个巡山“武器”:修剪刀、蒲扇、锯子,李菊看着它们嘿嘿一笑说“这都是我的宝贝,每个都有大作用。”

6小时,25公里,3万步,这是她每天的关键词。“这个工作的坏处就是费鞋,费脚趾头。”李菊指着自己鞋上的破洞笑着说,一年她得磨坏两三双鞋,破了就让修鞋师傅给补补,直到彻底坏了再扔掉。而她的大拇脚趾,也因为常年上山下山的磨损而变了形。

虽然天气不算冷,但寒风吹在脸上依然生疼。沿着佛慧山修建好的水泥路和台阶一路直上,途中有些羊肠小路和山石陡坡是李菊的必经之路。一般人走上去都要格外小心,生怕脚下打滑,但李菊却健步如飞。“现在上山的路已经好走多了,以前都是荒山,也没有路,我们走多了就成了路。”回忆起以前的情景,李菊一边走一边感慨。

“这一听,就是啄木鸟的叫声;这脚印,是小松鼠的。”提起山上的一草一木和小动物,李菊如数家珍,一年四季看着它们的成长和变化,让她欣喜不已。“侧柏、松树、黄栌......这些就跟我的家人一样,我有什么不开心的都跟它们说一说。我以前没有这么开朗,是无限宽容的大山让我变得越来越乐观向上。”看着它们,李菊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眼里闪烁着光芒。她开玩笑说,就连山上的蛇,都熟悉她的脚步声了。听到她的木棍打在石头上,都不敢出洞。

虽然巡山是趟孤独的旅程,对于李菊来说早已学会“苦中作乐”,不时还会拿出手机拍下山野美景。她的手机相册,基本都是山里的景色,记录着大山的变化,也记录着她的青春。

虽然李菊看上去脾气性格大大咧咧,但她在巡护路上却无比细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山里有没有火险隐患、有没有病虫害发生、有没有破坏山体……她的脚步就是这座山林的“听诊器”,让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也练就了一副“铁脚板”。看到路上有伸出来的树枝容易戳伤人,她都会掏出那把小修剪刀赶紧剪掉,遇到游客她总是多叮嘱几句:“注意安全,严禁带火种上山。”

一天走两趟,她就这样走了25年。从青春勃发到接近不惑,虽然早已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公里,扔掉了多少双穿坏的旧鞋,但在她的眼里,这里的绿水青山日新月异。当大山从荒山慢慢变成山体公园,和她一样爱护山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20238月,李菊刚满18岁的儿子提出想去当兵的想法,将最珍贵的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她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大山就是我的家,我守护绿水青山,儿子守护祖国边疆。”李菊说,从小到大,儿子都很懂事,这么多年她能安心守护山林,也多亏了家人的支持。

大峰山林场的“守护神”

张传林是济南市长清区大峰山林场的护林员。从2002年开始,他就一个人守护着866多公顷的山林。20多年中,他所管辖的林区没有发生过一起盗窃林木案和火灾事故,被群众誉为大峰山林场的“守护神”。

张传林管辖的林区有866多公顷,他每天都要巡逻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大概要两个小时。到防火的重要时期,连晚上他也不放心,还要出去四处看看,确定没问题才回宿舍。巡逻的路很漫长,一般一次往返要十几公里,一天两次就是30多公里。从2002年到现在,张传林走了近22万公里,差不多可以绕地球5.5圈,磨坏了多少双鞋子,他已经记不清了。

望远镜、对讲机和观测记录本,是张传林巡逻的必备三件套。多年来,对防火、巡山、护林,张传林已经总结出了“白天巡山主要看烟,晚上看火光”的经验,一旦发现火光或烟,他就及时向林场汇报。

山上的日子是艰苦的,在大峰山林场最高峰上,有一个50平方米的屋子,屋里有一张床、一台电视机、一个煤炉子……这是张传林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他的家。平时,张传林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从山下几公里外的家里带上来的,由于来回路途远,时间长,他一般都是一周才下山一次。特别是到了冬季护林防火期,张传林每天都要驻守在山顶的瞭望台,随时关注着林场的火情,不敢随意离开山林,只能趁着下雪下雨天匆匆下山从家中拿点面条、菜和干粮。在山顶的瞭望台里,有一块小木板,上面放有几棵大白菜和一些干辣椒,塑料袋里装着几个馒头,这就是张传林的每日饭菜。由于山上比山下的温度要低上好几摄氏度,又没有空调暖气,冬天为了御寒,张传林每天都要在菜中放很多干辣椒。之前山上没通自来水时,他每天都要到山半腰的峰云观挑水。来回3公里,每天两趟,一个来回耗时一个半小时。平时山顶寒冷,需要烧煤取暖,从山脚下的大峰山林场办公室挑煤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趟挑60个煤球,可以烧3天。下雨下雪天路滑,他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多挑点儿备着。

章丘区护林员张德来

陪伴张传林的除了山林,还有一只名叫“黑豹”的狗。无论张传林走到哪里,“黑豹”都会乖乖地跟在身后,成为他的忠实伙伴。山上没有网络,手机信号也不好,张传林有时打电话还要找个有信号的地方,娱乐全靠着一台14寸的电视机。张传林说,“护林员是艰苦,可我在这里长大,我对这里有感情,看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只小松鼠、一只小麻雀,我都觉得是一种幸福。”

一路风雨一路歌

“群山环抱村庄秀,碧水环绕家乡美”,这里是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大青山,也是护林员张德来日夜守护的地方。石匣村四面环山,公益林面积一万多亩,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石匣村被评为3A级旅游区,每到假期,不少游客都慕名来到这里,这也就增加了森林防火压力。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他便背起灭火器,带上干粮,穿行在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始了一天的巡山之路。

清晨的大青山,不染纤尘,空气清新。远远望去,山上云雾缭绕,山峦起伏,犹如人间仙境。“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漫步而上,攀行在曲折婉延的山路上,行走在峡谷蔽日的丛林里,呼吸着大自然中泥土的气息,心旷神怡、坦然纯净,更能让人深刻感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张德来负责的生态林区,海拔高、坡度陡,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植被好的地方都挺陡,必须钻进来,来回转。”十几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大青山脚下所有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日复一日,脚上的茧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回家的欲望淡了,对山林的感情却深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他人生的追求。

正午时分便能到达大青山下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兴隆寺,寺内石碑林立,古树参天,晨钟暮鼓,游人如织。“来的人也很多,我们天天值班,尽量把工作做好,绝对不能出现火情。”他真心热爱着这份工作,钟爱着大山。“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大山非常有感情,我家就住在山跟前,从小出门就爬山。”每当在这里休息片刻,便会被若隐若现、葱葱绿绿的山林美景所吸引,啃上几口干粮,喝上几口山泉水,再疲惫的身心也会立刻得到放松。

一路风雨一路歌。在张德来的时间概念里没有春秋冬夏,没有白天黑夜。“看着这一大片山林越来越绿,生态越来越好,咱的工作看出了成效,心里挺满足的。”张德来担任护林员组长,参加护林防火队伍近20年来,所管辖的区域从来没出现过任何火情。

保护森林就是我的使命

头戴一顶泛黄的迷彩帽、脚蹬一双老胶鞋、背上一包干粮和一个铝水壶,60岁的谷丕民走进了大山深处。自2007年成为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两河村的一名生态护林员起,17年来他风餐露宿、无怨无悔。

开始,由于缺乏林木管护专业知识,加上对林地情况不熟悉,谷丕民走了不少“弯路”。幽深的山路看不到尽头,但凭着坚定执着的信念,坚持每天巡林,他很快就成了护林的行家里手,他对管护区内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深深的感情,虽然草木没有语言,但他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责生怕出现一点意外,守护着每一寸草木的安全。

“千万不能在外边点火、放鞭炮啊。”走在路上,谷丕民只要遇到村民都不忘这么叮嘱一句。遇到村民家办丧事,他就反复劝告村民焚烧纸钱要远离林区,还会守在现场,直到丧事办完,不留一丝隐患。既要保护好山林,也要在群众心里播撒保护生态的种子。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植树,村公路沿线两旁、农户庭前房后早已种满了树木,成了一道风景。

“我是‘啄木鸟’,保护森林就是我的使命。”累了就在山坡席地而坐,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谷丕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当护林员,注定要多跑路、多吃苦、多流汗。”谷丕民说,每天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心里才觉得踏实。

“爬山倒不觉得难,最难的是让村民转变观念共同保护大山,消除林区隐患。”谷丕民已经是村民眼中的生态保护“政策通”,每逢村里有宴席、会议,他便借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向村民宣传森林保护知识,时不时把一些案例和法规发到朋友圈。他有力度、更有温度。森林防火工作不同于其他,越是节假日和周末,出行登山的人越多,巡查和宣传任务越艰巨。为了守护这片青山,谷丕民早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没有陪陪家里的老人与孩子了,却清楚地记得山林的每一个角落。

护林员 谷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