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环黄渤海候鸟迁徙栖息地 跨越千里的候鸟驿站
环黄渤海候鸟迁徙栖息地 跨越千里的候鸟驿站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隗永红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0-28 16:14:20 浏览:4910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隗永红  耿国彪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随着纬度的不断变化,滨海滩涂的鱼类、贝类、植物、微生物、温度等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之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中十分重要的栖息地和补给处。正因如此,上海崇明东滩、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等5处重要候鸟栖息地,在20247月以“边界重大调整”形式增补进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与江苏盐城南部候鸟栖息地和江苏盐城北部候鸟栖息地一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使得这一世界遗产地完整性进一步增强,中国为国际候鸟保护再做重大贡献。

调整后的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跨越江苏省、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面积3285.01平方公里。这里分布有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淤泥质滩涂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遗产地的滨海滩涂支持了大量国际性候鸟物种的生存,其中包括全球仅有数百只的勺嘴鹬、仅有千余只的小青脚鹬,也是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全球受胁物种最重要的季节性栖息地。这一遗产地对于保护世界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东港湿地鸻鹬类鸟浪

日前,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从上海崇明东滩出发,沿着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等重要候鸟栖息地一路北上,沿途采访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前后的变化以及当地对候鸟栖息地的严格保护,在环黄渤海的区域上还原了一条候鸟迁飞线路,也了解了当地政府、群众保护这些候鸟驿站的动人故事。

崇明东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吱吱、吱吱,啾啾、啾啾”,这是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金伟国模仿的鸟声。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金伟国利用鸟哨能模拟出几十种不同的鸟叫声。金伟国的祖辈以捕鸟为生,8岁开始学习鸟哨。小时候捕鸟是为了拿来卖。但自从1998年保护区成立,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从捕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每到候鸟迁徙季,金伟国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在滩涂上铺设好翻网,用鸟哨模仿不同种类的鸟叫声,等被吸引的鸟儿“落网”,再交由科研人员环志、记录。捕鸟的人没有了,观鸟的人多了起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们需要向观鸟爱好者询问候鸟出现的时间、地点、数量,“观鸟爱好者提供了很多信息,这对我们的环志工作非常重要”。

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是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崇明东滩处于全球鸟类重要迁飞区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中段,是候鸟迁飞区上的重要驿站。候鸟们在这里补充恢复其在飞行过程中损失的体重,因此对候鸟迁徙来说非常重要。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根据每年的水鸟监测数据,在崇明东滩栖息或过境的水鸟可达十万只次以上;根据设立保护区以来的历年调查记录,有10种水鸟数量曾达到或超过迁飞区种群数量的1%。因此,该区域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与维系、对于迁徙候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调查,保护区累计记录到鸟类300余种,其中依赖湿地栖息的水鸟144种,分别隶属于潜鸟目、鹧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鸻形目等,占总数的48.0%;其余非水鸟类为156种,占总数的52.0%,几乎与水鸟类各占一半。这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选择东滩进行补给的候鸟也越来越多。”钮栋梁说,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由光滩与植被滩构成。其中,光滩包括沙质光滩、淤泥质光滩和海蚀阶地; 河口沙洲植被区盐沼植物产量丰富,为各种水鸟提供了绝佳的活动空间。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告诉记者,水鸟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决定鸟类数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保持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完整性对维持遗产地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等底栖动物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不同底栖动物在滩涂上的分布各不相同。鸻鹬类不同的觅食策略使其可以利用不同的底栖动物。采用奔-停觅食方式和视觉觅食方式的鸻鹬类一般在底上型生物丰富的区域。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何给来来往往的候鸟打造一个安静、安全、安逸的家,并不容易。城市要发展、要扩张,人为活动和外来物种入侵一度威胁候鸟的生存。

20139月,上海开始实施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总投资11.6亿元,总计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除了成功控制互花米草生长扩张,鸟类栖息地功能也得到修复,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

吴巍说,以前,水鸟在崇明东滩进行繁殖的情况很少。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繁殖的水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这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最靠南的稳定繁殖地。”根据近些年的监测数据,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停留的鸟类总量达百万只次。从2002年开始,持有崇明东滩“身份”的候鸟不断在全球各地被观测到。

吴巍高兴地对记者说:一只20219月在此环志的翘嘴鹬不久前又飞了回来。看着鸟腿上依旧完好的编码旗标,吴巍十分感慨:“那时候它还是只幼鸟,现在都满3岁了。”

野外监测  冯雪松 摄

钮栋梁介绍,除了鸟类,对于底栖生物、植物的监测也有一套科学体系。依托东滩独特的自然条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大科研监测力度,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为生态保护提供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保护从来不是封闭的。目前,崇明东滩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市民可以预约参观。该基地设置4个展馆,参观者可以熟知东滩申遗历程、体验自然教育活动、了解生生不息的物种。20237月,建在湿地里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经提升改造后正式开放,面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湿地和候鸟的生态之窗。

“我们希望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把生态修复的成果转化为科普教育、文化共建、生态文旅等方面的优质产品,不断拓展东滩湿地世界遗产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影响力。”钮栋梁说。

东营黄河口:从盐碱地到候鸟的“国际机场”

水草葱郁,芦荻摇曳,大片盐地碱蓬给湿地铺上奇幻的“红地毯”。水波荡漾间,一群群水鸟掠过,有的飞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有的站立于芦苇树梢之上……这是记者在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看到的景观。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处黄蓝交汇、泾渭分明、蔚为壮观。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系统。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张正旺表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具有候鸟种群多、珍稀濒危物种集中、数量丰富等特点。这里不仅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典范,对世界范围鸟类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据悉,2019年以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内东方白鹳、黑嘴鸥繁殖数量稳定增加,累计环志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个体150余只。目前,区内野生动物1632种、植物685种,鸟类从自然保护区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作为国际湿地城市,东营境内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全市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达到41.6%,约占山东全省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城市空间疏密有致,生态、游憩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入,形成了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鲜明特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表示,为保护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

水是“生态之基”。20世纪90年代,黄河多次断流,下游黄河三角洲因缺少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平衡。

记者在东营黄河口湿地生态监测中心采访

今年57岁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1988年中专毕业,带着“开荒造林、绿化祖国”的理想,被分配到了三角洲上的林场。据他回忆,断流的时候黄沙遍野,遮天蔽日,潮沟淤塞。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物绝迹,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消失,鸟类栖息觅食地少得可怜。

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形成“河、陆、滩、海”入海循环主干道,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打通黄河与湿地间的“毛细血管”。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实现‘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近3年生态补水突破4.8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湿地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张希涛说。

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是生态修复的另一个难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告诉记者,互花米草疯狂生长,导致本地物种盐地碱蓬、海草床消失,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死亡。“鸟类栖息觅食地大面积减少,海岸带成了静悄悄的‘绿色沙漠’。”

周立城说,在互花米草治理方面,保护区联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创新探索了“刈割+翻耕+围淹”治理模式。刈割,即清除地上植被,切断光合作用,阻止互花米草结出成熟种子;翻耕,即自主研发了机耕船反复翻耕,破坏茎杆和根系,抑制互花米草生长和繁殖;围淹,即创新使用充填膜袋方式,对刈割后的根茬持续淹水,使根系窒息死亡。

“近年来,我们自然保护区内累计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清除比例达99%,打造了河口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样板标杆。针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床,采用植株移植、种子种植和自然恢复3种方法,今年成功修复海草床750亩,探索出了环渤海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的最新技术和模式,成为山东省首个海草床修复成功案例和一次性修复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项目。”周立城说。

在生态补水和系统修复的同时,保护区还探索以自然修复为主,涵盖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底栖生物恢复同步保护的湿地物种微生态系统修复模式。

“我们在河流沼泽湿地,科学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按照生态学要求设置大缓坡和深水区引进黄河水,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结合下游漫滩补水需水量,系统考虑鱼鸟生物关系,设置快速过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我们在盐沼湿地,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结合其生物学特性、生态群落及立地土壤等条件,在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前提下,通过水系连通补充碱蓬萌发所需淡水、疏通潮沟恢复湿地和海洋交流、加强微生境改造在滩涂湿地塑造微地形等方式,通过其自然生长繁衍对盐沼湿地种子库进行补充,提高近海滩涂土著植物竞争能力,为鸥类、鹤类等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张希涛说。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乘坐电瓶车穿梭在芦苇荡中,不时有白鹭、鸿雁等鸟儿掠过。远处的电线杆上,几乎每根杆子头上都立着一只大鸟。保护区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个就是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区候鸟迁徙的标志性鸟类,每年都有2000多只从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地区来到黄河口湿地。一些东方白鹳就留在这里越冬,随后继续往南,飞往长江中下游的沼泽湖泊,剩下的就留在这里越冬。眼下,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相中了保护区的环境,扎根在此,成为留鸟。

“目前,保护区鸟类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今年5月,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首次被观测到在此繁殖,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东方白鹳、黑嘴鸥、白鹤等旗舰种鸟类种类、数量稳步增加。”周立城说。

东营是国家重要的现代石油城市。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境内集中了胜利油田85%的产量和80%的石油地质储量,同时是中海油渤海油田的重要产区。为开展生态恢复,胜利油田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舍油让道”。

胜利油田垦东12平台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周立城介绍,那里原先属于滩海油藏,拥有多口采油井。如今,油田生产设施已全部关停退出,以更好地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

在保护鸟类和湿地工作中,现代科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记者在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看到,大屏幕上,湿地环境、水文变化、鸟类活动等信息实时显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保护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整合接入气象、水文、土壤、海洋等监测数据,建设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为了提升对旗舰物种的保护,生态监测中心还联合科研院校,运用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打造AI图像识别点位20处,跟踪掌握珍稀鸟类的分布和迁徙动态。

“通过全天候监测,我们掌握了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一些行为特征,发现它主要吃鱼,喂幼鸟也主要喂鱼。”赵亚杰说,今年3月到5月东方白鹳繁殖关键期,工作人员在湿地内分三次投放5000公斤小鱼苗。“今年的繁殖幼鸟数比去年明显增多,东方白鹳繁殖了202526只幼鸟。”

张正旺说,申遗成功体现了当地对湿地生态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升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当地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与国际标准对标,这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申遗成功为东营市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同时也让公众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李兴杰表示,保护区将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口生态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学等活动。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围绕世界自然遗产等“生态名片”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南大港:让观鸟成为爱鸟护鸟的开端

秋日的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天空湛蓝如洗,芦苇随风摇曳,白鹭立于浅滩,野鸭在水面游弋,凤头鸊鷉、红嘴鸥身影不时闪现。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的缘故,作为河北人的记者还真的不知道本省还有这样一处鸟类的乐园。今年7月,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个地方在沧州市的东部,紧邻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九河下梢之地,上游雨水和大量的充沛的淡水经此汇入大海,慢慢在这就汇集形成了这片湿地,我们俗话说就是大洼,水草丰盛,鱼虾肥美。”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沈明俊说。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与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大港国家重要湿地位置重叠,位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在沧州黄骅,顺着笔直的捷港大街走到尽头,就是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位于保护区内。

沈明俊在保护区管理处工作已经21年了,他的巡护区从大南门开始,到沙尘道结束,巡护1次就要15公里,1天至少要巡护3趟。每巡护1次,沈明俊都会在记录本上填下工作内容。厚厚的记录本记录着沈明俊值守的每一天,也记录着保护区在保护中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河北持续加大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候鸟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到2023年的10万余只,候鸟数量4年间增长了4倍。

震旦鸦雀

“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反映就是从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上体现的,保护区原有鸟类268种,现在增加到了271种,鸟类的种类还有数量都在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11AI监测平台构建起覆盖全湿地范围的智能监控网络,搭建起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

“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其他提名地相比,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偏内陆,以淡水沼泽湿地为主体。青头潜鸭在这里的最高观测记录为30多只,人们也在这里同时观测到40多只白枕鹤,非常壮观。适宜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停留。”走上观鸟亭,张正旺表示。

南大港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孟召蕾介绍,这里春如翠毯、夏似绿波、秋芦若雪、冬苇赛金。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脸琵鹭等国际濒危鸟类多次现身,有着“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的美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白鹭  臧洪熙 摄

“我是退休教师,听说南大港湿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专门来这里参观。这里的鸟儿、湿地非常漂亮,我以后会经常来这里游玩。”在南大港湿地观鸟亭码头,来自石家庄的市民孙兰英一边拍照,一边跟记者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多年保护和修复的结果。孟召蕾说,湿地北部区域曾因围垦形成了连片的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开展了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

2020年至2022年,保护区实施了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生态化改造,该项目成功恢复了108.8公顷湿地生态。此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2023年至2024年,继续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退养还湿区展示的两张图片显示着湿地的变化。“前面一张拍摄于20236月,后面一张拍摄于今年8月。可以看到,1年多来,生态修复让水面不断扩大,水体也更加清澈了。”王立军说。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今年,湿地新增了赤嘴潜鸭、棉凫、牛背鹭3个鸟类新物种。其中,棉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今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上百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集群归来,选择在南大港湿地栖息。同时,大量水禽也选择在此栖息,南大港湿地成为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

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南大港打造“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发展新模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去年,南大港湿地景区荣获2023年度河北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旅游人数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带动了周边村落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就业200余人。

鸟儿归去又来,如今的南大港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路上的温馨驿站,也是人们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好去处。“以南大港申遗成功为契机,河北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落地,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管理监督制度,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水平。”河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大连蛇岛-老铁山:猛禽的天堂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猛禽迁徙的主要通道。每年秋季,当地都会开展为期近3个月的猛禽监测工作。近日,监测人员连续两天观测到上万只猛禽从这里飞跃渤海海峡,向南迁徙,最多的1天观测到17000多只猛禽,创造了猛禽观测的最高纪录。

大连蛇岛 老铁山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又为什么成为我国能够观测到猛禽数量最多的地方?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说:“老铁山的鸟类绝大部分是候鸟,约占全部鸟类的90%以上,冬候鸟和夏候鸟的种类也比较少,大部分是旅鸟,只是途经老铁山。而猛禽是老铁山鸟类中最有特点的,迁徙期间种类多、数量大,动辄有数百只的猛禽在天空盘旋。这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只有0.73平方千米的蛇岛,是中国特有种蛇岛蝮在地球上唯一的栖息地。蛇岛蝮以一种极为罕见的方式存活着,其生存密码至今未被人类全部 解开。”

蛇岛蝮,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蝮亚科、亚洲蝮属,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蛇岛蝮是蛇岛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由于分布范围极其狭小,数量稀少,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中的易危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中的极危物种。

有假说指出,约1亿年前,胶辽古陆还未分开,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的陆地连在一起。到了中新世,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发生了辽河断裂,导致渤海下陷,黄海海水涌入,使得胶辽古陆成为一片汪洋,未被海水淹没的山峰露出海面,成为岛屿,蛇岛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蛇岛形成过程中处于褶皱带上,造成了蛇岛上大量地质裂缝的存在,而蝮蛇喜欢居住在岩石缝里,石缝作为天然洞穴吸引了蝮蛇在此“定居”。

蛇岛作为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蛇岛蝮的唯一栖息地,还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黄嘴白鹭为代表的珍稀水鸟的繁殖地。不仅如此,每到秋季,还会有来自西伯利亚、我国东北等地的近300种上千万只候鸟经此迁徙。

岛上有蛇,鸟儿为何还到这里停栖?王小平介绍,蛇与鸟构建起蛇岛一种非常特殊的岛屿生态系统。蛇岛蝮以每年春秋迁徙经过蛇岛的小型鸟类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蛇岛蝮的生存能力很强,一年只吃‘两顿饭’。每年春秋两季,许多候鸟长途跋涉后,会在蛇岛上歇歇脚再上路。此时蛇岛蝮会伺机捕食,为一年的生存繁衍补充能量。”王小平说。

蛇岛

经过了“夏眠”,时下蛇岛蝮正进入捕食活跃期,它经常一动不动地保持一种状态,守株待鸟。蛇岛蝮的眼睛和鼻孔间有一个洞,称为颊窝,就像红外线探测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出微小的温度变化,还能判断出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当小鸟飞近蛇身边时,蛇感知到小鸟的靠近,会急速弹出蜷曲成“S”形的身体,咬住小鸟,将毒液注入小鸟体内,几分钟后小鸟便失去知觉,成为蛇的美味。

猛禽可以为候鸟扳回一局。蛇岛蝮的食物是小型鸟类,而大型猛禽则是蛇岛蝮的天敌之一。王小平介绍,蛇岛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一处奇特的猛禽迁徙停歇地,猛禽在迁徙途中,会捕食蛇岛蝮作为食物,比如灰脸鵟鹰、蛇雕、普通鵟等都会捕捉蛇岛蝮作为食物。当然,以毒蛇为食物是有风险的,有时,猛禽会被蛇岛蝮反咬而亡。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禀赋,让大连成为全球候鸟迁徙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

作为全球久负盛名的猛禽迁徙中转聚集地,老铁山每年秋季有数十万只猛禽经此迁徒,跨越渤海海峡,或沿渤海海岸线南迁。2023922日,老铁山单日记录猛禽7561只,创下中国内地最高纪录。

猛禽观测志愿者刘丹萌告诉记者,在观测中心情非常激动,整个场景非常壮观,可以看到无数的小黑点从这个山头开始冒起,像一条河一样非常长,一直连到对面的山东烟台,这一整片天空全部都被猛禽占满了,实在是太震撼、太壮观了。

申遗可谓一场“生态大考”,是对整座城市生态建设水准的全面测评。1980年成立保护区后,保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取多种手段,使得偷猎野生鸟类现象逐年递减。至2022年,老铁山保护区内首次鸟网清零,几代人感叹的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今,保护鸟类、爱护自然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连交出了精彩的“生态答卷”。

丹东鸭绿江口

“大连要把申遗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全省领先、全国争先、全球创先’的标准加快推动各项工作。”大连市长陈绍旺强调,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世界遗产成为大连、辽宁的骄傲。

丹东鸭绿江口:万鸟翔集不是梦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每年3月至5月,数十万只鸻鹬类水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地迁徙至俄罗斯远东和阿拉斯加等地繁殖,鸭绿江口湿地是这些迁徙涉禽北迁途中最后的停歇地和补给地,对其繁殖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庄子《逍遥游》里的浪漫场景都会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上演,数十万只候鸟在湿地上空集群翻飞,形成独特的“鸟浪”奇观,宛若大鹏展翅。

“看!那群就是我们这儿的明星——斑尾塍鹬!”

沿着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不远处广袤的滩涂上,有一群身披棕栗色外衣的水鸟,正用长长的喙探寻美味。涨潮之时,原本在滩涂上捕食、休憩的鸟儿倏尔振翅齐飞,铺天盖地而来,宛如海面上翻涌而至的壮阔浪潮,这片“鸟浪”不断变换着形状和方向,时而如长龙蜿蜒,时而似旋涡盘旋。

“这还不是最震撼的季节嘞!据统计,每年3月至5月的迁徙季,有50余万只水鸟在我们这里停留,那时的‘鸟浪’遮天蔽日,那才叫壮观!”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说。

每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鸟类爱好者都会聚集于此,见证这场震撼人心的生命大迁徙,记录这些鸟类创造的自然奇观。

20247月,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系统遗产最北端的遗产地,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生态名片”。

这些候鸟为什么会来这里?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与海洋性气候特征,这一独特环境孕育了内陆湿地与海岸带湿地、海洋生态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芦苇沼泽、潮滩盐沼、碱蓬盐沼、河口湾和浅海海域五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我们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迁徙候鸟提供了极其多样的栖息地环境和食物种类,让鸟儿们‘瘦巴巴’地来,‘圆滚滚’地走。”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白清泉说。

“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这些候鸟北迁途中最后的补给站,是斑尾塍鹬北迁期间种群数量最多的停歇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马力告诉记者,该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极危物种勺嘴鹬,濒危物种大杓鹬、大滨鹬、小青脚鹬及其他受胁鸟类,提供了栖息与停歇的环境。

在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大洋河口核心区内的孤山苇场,记者看到芦苇依依,水光潋滟,群鸟在湿地中翩翩起舞。

近年来,当地开展了“孤山苇场生态修复工程核心区湿地生境修复项目”,修建了 18 公里大洋河西岸护堤,建设了人工湿地水文调控系统,按季节人工调节水位,增加天然食物,营造适鸟生境,鸟类数量、种类暴增,芦苇长势更加繁茂。

“我们还修建了 128 座人工岛,并利用自然潮汐,人工修复了约 67 公顷芦苇沼泽和约 67 公顷红海滩,增加了鸟类的栖息繁殖地。建设了鸟类救护站和补饲站,让鸟类伤有所治、饿有所食。”马力说,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群空中“旅行家”,保护区还组建了专门的巡护队伍,建立巡护台账,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定期、分区域、分重点的巡护工作。20余名巡护队员每周巡视35次,每次巡视50100公里,寒来暑往,接续不休。

经过多年的科学管控,保护区岸线常年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0年保护区可观测到的鸟类有43250种,如今保护区最新鸟类调查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共监测记录到鸟类324种,其中水鸟148种、林鸟176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收录的受胁物种有2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名录的有32种。

“我们会充分利用好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个名片,加大保护力度,让万鸟翔集成为丹东的生态特色,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丹东观鸟护鸟。”刘洋表示。

 

丹东鸟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