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十三陵林场 见证首都林业的发展
十三陵林场 见证首都林业的发展
作者:文/王 浩 王晓燕 赵建国 王 潇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9-02 10:39:48 浏览:2942
字体:
分享到:

白皮松树林踏查

/王  浩  王晓燕  赵建国  王  潇

19623月,北京市十三陵林场在北郝庄苗圃和大宫门造林工区的基础上成立。62个春秋走过,林场林地总面积达到8485.8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0.96%,林木绿化率达到91.08%。林场已成为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展示首都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林业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十三陵林场依托辖区内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蟒山景区等30多个首都名胜旅游区和重点防火区,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森林培育经营、科普教育、古树名木管护、文物古迹保护、森林文化建设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已逐步形成集生态、科技、文化、智慧为一体的高质量、现代化林场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陵林场按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改进林场森林培育管理理念,积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了森林健康经营培育保护、生态监测、新品种选育、科技示范推广和生物多样性宣传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将优质的生态成果回馈社会。

坚持生态建设  描绘秀美山川

十三陵林场积极实施百万亩造林等绿化工程。在造林苗木选择上,为改善生物物种栖息环境,提高林分生长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注重选择“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等苗木,增加了白皮松、油松、丁香、山楂等固土、涵养水源强的树种。在蓄水池边和林中置放鸟食台、栽植浆果类植物等,为鸟类准备食源和巢穴;利用抚育剩余物搭建“本杰士堆”,为野生小动物提供生存空间,逐步修复造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林场已记录的植物资源有针叶树种21种,阔叶树种111种,灌木85种,草本367种,菌类5种,其中包括黄檗、软枣猕猴桃、野大豆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动物资源包括兽类101313种,鸟类3466109种,两栖爬行类6912种,其中包括貉、中华斑羚、豹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野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首都深山与浅山地区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基本实现贯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G6京藏高速和京张高铁是去往“2019年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通道,是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重要景观廊道,是联系京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纽带。林场通过实施“京藏高速沿线(十三陵林场段)景观提升工程”和“京张高铁十三陵段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等,有效提升了秋冬季沿线景观的彩色度和绿色度。与过去的荒山秃岭相比,如今已是春花烂漫、夏季葱绿、秋季炫彩、冬季苍翠的缤纷色彩,再造了燕京八景中的“居庸叠翠、炫彩关沟”的壮美景观。构建了物种丰富、林相有序、统一协调、生态健全、景观壮丽、独具特色的生态走廊,打造出了一条串联山水地景、体现北京自然与文化的风景廊道,为两届盛会的召开提供了景观保障。

注重科技兴林  释放创新动力

林场现有多套生态监测系统,拥有若干红外相机、望远镜、便携式监测等设备,可持续监测包含光、风、水、土、空气、温度、生物多样性、有害生物等在内的74个指标。建立了数据实时监控平台——十三陵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量化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对动植物保护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确保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首都园林绿化资源生态监测、管理决策、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提供数据支撑。

林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加强北京市城乡绿化重要乡土乔木树种的选育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林业科技人才,加快林业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新机械在国有林场的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签署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合作协议,对400亩试点森林,制定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判定方案,并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方式促进森林景观恢复;通过补植、疏伐、巡护设备采集以此来提高生物多样性,综合提升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水平。

安装红外相机

林场积极建设国家级白皮松良种基地。基地面积57.3公顷,以白皮松的遗传改良和良种苗木生产为核心,培育面向北京城市绿化需求的景观用白皮松优良单株和山区造林用白皮松优质苗木。20122023年共培育良种苗木近270万株,选育植物新品种黄栌变种紫霞1个,并审定通过了7个北京市林木良种。2021年起,为进一步扩大白皮松社会影响,拓展适生范围,基地开展白皮松“中国行”行动,计划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5个地区进行白皮松试种示范。目前已分批将5800余株36年生白皮松容器苗运输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国有林场进行试种,当年成活率达98.5%3年保存率达89%以上;完成西藏、新疆白皮松适生性调研,为下一步更好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基地也从额济纳旗国有林场引进了胡杨等树种,在北京进行栽植培育研究,互享苗木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如今,林场与额济纳旗国有林场等加强合作交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合力攻坚,共同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三陵林场国家白皮松良种基地已成为基地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合理,遗传改良体系科学完整,能基本满足北京市景观与生态林建设对白皮松良种苗木需求的核心良种基地。

林场将沟崖分区建设成北京地区特有树种天然种质资源基因库,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树种资源为主要目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管理,实行全面封禁保护;并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对该区域的植被、气候、地形等进行科学研究及引种试验、育种繁育等;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保护北京地区特有树种的天然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坚守生态红线及资源保护底线。

20232月,林场举办“‘森林说·库’暨十三陵林场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森林碳汇、国有林场现代化发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方面,深入研讨森林经营造福人民的措施和途径,探讨国有林场未来发展方向及思路,蓄势赋能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防火演练

实施智慧护林  强化三绿并举

近年来,林场不断创新护林方式,构建智能系统,实现了林草防护的智慧化管理。成立3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中队,构筑起包括正式职工、护林员、消防中队共建联防网络。同时,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拥有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14路火情自动识别系统24小时运转,随时调度各林区及13座防火瞭望塔情况,并配备400兆、800兆无线寻呼电台,保障突发情况下通讯畅通。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了由原来“人防为主”的模式,向“技防为主,人防为辅”转变,为首都西北部近13万亩林地的安全保驾护航。

林场十分重视与周边属地的交流合作,为更好地守护好首都北部绿色屏障,林场以林长制工作机制为抓手,积极与属地加强林业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在市林长办和昌平区政府大力推动下,与区林长办及属地8个镇(街)签署了《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与昌平区属地落实林长制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起林长联席会议机制、属地林长协作机制、属地执法联动机制、重要事项共商机制,通过建立联动机制,达到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管共治的目标。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价值。林场上口辖区内有一片百年古柏群,4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9棵,超200年树龄的古树19棵。古柏棵棵笔直挺拔,苍劲古朴,树枝横生,有参天入云之势,风景蔚为壮观。

近年来,林场着力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创新古树名木保护理念与实践,积极处理好超大型都市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与古树名木生长空间交织关系,保护管理重点不再局限于古树名木本体保护,而是逐步向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系统保护转变,最大限度确保其历史、文化、生态、科学价值。

坚持生态惠民  共享绿色福祉

林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以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为展示窗口,将生态建设与市民的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让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为了使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满足长距离野外徒步的需求,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蟒山景区打造了5条全长20公里的森林步道,贯穿于整个游园体系中。步道坐落于优美的自然森林植被景观的怀抱中,由林间小道、木栈道、石台阶等构成,保留周边的自然风貌,串起一路美景,供市民休闲游憩。沿着步道而上,最高处海拔659米,可到达最佳观景点——“五观台”。在这里,可观伟大的首都北京风貌、可观层林尽染的林海、可观碧波荡漾的天池、可观浩瀚无垠的星空、可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感受“一地五观”的浩荡之势。在五观台旁,矗立着一座防火瞭望塔,202371日,正式揭牌取名为“览盛阁”。

与北京林业大学留学生交流

近几年,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着力提高生态惠民水平,围绕“生态、生命、生活”的核心理念,组织开展森林体验季系列活动,活动涉及体验自然、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森林运动、文艺创作等内容。同时,每逢春季,市郊铁路S2线“关沟段”两侧山花陆续绽放,列车蜿蜒前行在群山花海之中,被网友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为满足市民游客春季赏花需求,林场在赏花期开放关沟栈道,并采取一系列保障市民游客以及森林资源安全的措施,确保现场平稳有序。

如今,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首都市民健身养生、观光游览的重要场所,是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优美的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最直接的生态体验,让市民充分感受森林文化的魅力,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态景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