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点击论点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8-05 15:41:31 浏览:3774
字体:
分享到:

迈向金融强国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

董战峰、潘拥军等在刊发于《环境经济研究》2024年第02期的《迈向金融强国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中指出,金融强国的内涵主要在于金融各项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完善而强大、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强大、拥有先进的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拥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强国建设实质是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建设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新机遇的同时,须要解决绿色金融法规标准不够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需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不够丰富、绿色金融多元化应用场景不足等关键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绿色金融创新形势与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创新要从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法规标准,不断深化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改革,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绿色金融与科技、普惠、养老和数字等金融融合应用等方面统筹推进。

数字经济、组织惯性与企业绿色创新

蒋畅畅、任静等在刊发于《科学决策》2024年第06期的《数字经济、组织惯性与企业绿色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中陈述,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平衡稳定性与创新变革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变革理论,以20152021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组织惯性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发展数字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与绿色创新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正在推动着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是发展组织惯性的重要前因变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组织惯性发挥其积极作用;组织惯性的存在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抵御可能的风险与冲击,帮助企业创造与环境相匹配的新能力,为企业的创新改革提供保障,使企业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与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研究结果为我国企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绿色创新实践提供指导,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邵景峰、宋钰在刊发于《中国商论》2024年第10期的《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产业模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金融行业发展绿色金融、调整市场资本配置方式、引导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金融产业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全面探索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已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需要和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碳金融等方面。绿色金融可通过投融资的倾向性来加强对高污染企业的约束,引导资本流向绿色环保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须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地方特色浓厚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设立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的方式,从资金上支持此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完善绿色金融监督机制,创造绿色金融有序发展环境。

电子鼻技术评定刨花板气味等级方法

欧雪冰、林锐航等在刊发于《中国人造板》2024年第04期的《电子鼻技术评定刨花板气味等级方法初探》中陈述,电子鼻技术采用仿生学原理,由取样操作器、气敏传感器阵列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能够分析气态、液态和固态等各种形态的样品的气味,具有无损检测、结果客观、重复性高等优点。本文以刨花板为研究对象,通过PEN3电子鼻对不同气味等级的刨花板样品进行气味检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PEN3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可对刨花板气味等级进行区分,但对LY/T 32362020《人造板及其制品气味分级及其评价方法》中的“气味明显,但气味不令人难受“”明显让人感觉难受的气味”这2个等级未能准确区分。建议扩充各气味等级刨花板样本量,并以此建立样品LY/T 32362020气味等级检测结果与电子鼻数据间的模型,完善刨花板气味等级电子鼻检测数据库,实现新样品气味的电子鼻快速检测。

我国木制建材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

柳敬芸在刊发于《商展经济》2024年第11期的《我国木制建材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研究》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木制建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市场变化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木制建材出口市场一直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木制建材出口不断面临着各种贸易壁垒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木制建材出口所面临的贸易壁垒,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研究将揭示这些壁垒对我国木制建材出口的影响,并为制定有效的出口策略提供指导。本文研究结果强调了贸易政策的重要性及我国木制建材产业应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市场扩张的重要性。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价值实现路径

杨洋、董翀等在刊发于《农村金融研究》2024年第06期的《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价值实现路径探析——以福建龙岩地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为例》中指出,近年来,森林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林业碳汇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和林业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迫切需要优质高效的绿色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论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具有“保险—碳汇规模—社会经济—气候调节”的价值路径机制,认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通过定损赔付来保护森林和碳汇规模,有助于林农等经营主体稳定收入,实现碳汇的经济效益。林业碳汇规模稳定有利于促进林业碳汇产业发展,落实“双碳”和乡村振兴等社会目标,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森林经营管理能促进碳库积累,达到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创新为案例,对林业碳汇保险实践的内容、成效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完善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价值实现路径的政策建议:一是找准路径的关键堵点,完善保险产品设计和尽快恢复碳市场交易;二是调动各方面生产要素向碳汇保险创新倾斜,激发保险价值实现路径的内生动力;三是保险价值实现路径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市场主体,不仅要维护保险市场和碳市场的有序竞争秩序,还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在宏观上保证碳市场运行规范和质量。

绿色金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低碳发展

李洁伦在刊发于《商业观察》2024年第12期的《绿色金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低碳发展研究》中指出,双碳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内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趋势,以及外部国际协作的双重压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点战略发展区域,有着科技创新中心与内地港澳合作示范中心的战略定位,同时在金融业,三大产业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都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文章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与制造业低碳发展现状,探讨了区域内绿色金融助力制造业低碳转型的路径需求,并提出跟随型路径及供给引导型路径,同时从空间溢出与价值链的维度分析了制造业低碳发展的路径,最后对绿色金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李健在刊发于《统计与决策》2024年第09期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指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兼顾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指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链创新间接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城市区位、规模、级别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城市、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更显著;数字经济子维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数字金融的直接效应更大、互联网发展的间接效应更明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王喜峰在刊发于《东南学术》2024年第03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与突破路径》中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分析其背后的价值困境。“难度量”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难抵押”源于未能区分生态存量和生态流量,“难交易”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格,“难变现”源于未区分生态商品与生态产品。界定生态产品价值、核心机制和价值标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的突破方向。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是其突破路径。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李加辉在刊发于《江苏商论》2024年第05期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对中国企业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将绿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作准自然实验,选用双重差分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非试验区的企业而言,绿色金融政策整体上有利于降低试验区的企业成本,有利于减少重污染企业成本,但没有显著影响非重污染企业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显著降低了国有重污染企业成本,而对国有非重污染企业、非国有重污染企业以及非国有非重污染企业成本无显著影响。

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绩效

王岚、李男在刊发于《现代管理科学》2024年第03期的《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绩效》中陈述,伴随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市与中心城市中更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伴随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呈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此,提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与技术吸收能力协同发展体系、差异化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助推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斌、木拉提·哈依拉提在刊发于《上海节能》2024年第05期的《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陈述,利用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耦合模型评价各地区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面板回归、门槛模型回归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三者对耦合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绿色金融对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优化,最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作用存在异质性;东部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三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又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因此,建议从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扩大绿色金融覆盖面、加强环境规制以及强化省份经济联系等方面入手,推动经济绿色协调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王昕怡、许向阳在刊发于《林业经济》2024年第02期的《绿色信贷政策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基于279个城市的经验分析》中陈述,深入探讨绿色信贷政策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我国279个城市20082021年间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在抑制碳排放方面效果显著,影响系数达到-0.3964,充分展现了政策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政策发挥作用的两条主要路径: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这不仅体现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更体现在城市绿色专利数量的显著增长上,两者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分别为1.01310.2605,这一发现为绿色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在不同地区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差异,西部地区最为显著,东部次之,中部稍弱。这提示在政策执行中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调节效应检验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进出口贸易开放度对绿色信贷政策效应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城市维度研究碳排放,并引入调节效应分析,为绿色信贷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策制定者应强化绿色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应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等政策启示,旨在推动政策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以及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转型路径

方烨在刊发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5期的《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中陈述,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策略之一,可以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2010-2021年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产出总体呈持续增强趋势,但发展中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绿色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和转化应用难度高等问题。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转型,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完善产业链建设以及推进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包括提供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科研成果、设施和人才,促进绿色技术的跨领域和产学研结合;推动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协同发展;引导和协调相关方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推动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市场规模化发展。

基于市场导向的绿色金融发展

吴志远在刊发于《经济论坛》2024年第05期的《基于市场导向的绿色金融发展探索》中陈述,绿色金融是金融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是改善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适应绿色技术创新的特点与要求是实现金融绿色转型的根本要求。为更有效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亟须探索一条由点到线及面、循序渐进的合理路径。应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即以领导企业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联盟,并以此为载体探索金融绿色转型的新路径,使绿色金融得以“落地”;推动联盟企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打造绿色金融服务的新体系,使绿色金融得以“落实”。打造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是一个渐进过程,各地可大力开展相关实践,绿色金融也将在此过程中不断孕育成长。

油茶果壳生物基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

梁先跃、胡传双等在刊发于《林产工业》2024年第05期的《油茶果壳生物基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中指出,油茶作为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南方各省被广泛种植,其加工剩余物油茶果壳若未合理有效利用,将对空气、水体等生态造成污染。油茶果壳富含中孔结构,用其制备活性炭,可用于吸附或电池、电极与电容器领域;油茶果壳去除木质素得到的综纤维素,可制备综纤维素膜材料或纳米纤维素膜材料,用于包装、纺织和医疗等领域;油茶果壳富含木质素及茶皂素等天然活性物质,可制备油茶果壳基树脂用作做胶合材料并具有耐恶劣气候及阻燃等特性;油茶果壳经热压工艺制备刨花板,可用于家具及建筑等领域;油茶果壳作为增强相与塑料复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可用于园林和室内装潢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油茶果壳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油茶果壳生物基材料提出了展望。

中国绿色债券服务于碳交易市场机制

郑淑凝、王安国等在刊发于《海南金融》2024年第05期的《中国绿色债券服务于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研究》中陈述,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即将迎来扩容,绿色债券展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本文探讨了中国绿色债券在推动碳交易市场机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回顾了中国绿色债券及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行业主体单一;交易双方自主交易意愿受限;金融化程度不高导致风险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三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绿色债券如何从交易主体、自主交易方式及整体风险三个维度助力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债券有助于碳交易市场低碳项目业主实现低碳转型,提升市场活跃程度;绿色债券作为担保物提升自主交易公信力,增加碳排放权交易量及交易额;绿色债券作为碳期货的标的物,帮助碳交易市场实现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对冲。

ESG表现、绿色创新与企业市场价值

强群莉、王彤等在刊发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1期的《ESG表现、绿色创新与企业市场价值》中指出,“双碳”理念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企业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表现关乎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而绿色创新是实现绿色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探究ESG表现、绿色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机制,对鼓励企业践行绿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选取20122022年沪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华证ESG评级得分对上市公司的ESG表现进行衡量,并据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ESG表现通过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来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且绿色创新在影响ESG表现提升企业市场价值的过程中还具有门槛效应;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公司治理维度在ESG整体表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效应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记笔记

木材用于水伏发电的研究进展

郭明辉、林作鹏等在刊发于《林业工程学报》2024年第03期的《木材用于水伏发电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带来能源枯竭与环境恶化问题,绿色可持续成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水能作为目前较为优质的清洁能源,其中一部分潜在的能量有待转化利用。近年来,水伏发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深度挖掘水能资源的手段,研究者们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功能材料与水滴、水波、水蒸发与湿气等相互作用输出电能的研究成果。开发生物质基水伏发电材料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木材是一种储量充足、可再生、易加工的材料,同时具有独特的多级孔道结构,内部富含极性基团,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因此木材在水伏发电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笔者总结了水伏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水伏发电的理论基础,基于水伏效应的能量转换方式及其器件材料的选择,介绍了木材用作水伏发电器件材料的研究成果,归纳了研究者为提高水伏发电器件的输出功率,对木材进行表面修饰、孔道调控、材料负载、碳化处理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对其面临的挑战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碳关税的跨国影响及政策应对

王晓明、夏洪涛等在刊发于《华北金融》2024年第06期的《碳关税的跨国影响及政策应对研究》中陈述,本文深入探讨了碳关税的内涵实质和作用机制,总结了国际实践进展,在此基础上运用GTAP-E模型以及141个国家(地区)、65个行业的基础数据,模拟分析了碳关税在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国际博弈情景下的跨国效应,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应关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碳关税是低碳转型发展下的“规则之争”,发达国家以减少碳泄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由推进碳关税,但实质上是在执行气候单边主义、构建绿色贸易壁垒、争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导权,对目标国的国际贸易、产出、福利、碳减排、金融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对我国影响方面,碳关税兼有贸易抑制和贸易转移双重效应,对高碳行业和低碳产业分别产生负面冲击和溢出效应,静态看影响有限,但动态看会随着征税范围拓宽、税率提高以及碳核算方法趋严而增强;在国际影响方面,碳关税将加剧国际不平等,并导致全球贸易条件恶化,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在国际应对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建立碳关税同盟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反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阶梯碳价是一种相对优势策略;我国在应对碳关税方面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实践,但在碳关税中长期动态影响应对、碳关税国际博弈、碳关税与“双碳”政策协调、金融服务供给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面临挑战。结合我国实际,本文从加强政策研判和综合应对、主动开展国际对话磋商、加快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以及健全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叶童、周莹莹等在刊发于《林产工业》2024年第06期的《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陈述,明确中国-中东欧合作国家间原木贸易的发展格局、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优化中国与中东欧区域的原木贸易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22年中国-中东欧原木贸易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原木贸易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中东欧国家间原木贸易联系持续加强,从影响因素来看,各国间的森林认证水平差异、贸易合作和经济距离正向影响着贸易网络的形成,而各国间的地理距离和森林资源禀赋差异负向影响着贸易网络的形成。因此,中国要抓住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机遇,优化原木贸易进出口结构,深化贸易合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漂绿”研究综述:行为识别、动机分析和经济效应

曾维琴在刊发于《财会月刊》2024年第10期的《企业“漂绿”研究综述:行为识别、动机分析和经济效应》中指出,随着企业对ESG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不断升温,一些并不具备ESG投资实力的公司也纷纷加入ESG实践行列,继而引发了非ESG的“漂绿”行为。这不仅使得社会各界对ESG产生负面看法,也可能带来ESG风险。目前,企业“漂绿”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准确识别企业“漂绿”行为,理清其动机和影响,从而达到精准治理的效果。本文试图对近十年间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漂绿”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概要介绍“漂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企业“漂绿”研究的核心命题“行为识别—动机分析—经济效应”,提出一个整合的“漂绿”分析框架,提炼出现有研究的启示、不足,并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展望未来“漂绿”研究主题。本文旨在推动“漂绿”研究发展,强化全社会对“漂绿”行为的认知及企业ESG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