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敬畏意识在植物文化中的道德呈现
敬畏意识在植物文化中的道德呈现
作者:文/刘凤彪 何树海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8-05 12:34:05 浏览:3219
字体:
分享到:

/刘凤彪 何树海

摘要:从敬畏的本义以及敬畏意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文化表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敬畏是人类发展的本能良知,是内心深处的明德,是指引人类美美与共、相互和善,特别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情感动因和构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支撑。而在自然界这个有机存在的统一体中,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其自身也把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视为生命的规律和生命的内涵。因此,人类作为大自然生态链条上一个微小、微弱的环节,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与自然的复杂互动,特别是与植物的密切联系。借鉴仿生学的理念和逻辑,充分挖掘植物文化中的敬畏意识,必将丰富学校教育、生命教育中的敬畏情感,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规则、敬畏规律,培植有着深厚敬畏意识的道德伦理情感。

关键词:敬畏;敬畏自然;生命共同体;植物文化;道德情感

 

亚热带植物  于宁  摄

植物养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新鲜的空气、果腹的食物、治病的良药和建筑的材料,丰富着物质的世界。同时,植物还在精神层面丰富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按照《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面对世间万物,我们必当有着敬重敬仰的情怀、如履薄冰的自觉,自始至终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敬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出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之中,就是人类在和植物的互动纠缠中反复体味、自觉升华的一种情绪表达。

敬畏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纯粹心理活动,敬畏意识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敬”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冀憧憬、对当下享受的满足感激,“畏”有着对未知未来的担心忧虑、对眼前危险的害怕恐惧,“敬畏”则代表着人类有底线、存良心、知不可、不乱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一、敬畏的表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基本表现

敬是敬重、敬佩、尊敬、恭敬,畏是恐惧、害怕、惊怖、恐慌。《说文解字》称:“敬,肃也。”“肃,持事振敬也,战战兢兢也。”“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在甲骨文中,畏的上部田代表鬼面具,下部爪有抓持之义,手里拿着棍棒,字形令人生畏,充满了凶恶之相。

原本“敬”“畏”是单独使用的,当“敬”“畏”并列在一起时,就把恭敬、畏惧两个层面的含义融揉成了一个整体。

之于敬畏,孔子有着传承至今的原创性阐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在这里说的“畏”已经不是单纯的畏惧、害怕,而是有着恭敬、端肃、庄重的意味,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敬畏。既然敬畏是敬重、尊敬、恭敬基础之上的惧怕,也就不会因“畏”而远离、躲避,反而有着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亲近成分,从而使“畏”带有亲密的感情色彩。

生命的顽强  耿国彪 摄

凡事“主敬”,是孔子儒家学说极其重要的文化导向。诸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上好礼,则民莫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等,在《论语》中比比皆是。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观念认知,敬畏一开始可能是单纯的“畏”,但人类文化赋予其丰富的、积极的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因素之后,由“畏”生“敬”,敬畏就成为更准确、更完整地表达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词汇,成为一种传承庚续的基本美德。

故此,《荀子》称“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指出“君子宽而不慢......恭敬谨慎而容”,认为这就是《诗经》中“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所说的那种人。理解了荀子关于君子小人之论,就理解了古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也就理解了儒家主张人们针对自身弱点保持“戒慎恐惧”之心的意义所在。这也正如理学家朱熹所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只是一个畏字”,“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可见,敬畏是一种本能、本性,发自内心、源于自觉,不管他人是否看见,自己都会坚守这份纯真。王阳明在《答舒国用》的信中引用了《中庸》的观点,阐明了敬畏是心之本体;又引用《易传》的观点,阐明了敬畏是基本的行为规则。即“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畏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尧舜之兢兢业业,文王之小心翼翼,皆敬畏之谓也,皆出乎其心体之自然也。出乎心体,非有所为而为之者,自然之谓也。敬畏之功无间于动静,是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敬义立而天道达,则不疑其所行矣。”[1]

明代吕坤在著名的《呻吟语》中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这里的“畏”是有分寸、有顾忌,是恪守规矩,有着敬畏的基本成分。曾国藩在家书中也特别说到“敬”:“敬之一字,孔门持义教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隙,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2]显然,曾国藩所说的“敬”,更多的是端肃、郑重之义。

社会的发展,赋予敬畏丰富的涵义。只有当人们真正在内心深处敬畏某一事物,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维护自身形象和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敬畏之心源于信仰,成于坚守,臻于自觉。敬畏其实是道德敬畏、伦理敬畏、情感敬畏,是发自内心的本性、本原,是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的一致,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二、敬畏意识的原初构成是对自然的“畏”

从史前文明的直接采集野果到从驯化栽培植物开始的农业文明,再到今天的现代农业,植物都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人类跨越野蛮愚昧的荒原迈进现代文明的门槛,从传统的农耕社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植物之间也经历了崇拜、认识、选择、驯化、利用、践踏、尊重等种种复杂关系变幻。但即便是农业生产的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乃至全链条数字化,改变的也仅仅是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改变不了农业生产的植物学特性和自然基础。正是这一亘古不变的植物逻辑,描绘出人类社会早期因为生存能力脆弱而对神秘的大自然产生了单纯“畏”的心理活动。

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没有基本的预测和防御能力,只能顺应自然条件维持简单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对自然规律、自然现象难以认识和理解,对一些神秘现象无从解释、充满疑惑,从而形成畏惧之下的迷信、崇拜。这种迷信、崇拜就是单纯“畏”的意识之下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社会心理与自然现象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所以,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表现,这种单纯的敬畏意识在形成之初确实是“畏”。这种“畏”虽无“敬”意,却最真诚、最真实、最宝贵。从植物文化角度来看,这一点,也是“畏”演变为“敬畏”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人类情感归因。

由于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水草肥美、林果茂密之地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食物,所以原始社会初期人们都是逐水而居、靠林而生。

《山海经·中山经》描述多地无草木、无水、多沙石,而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邓林就是桃林,而桃是早期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桃林是生命的动力之源,是基本的生活场所,也是早期人类追逐、争夺之地。《山海经·海外北经》就记载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所描述的,其实是人们在寻找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源。尽管早期人类的智商不高,但夸父绝对不会在食不果腹之时无谓的、盲目的追日。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夸父追日的历史渊源,其实是氏族部落为了寻找食物而不断迁徙的艰难征程。夸父应该是神奇的、伟大的,甚至或许是氏族的重要首领,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坚毅、志向和决心。他能够“与日逐走”,不仅说明善于奔跑、有着强健的体魄,还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能够找到甜美的果品。为了氏族群落的生存,为了大家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他沿着太阳的足迹,在广袤的大地山川之上开始了大胆的积极探索。所以夸父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象征,是对大自然有所畏而又不得不去依靠、去亲近的故事表达。所以,这种冒险是虽然是艰辛的,确实是值得的、诗意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列子·汤问》更是在“弃其杖”下加上了“尸膏肉所浸”五个字,刻画出了夸父的无我和牺牲。什么样的人能有如此高尚的奉献精神呢?那就是真正把责任担在肩上的人。推动夸父践行使命的动力,是基本的生存和氏族的未来。关于这一点,后面一句“生邓林”揭示了“与日逐走”的全部希望,最后一句“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说明了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和夸父的伟大贡献,也预示了夸父后人获得食物而终将生生不息。

所以,列御寇是清醒的、公允的。他在《列子·汤问》述说夸父追日的故事时,特意在开头先说了一句“夸父不量力”。这绝不是现在成语“自不量力”的贬义含义,而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指出了夸父不能去思考自己的力量。因为夸父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神秘的,人类是渺小无助的,这种思考是消极的、无益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迎“畏”而上、知“畏”而进。

自此,夸父为“畏”奠定了“敬”的人文基础。

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之“畏”演变为“无畏”

远古时代,人类以采摘和狩猎为主,对自然的过度依赖形成了蒙昧、迷信、盲目崇拜,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和一些民族风俗依然保留着初级阶段敬畏自然的鲜明痕迹。

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也在提升。为了满足无穷的需求欲望,初步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盲目开发和无尽索取,对自然之“畏”也逐步演变为“无知”“无畏”。生活的优渥、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人类的享受,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蔑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步步开启了更大程度的滥采滥用。

回首人类的发展历程,每当对自然界有一丁点新的了解、解读了一些细微的神秘现象,都会用这些一知半解的知识对大自然造成更大更多的莫名滋扰。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控制下,目光短浅的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暂时胜利之中。

虽然这种胜利确实持续了一段时间,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但实际上“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竟变成二者的两极对立,每十年一次的工业周期的过程就显示了这种 对立。”[3]

人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耿国彪 摄

梁希先生就非常反对人们对大自然“作过分的剥削”,认为“森林是人类的发祥之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应将大自然看作我们自己的家园。[4]“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

所以,早期的一些迷信、畏惧、崇拜尽管充满了无知,但却是敬畏意识产生的重要社会基础。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但也一直在遇到新的疑惑和难解之谜。今天,“人类文明存亡已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相对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尤为紧迫的是,要本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找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指引。”“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中国先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6]大自然中的生态链条、生态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人类社会利用自然的重要原则。

四、敬畏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能力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人类文化的厚重感和温暖度,丰富着人类与自然联系的情感表现。

民以食为天。人类早期的吃穿住用,基本上都是依靠采摘野果和初级农业生产实现的。特别是农业形成和发展之后,不仅密切了人类和植物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对植物形态和功能价值的充分研究与广泛运用,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五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就整理记录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对植物产品利用方面的巨大成就。《诗经》《史记》《尔雅》《广志》《异物志》《风土记》《南方草木状》《食物草本》等都有关于常见水果以及各种植物不同部位食用、药用或其他经济价值的记述,一些古代药学经典更是植物药用价值和植物分类学的重要参考著作。

可见,人类不仅享受了自然的无穷贡献和无私馈赠,而且在敬畏自然中形成了稳定的思想认识,总结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论及生活准则。不难想象,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每一个层面上的点滴成果,都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完美结合,都是矢志追求愉悦、健康、环保、可持续的科学生活方式产生的人类文明。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7]这种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思考未来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和担当意识。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植物。“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8]

神农冰花——杜鹃花  王珂  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植物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蕴藏着认识、利用植物的丰富实践经验,饱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光芒,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比如,《逸周书·大聚解》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淮南子·主术训》说:“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齐民要术》主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些观点极为一致的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华民族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组织生产生活的朴素生态思想,充分表达了对大自然要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的深刻认识。

显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托植物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播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种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五、敬畏意识放射着源于自然的道德美感之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植物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植物联系古今,通天接地,蕴含着深沉古老的人类历史。植物背后的人类活动即是民间文学演绎,也是哲学思想体现。挖掘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体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不仅感受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丰满。而围绕植物文化研究直接触摸自然,引导学生涵养敬畏之心,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担当情怀,则是赋予敬畏意识以时代价值的重要举措。

(一)植物作为自然的主体对自然充满了敬畏

植物远早于人类登陆地球,作为自然的主体和主人,植物本身在小心翼翼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或者说,正是在敬畏之下,植物成就了自我,延续了生命,从而得以给荒芜的地球披上绿装。

农谚讲“一过立秋,寸草皆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论什么植物,也不论植物大小,到了立秋时节便会结果结籽。以华北地区为例,大约10月底开始有霜冻,落叶植物的地上部分也会随之枯黄。从立秋到植物落叶,大概有一个季度的时间。一般草本植物的种子从受精到成熟,大约也是100天左右。这样,进入立秋时节,草本植物必须开始开花结实,完成种子发育。否则,种子就不能正常成熟,这个物种就会面临灭绝。为了延续生命,植物对天时的顺应,就是植物对自然的服从与敬畏。

同样,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充满了对天时的顺应和对自然的敬畏。种子的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氧气)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但有些种子在某个时段即使满足发芽条件也不萌发。如大多数树木的种子在秋季成熟,成熟的种子即使在深秋遇到合适的温度、适当的水分和湿度和空气(氧气)、光照等环境条件也不萌发。这是因为植物感知到了白天较短、夜间较长、凌晨气温较低,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是寒冬,如果这时萌发,其结果只有死亡。所以,这些植物就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休眠的特性,使得种子在成熟后的100多天时间里即使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也不萌发,只有等到春天来临、气温升高,那时才是幼小生命得以成长的最佳条件。

再比如,高山、平原、沙漠、湿地、海洋等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各种奇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和海洋等多种气候条件。千百万年来,不同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生长着千差万别的植物。高山上和海洋中的植物随着海拔高度或海洋深度的不同,在植物种类分布上有着明显的边界。以高山为例,谷底土层深厚,水资源丰富,风的影响较小,所以植物多茂密,高大乔木居多;半山腰部位土壤相对脊薄,水分较小,植物以灌木为主;山颠土壤脊薄,水分极少,风也较大,多以草甸为主;山顶环境极为恶劣,草甸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虽然植物在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依然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植物对地理环境充满了敬畏。唯有敬畏,才有适应和顺从,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二)深入挖掘植物文化中深厚的敬畏意识与情感

自然界作为人类技术创造、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思想源泉和灵感宝库,是仿生学的研究基础。人类的奇思妙想无论多么天马行空,都超越不了自然的边界、逾越不了自然的法则。人们正是利用自然界种类繁多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及生命规律,借鉴、研发、创造出适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先进技术、先进工具。同样,在植物文化中关注植物的生命特征,挖掘植物的生命意义,也是基于仿生学的思维逻辑,探究植物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在自然中认识敬畏、学到敬畏,培植有着深厚敬畏意识的道德情感。

第一,在植物的节奏、韵律中感受生命之美。植物的花、叶等植物器官乃至整个植物群落的生长都是律动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最直观的无论是叶片单叶复叶、对生互生,或者是花瓣向外辐射、螺旋式盘桓延展,它们的排列方式不是斐波那契的“黄金角”就是90°、180°、270°的重叠罗列,总能用一种天然的几何手法描绘出大自然的对称与和谐,描绘出植物的婀娜与壮观。这种令人惊叹的自然之美是植物文化中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基本元素。想想看,如果植物的生命之美不能美的令人称奇,哪里还有最基本、最原始的对自然单纯之“畏”。没有了这个单纯之“畏”,“敬畏”也就失去了其文化层面上赖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在植物的顽强、重生中感受生命之坚。我们经常会在屋顶、墙缝看到无名的花草乃至小树。“它们原本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或许是随风飘落,或许是被鸟儿丢弃,或许是施工时哪位工人的偶然夹带。”“但阴差阳错,经历风雨之后,它们竟然在这沙石瓦砾之中生根发芽、安营扎寨。”[10]更有一些经历火灾、虫害之后的森林,不久就会郁葱如前。而那些被人砍伐、收割的植物,恢复的则更为轻松快捷。它们不需要人的管护,生长的自由自在,甚至越是没人干扰就越发显示出生命的张扬与舒展。想想看,一棵柔弱的植株都能立根于破岩之中顽强执着地延续生命,难道这不是大自然在警示我们必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吗?感受不到自然界的生命之坚,没有了这基本的生命之畏,何谈社会文化层面上的道德伦理之畏?

第三,在植物的互助、配合中感受生命之重。从自然的视角来看,“所有植物都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承担着自己的职责,壮大种群的力量。每一颗种子都承载了上一代的遗传基因密码,每一枚叶片都在奋力接受更多的阳光,每一段根系都用力深扎以吸收更多水分营养,个体柔弱的植物在低层甚至地表以灌木或苔藓形态演化为喜阴植物,枝干高大的植物为柔软的攀援植物提供支撑,即使完成生命轮回,也会‘零落成泥碾作尘’,最后把枯枝落叶化作‘香如故’的腐殖,滋养新生、融入新生。”[11]由此对应传统社会的伦理纲常,可以看出每一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我们抛弃其中的封建糟粕,单就一个人应该对群体负责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都应该是为群体服务、尽责的。想想看,一棵随风摇曳的植物都能顽强生活、壮大自我、在植物群落中尽其所能,青少年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有啥理由不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呢?

(三)要在内心深处把生命置于敬畏的情感场域之中

在植物文化的观念之中,敬畏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人类要向植物学习,常怀敬畏之心,畏天时、畏地利、畏人和。

一要敬畏天时。天时可以理解为时间规律。时间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离开了时间,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方面,人生有时。时间是单向运行,虽然有春夏秋冬的轮回,但往事随风不可追、青春不再回。不同的生命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主题,学生时代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好时光。敬畏天时就是要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孔子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河,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出了人生的短暂与时光流逝的不可抗拒。

另一方面,万物有时。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相对的,时间只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属性。人类正是通过物质运动的相对性来认识世界的。宇宙万物是运动的,是永不停歇的。我们发现和认识宇宙规律、进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时间的计算。时间的可计算及其精确性,为生产、生活、学习的便利与可靠提供了保障,也奠定了其神秘与可畏。

二要敬畏地利。地利可以理解为空间规律。如果说时间是可感而不可触摸的,那么空间就是可感可触的物质世界,是大自然。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庇护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要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更要接受自己所处地理环境的局限性,以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科学利用。这是发展的前提。

对空间的敬畏、对地利的敬畏,就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2013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 2015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着眼于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展现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既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又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深度契合。

三要敬畏人和。人和在道德与法律的意义上,指的就是基本的秩序。因此,敬畏人和指的是敬畏社会法则、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首先,要把敬畏社会法则、敬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敬畏意识的核心内容予以充分重视。人和或者社会法则对个人事业建树和生活幸福有着直接关系,对群体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支撑。敬畏意识沿着人类文明的足迹一脉传承而来,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社会准则和社会公理。

其次,要敬畏社会发展规律。如果说社会法则带有硬性的要求,那么社会发展规律展示的则是柔性的因果。即是因果,必然有着滞后的特性,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往往看不透,这就印证了学习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学习本身就有着浓郁的尊重、敬畏意蕴。如果没有虔诚之心,学习一定是不踏实的、低效率的。

前已述及,相对于自然而言人是渺小的,凡事须当小心谨慎、用心恭敬。成语“郑重其事”就形容了对待事情务必严肃认真的重要意义。而当我们了解了人类情感由“畏”而“敬”的心路历程以及敬畏的深层涵义之后,或许我们会觉得“敬畏其事”更准确、更全面、更能指导人生。一言以蔽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把敬畏融入生活、让敬畏丰富道德情感,这是植物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时代使命。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植物文化的“敬畏·感恩·责任”三维道德伦理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202081]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线装书局,2014191-192.

[2]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下)[M].北京:线装书局,2015850-85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1.

[4]《梁希文集》编辑组.梁希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20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6][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9月)[N].人民日报.2023-09-276.

[7]求是网.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2019-01-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1/31/c_1124054331.htm.

[8]习近平.习近平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07-251.

[10]刘凤彪. 敬畏:生命的哲学意蕴[J.绿色中国,202022):32-35.

[11]刘凤彪,陈建成. 植物文化映射的生命教育逻辑与价值[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215):46-49.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525.

(作者单位:刘凤彪,河北省教育厅;何树海,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