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武威是个沙窝子,三面都是沙,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紧紧围绕着。拼死也得跟沙子斗一斗,一步都不能让,不能让沙子欺负死。”2024年3月13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压沙现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王银吉向全市干部群众表达防沙治沙、守望家园的决心。
随着一个个春季压沙、植树活动相继启动,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展开。“三北”工程攻坚战,甘肃承担两大标志性战役:东部5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甘肃已初步谋划“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项目46个,涉及造林种草压沙和成果巩固任务6500万亩。这也使与沙漠抗争了半辈子的王银吉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王银吉收拾好工具,准备从治沙点返回家中。在他身后,一张张麦草方格织成的“黄金锁甲”在沙区绵延不绝。
“在沙漠干了这么多年了,对沙漠已经有了感情了,我舍不得这片沙漠了,压沙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的想法就是继续把这片沙漠沙子压住、树栽好,继续要做下去。一天不到沙漠里来干活浑身不舒服,心里也放不下这片沙漠了,每天的想法就是要到沙漠里来,看一下苗木的成活率,看看周边压下的沙子被风吹了没有,现在已经成习惯了。到沙漠里转一转,或者压一天沙、栽些树,到家里睡下心里也踏实,到沙漠里来干活有了乐趣了。” 王银吉说。
8年地窝子生活换来9000亩绿洲
“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满脸黝黑、今年55岁的王银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村民。
红水村是一个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小村庄。王银吉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西北汉子。25年前,王银吉亲身经历了沙漠年年向前移动,庄稼地年年都被沙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的日子。
王银吉说,“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顺口溜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今年80岁了,一缕银白的胡须平添了几分倔强。王天昌是位民间贤效艺人,年轻时曾经做过民兵排长。
1999年春节过后,当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时,饱受风沙之苦的王天昌坚决支持,虽然王银吉的妻子极力反对,但这一对性格倔强的父子铁了心要干,谁也拉不回头。
就这样,他们一干就是25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守,王银吉一家人在腾格里沙漠压沙植树,固沙造林9000多亩,让流动的沙漠停止了移动的“脚步”,守住了要被风沙掩埋的家园。
红水村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之一。肆虐的风沙一次次地吞噬着家园,村民们的辛勤劳作经常化为 乌有。
“当时树木越来越少,沙漠范围不断扩大,沙龙逐渐逼近村庄,风沙最严重的年头,庄稼欠收五成以上。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让沙漠披上绿装。”王银吉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王天昌眼看着风沙埋了禾苗,就曾萌生治沙的想法。1999年,王银吉和父亲卖掉了家里的牛羊和骆驼,好不容易凑了一万八千多元钱,带上以前放牧时的旧帐篷,带领全家人搬进沙漠。
王银吉一家人住了8年的地窝子
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实非易事,前一天刚种好的树,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祼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满;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个高温天气,就会渴死;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还是火辣的三伏天,树倒了,再栽,沙生苗枯了,再补。王银吉整年干的都是粗活、体力活,致使手心磨得起血泡,手掌压得起老茧,脚后跟干得开裂子,手指上的肉刺一根连一根,脸庞晒得油黑,皮肤变得粗糙。
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一次水能不能浇足,是小树苗成活的关键。“那年我牵着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为了节约水,用勺子给小树浇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费。后来在沙窝漩里挖了一口45立方米的贮水窖,铺上地膜,积蓄雨水,冬季把骆驼驮进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总算缓解了缺水困难。”
刚开始几年,乡亲们都劝说王银吉“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也有人干脆开骂:“王疯子,把钱拿上白白往沙窝里甩,祖辈们多少年都没把沙治理住,你一家人能行吗?”。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
面对大家的质疑声,王银吉下定决心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全部搬到沙漠里。王银吉和父亲在沙漠里居住的“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犹如原始人的巢穴,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灰灰的布门帘挡住沙漠的狂沙和大风。里面是两间仅供人睡的土炕,铺的是草垫,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每次从沙漠回到“地窝子”,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遇见刮风时,吃饭的碗底都有一层沙子。
王银吉一家的生活标准也很低,每天的主菜都是洋芋,整个冬天都靠酸菜度日,一年四季的风、沙、雨、雪、霜冻、寒冷、炎热,每样灾难都避不过。这样的生活,王银吉一家一过就是8年。
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铺,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王天昌患上严重的风湿病,每逢阴雨天,腿和双臂就隐隐作痛。沙漠里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长年受煤油烟熏,王银吉和父亲经常眼睛红肿,父亲更是患上了青光眼。
“我和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治沙全凭经验,刚开始种植的苗木有近80%枯死。”王银吉说,多次失败后,他主动向武威市、凉州区的林业专家请教,得知不同的苗木应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才能更好的成活。寒冬腊月,王银吉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仔细观察,终于摸索到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还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多年来,村民们习惯将王银吉父子治沙的区域称为“王家沙窝”。经过25年的努力,如今在红水河东岸1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腹地,生长着一方茂盛的沙枣、梭梭、花棒、沙葱、榆树等沙生植物,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高低错落、密密匝匝的绿色海洋。
25年来,春天植树,秋天压沙,一片片沙生绿植,见证着王银吉在沙漠里的春夏秋冬。身边的绿色,就是最好的答卷。王银吉一家人把压沙植绿的理念凝结成意志,累计投资二百余万元,在风沙口营造了一道南北长3800米、东西长4000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栽植各类乔灌木60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集中治理的沙漠面积达9000多亩。昔日“漫漫黄沙遮天蔽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王银吉的这份坚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治沙过程中,王银吉先后获得“武威市劳动模范”“甘肃省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2002年至今,王银吉先后获得各类表彰奖励10余次,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王银吉表示:“作为全国劳动模范,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把凉州的沙压好,树栽好!”
治沙靠坚持
“咱不是啥英雄,我当时就是不信那个邪!”尽管荣获很多殊荣,但是王银吉仍感觉自己的治沙造林之路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一家四口、两峰骆驼,一方草棚、三间平房,一辆吉普车,这是王银吉一家现在的状况。王银吉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很多。在他的眼里,眼前泛绿的沙生植物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都是自己的无价之宝。
“让黄沙穿上绿装,经验只有两个字,就是坚持。”正是因为有了王银吉父子的这一份坚持,才换来了9000多亩的沙漠绿洲。
王银吉一家治沙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们也开始收到一些爱心人士的捐款资助。王银吉特别准备了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别人对自己的每一次帮助。“我想把这些都默默的记下来,提醒自己多治沙回报社会。”看着原来荒芜的沙漠现在生长着毛条、花棒、梭梭、沙枣树等多种植物,王银吉更加坚定了治沙的决心。
“我们到沙漠里压沙今年就25年了,到现在压了9600亩地了。现在有了明显的效果了,沙丘也控制住了,沙子也不往农田地里移动了,周边的庄稼也保护住了。通过这25年的治理,沙固住了,树也长绿了,我们也更加有信心了。接下来我继续要把这件事情干下去,干就要干个彻底,对于全国各地关注我、支持我的好心人也是个满意的答复。”王银吉向记 者说。
“多治些沙,多植些树,就多一份希望。”这是王银吉的初心,也是全家人的期盼。近年来,在王银吉的影响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邻里投入到了治沙种树中来。“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王银吉憨笑着,信心满怀。
如今,站在“王家沙窝”13米高的瞭望塔远望,方圆数千亩的绿洲尽收眼底。看着一家人25年来精心种植的近万亩沙漠林地,王银吉内心深处别有一番滋味:“看着我们辛苦栽下的这些树苗变成了能够阻挡风沙的‘绿墙’,心里真的很欣慰。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值了……”
王银吉现在有一个目标:在沙窝里再种10000亩林子。如果条件允许,只要还能干得动,他还想把这个数字翻一番。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也参与到压沙当中来了,我们一家人非常开心,更加有信心和勇气把我们凉州区的沙治绿,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对于未来,王银吉信心满满。